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会斌 《理论界》2008,(9):84-85
进入21世纪,新闻学必须审视自己的学科地位和影响。一些新闻定义丢弃“事实”与“报道”的传统品牌,转而突出什么“信息”与“传播”;新闻学在汲取兄弟学科营养时,付出了“吃牛肉变成牛”的沉重代价。这种做法导致新闻学偏离了正确的前进方向,新闻学要发展,首先要冲出“去新闻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体育报道现已成为媒介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新闻规律的忽视与体育精神的背叛。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一是体育记者要熟悉新闻规律,使体育报道受到目标受众的喜爱;二是体育记者要掌握足够的体育专业知识,以应付千变万化的比赛过程;三是体育记者要调整好心态,增强服务意识意识;四是要塑造体育记者“求质”、“求真”的职业形象。  相似文献   

3.
会议报道的创新势在必行,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增加报道的信息量上下功夫。当代人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获得简单的新闻事实。对于会议报道也一样,人们不仅想知道某某会议召开了,更想知道会议的宗旨、要解决什么问题,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对明天将产生什么样的意义等等。因此,记者在报道不同会议时,就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仔细寻找,发现亮点;认真归纳,深刻立意。进而扬弃其中程式化、重复化、低值的信息,传播人们最为关心的高值信息,增加报道中人们“未知因素的含量”,减少已知的“成分”。信息量…  相似文献   

4.
《大庆社会科学》2012,(3):160-160
彭立撰文指出,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三化观”,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提法。一、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定位。“中国化”,指涉着当代新闻传播的空间定位,即这是在中国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就是指其内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实质就是要坚持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传播的生存与发展的模式。二、新闻传播的“时代化”特质。  相似文献   

5.
<正> 象大自然的鲜花各有其色彩和芳香一样,每一个成熟的作家,也有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意思是说每个作家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创作,作品的风格就会象各人的面貌一样彼此互异。秦牧是一位执着地追求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作家.无论是观察生活的角度、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艺术表现的手法,都有一种与别的作家不同的素质与才能,他的作品,都在“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别林斯基论文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和编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二者之间能否实现良性互动,直接影响着传播的顺利完成。编辑是记者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记者采写的新闻作品只有通过了编辑这一关,才能与传播对象——读者见面。因此,记者要想提高稿件的见报率,使自己的作品不被或少被“枪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者应有“编辑观点”。《人民日报》资深记者林钢曾在一篇心得文章中说:“要知道,记者工作永远要受到版面和时间的制约。越早认识到这一点,就越能获得自由。”这确是深刻的经验之谈。但版面掌握在谁手里呢?众所…  相似文献   

7.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职业权力的特殊性决定了记者本身是一个矛盾角色的结合体。从职业化的角度来看,专业主义要求记者在不违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以客观报道新闻事件为首任。在执行专业任务时,作为一个职业记者,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应理智地视情况而定。在报道之前,首先考虑该报道值不值得以牺牲某些人的利益为代价。当新闻事件是可操控的,记者就应遵从职业角色,反之则是社会角色。另外,在参与事件进程的报道中,如果职业角色阻碍了事件进程,那么就应该从事件参与的角色中撤出来。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的新闻实践中,体验报道这种形式很早就出现了。1899年,25岁的丘吉尔,以记者身份去前线采访,不料在战斗中被俘,他历经磨难终于回到自己人身边,根据个人经历写出了《我身体虚弱,但我终于自由了》的报道,成了早期个人体验报道的代表作。二次大战期间,体验报道在西方大量涌现,然而,从理论上对这种报道形式加以研究和概括则相当滞后。在我国新闻史上,长期以来名副其实的个人体验报道较为罕见,目前国内出版的新闻类辞典中,“体验报道”这一辞条仍是空白。那么,什么是体验报道呢?笔者认为,所谓体验报道是记者在客观因…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采访中,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题材,有人觉得平淡无奇不予重视,有人却视为“富矿”拼命挖掘。结果不难想象,前者一无所获,后者却满载而归。之所以会有如此悬殊的差别,主要与记者的新闻敏感有关。一、新闻敏感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及时发现新闻中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感知能力,这既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也是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新闻敏感的强弱决定着记者工作成效的高低。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虽然他这…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新闻写作主体——记者根据事实的新闻价值,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感受、理解、认识,用语言符号外化出来的有篇章组织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记者对客观事物能动反映的创造性精神产品。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这个词,在我国唐朝就有。不过当时指的并非报纸,而是指人们生活中的奇闻异事。真  相似文献   

11.
论新闻与文学的互斥性和互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记者群中,对如何处理新闻与文学的关系,历来颇有争议。有的人认为新闻既然归属于文学的旗帜下,理当文辞闪烁,不拘一格;有的则认为新闻是只需要注重实际内容,即传递信息,而有别于文学,用不着“使花枪”。 新闻作品应该如何处理新闻与文学的关系呢?本文认为,新闻作品不能简单的从文学的角度来评判它的优劣,因为新闻相对于文学来说,存在着个性与共性,即它们之间具有的互斥性和互补性。 一、新闻与文学的互斥性 新闻是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出现而逐渐从文学体裁中分离出来并日臻完善、发展起来的。在古代社会,新闻传播和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2.
个性:就是要充分表现内心深出的真实想法。近几年来,高分作文许多都是有自己文章的”个性”,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本文中主要介绍了提高学生作文中的“个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真实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是我们新闻工作的生命线。这是谁都不会提出异议的。但在新闻实践中,在记者生涯中,谁能担保完全避免失实的报道呢?任何一个新闻单位,不大其实的或失实的报道是经常出现的,较严重的失实报道几乎年年都有。看来,要牢牢把握新闻的真实性,杜绝严重失实的报道,除了加深认识新闻必须真实的重要性,还必须对新闻真实性的内涵作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客  相似文献   

14.
新闻素描上头条,是增强新闻主体观念,真正让消息在新闻传媒中唱主角的一条有力措施。倡导以“现场短新闻”的报道方式采写新闻素描,是对新闻报道本来意义的一种返璞归真。眼下问题是要革除在“现场短新闻”上的形式主义倾向。关键是新闻从业人员树立群众观点,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去、现场去,同那里的劳动者、建设者同呼吸,共命运,齐爱憎,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倘若大家都注意到运用消息文体中的新闻素描去报道“现场短新闻”,那势必使消息文体大改观  相似文献   

15.
徽学动态     
各色各样的语言都有自己的风格,方言也是如此,而且这样的风格,往往与使用这种语言的社群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相关连。像北京人,见多识广,故而,即便是“贫嘴”的尖酸辛辣中,也照样表露出深邃与豁达;而上海人,因为成长在大都市,阅历丰富,不论老少,一开口,便显得老成持重,谈吐不凡;四川人摆惯了“龙门阵”,叙事总是有趣,议论往往宏大,滋味厚重浓烈……徽州方言也有自己的风格,其中之一是注重说明。  相似文献   

16.
“新闻暗访”是指记者不公开自己的身份隐蔽搜集信息的采访方式,多用于批评揭露性的报道。用得恰到好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因暗访而成为“侵权行为”者的新闻单位和记者接连不断。在我国还没有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和记者既要实施强有力的舆论监督,又要有效地规避新闻官司而进行自我保护,已经成为新闻界不得不面对和研究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定义、本质问题新闻和信息,可说是当代两个很热门的概念。关于新闻的定义.从新闻理论的角度来看,大体上分为三类:一类是认为新闻就是事物或事实;一类认为新闻是对事实或信息的报道、传播、记录和介绍;一类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概括,认为是一种工具、手段式的东西。1943年陆定一同志把新闻定义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为新闻界广泛认同。实际上,作为现实意义上的新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把握新闻的定义,有一些基本的因素:第一.要有新闻事实,这是新闻的本源问题;第二,要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如语言、照片、声像等…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的角度,就是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事实的观察点,进行新闻报道的立足点,构思新闻稿件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显示新闻底蕴的突破点与侧重点,选取新闻报道角度,是为了突出受众最关心的侧重点,追求新闻价值,寻求新闻报道的最佳角度,一选题角度要好;二立意角度要新;三表现角度要巧──(1)选材角度精当,(2)写作角度巧妙,(3)表现角度多样。新闻报道的选、扭角度,本质不同,“选”,是对唯物主义反映论认识路线的遵循;“扭”,则是对先验论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尾随,是“随风转”的“‘文革’遗风”的表现,必须坚决摈弃!  相似文献   

19.
“风格就是整个的人”,这是布封的名句。人们正是从这个“人”字出发来探索风格的“个性”,以为风格的“个性”就是作家的个性,认为风格应该到“人”的“个性”中去寻找,而且似乎只要挖掘出“人的个性”的差异来,也就摸着了风格的脉搏,找到了风格的特征。又由于以为特征就是“独创”,就是作家的“个性”的“与众不同”,于是“独创”就成了“自由个性”的代名词,成为作家追求风格的形成与发展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CCTV-2“直击华尔街风暴”的个案分析,总结其在新闻策划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文章指出,电视新闻策划要取得成功,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新闻策划与电视和栏目的定位之间的关系;新闻策划与报道内容和主题之间的关系;新闻策划与报道风格、报道时机和报道形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