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看来简单实则复杂的理论问题,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在学术界通常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详细一点再加上系统化理论化的限定,究其内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这实际上是把哲学理解为一种以世界总体为对象的实证科学,所谓世界观只不过是一种宇宙学或大科学。其实,哲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一个独到见解,哲学说到底是一种不同于实证科学的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关于辩证思维基本规律问题,国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同志认为不能把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作为辩证思维的规律,辩证思维应有自己的规律;有些同志则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辩证思维的规律,二者是相同的。这是两种偏向。其实,两个系列规律应该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但这是存在着差异的一致,因而在表现上是不同的,只有承认二者在本质上的一致,同时又结合辩证思维过程的特点,找出其表现不同之处,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本文赞同章沛先生关于对立同一思维律是辩证思维的核心规律的意见,拟对这一规律的实质与表现加以阐述,希望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推进辩证逻辑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哲学原理方面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对象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他们提出,任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其内容是辩证统一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哲学对象的基本内容;思维与存在这两个系列运动的普遍规律,既是辩证法的对象,又是认识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在这里得到了统一:辩证法表现为其理论内容,逻辑学是其理论形式,认识论则体现其理论性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理论哲学,应用哲学等多层次、多学科、多结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在这种多层次、多学科、多结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究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呢?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仍然属于理论哲学,另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应该属于应用哲学。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既不是理论哲学,也不应是应用哲学,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中介牲学科。 我们认为,理论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全部发展过程中最一般的规律,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知识领域的系统概括和总结,辩证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哲学。它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正如恩格斯所说:“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25页)而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是不同的,其主要表现是:  相似文献   

5.
随着辩证逻辑研究的开展和深入,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以及如何表述它的问题提出来了。有种意见认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对立统一律就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按照这种意见,研究唯物辩证法规律在思维领域中的特殊表现的任务就被取消了。因而,这不是一种积极的意见。目前国内逻辑工作者对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有种种不同的表述:如“两点论”、“对立同一律”、“具体同一律”等等;在国外也有各种不同的表述:如  相似文献   

6.
哲学三题     
哲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对象的范围和层次不同,但它们都是科学。我国目前关于哲学对象的不同意见,如果把它们看成关于一门学科的对象的不同意见,那么,它们是互相排斥的,不相容的,如果把它们看成谈的是多门学科的对象,那么,它们则是相容的、互补的。为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也为了建构哲学的科学体系,我们应以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考察和讨论为起点,按照哲学的科学体系的要求,构建进一步完整严密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力求使哲学成为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7.
“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已经进行多年。讨论中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批判的,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另一种意见认为,“思维和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问题,体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思维规律和存在规律、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充分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内容,在列宁哲学思想中占有轴心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根本特点之一。它不仅涉及到作为科学的哲学的某一个局部问题,而且对于揭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和结构,建立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家都认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是统一的。但如何统一,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同志拘泥于列宁关于三者是“同一个东西”的论断,认为三者是等同的。这种“等同论”是不值一驳的。如果把三者完全等同起来,说成是一个东西,那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统一也就无从谈起了。大多数人是反对这种“等同论”的,但其中有些同志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把三者的统一理解为三门科学的统一或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这种观点认为,辩证法适应于三个领域;认识论属于主观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部分,又把认识论分为研究感性认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一个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现行哲学教科书对唯物辩证法的范畴除对部分范畴分别作了一番阐释外,对范畴本身论及甚少,其中关于范畴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作用;范畴同规律的统一性和差别;范畴本身的基本特征以及诸范畴的内在联系等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笔者认为,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它有必要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范畴与概念 什么是范畴?从词源学上讲,据有的专家考证这个词大概同《书·洪范》有关。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形式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有许多方面,或者说可以分析为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现在只讨论其中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形式逻辑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的专门科学,抑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是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意义的.目前大家对于这个问题,还没有一致的意见.大体说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些同志认为:形式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看法.另外有些同志认为,形式逻辑尽管和哲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却不能看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这是另一种看法.代表后一种看法的认为:辩证逻辑是高等逻辑,它并不排斥初等  相似文献   

11.
系统科学与辩证法的关系问题是80年代以来学术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争论涉及科学和哲学的关系问题,实质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问题。去年5月,魏宏森同志发表的《略论系统思维方式和改革开放》一文(以下简称“魏文”)提出辩证思维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必须由系统思维方式所取代。对作者的这一论断,我们实在不能苟同。大家知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普遍的思维方式。对思维方式起导向作用,是哲学的基本功能。唯物辩证法(或称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方式。魏文提出以系统思维方式取代辩证思维方式,实质上就是以系统科学取代和否定唯物辩证法。对此,应当认真剖析以明辩是非。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所构成。它十分彻底、完备而严整,既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一块“整钢”,每个部分又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是关于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那末,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是  相似文献   

13.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从哲学发展的历史考察哲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发展的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地概括哲学史上哲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演变过程,对于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从而对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哲学现代化和哲学体系的改革,是近年来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经过讨论,现在对这一问题已从必要性的论证进入到具体研究如何改革的阶段了。更为可喜的是,初步形成了关于哲学体系的不同派别,现将讨论中的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本体论的理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刚刚创立时是一个笼统的整体,它包括世界观(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等部分,它们混在一起,其关系也不清楚。而辩证唯物主义的出现使马克思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问题,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域。有研究者认为实践的思维方式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存在本体论。也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本体论形式。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应该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表露的“本体观”思想中去寻找答案。本体论意义的历史变迁以及西方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也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基础。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一、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和任务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特点的研究对象,从而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那么,唯物辩证法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第一次给唯物辩证法下了  相似文献   

17.
<正>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可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也具有“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一属性,有些哲学工作者持否定的态度。其理由有二:一是这样回答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其他哲学派别区别开来;二是这样回答会抹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而且必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  相似文献   

18.
意识反映物质又反作用于物质,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已成定论。康才洪同志在《论人的意识反作用问题》(载《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第5期,以下简称《问题》)一文中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意识反映和反作用的对象不是物质,而是具体事物,“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这个命题不能成立。《问题》的意见,不敢苟同。其症结所在,是偏离了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 ,我国哲学界在唯物辩证法方面的研究显得比较“冷清”,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传统唯物辩证法的研究陷入了困境。本文立足于现代实践格局 ,运用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 ,认为传统唯物辩证法陷入困境的原因主要有 :唯物和辩证关系的脱节 ;研究对象上的偏差 ;从主客体两维结构去研究 ,缺少中介系统 ;脱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去研究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1989年12月19—20日,江苏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实践"理论研讨会在南京市委党校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实践唯物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问题.与会代表本着科学的精神,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则,热烈探讨了在蓬勃发展的历史新时期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前沿问题.会议期间,省委党校哲学研究室张桂岳教授介绍了北京关于当前哲学研究的一些信息;省社科院萧煜焘教授做了实践唯物主义的专题讲座.这次会议与会代表40多人,收到论文10余篇.代表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因而可以形成不同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