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鲁迅杂文与《故事新编》关系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杂文与他的《故事新编》确有不解之缘,愈到鲁迅后期,二者的联系愈加紧密。认识这种情况,可以追溯到绍兴民众戏剧目连戏的"启示",形成贯穿鲁迅杂文的"穿插"艺术,这在杂文与《故事新编》之间主要通过"挖祖坟"、"翻老账"等历史比较与溯源方式表现出来,或者说,《故事新编》的"古今杂糅"之"油滑"的艺术表现方式,更是在杂文对此的成熟运用基础上依照"小说方式"发展起来的。由此可以看到,鲁迅后期更主要倾心的杂文与《故事新编》之间,传递、渗透着更具有现代性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经验。  相似文献   

2.
彭小燕 《齐鲁学刊》2008,(1):139-142
以"批判—解构"为显在话语特征的鲁迅杂文具有其内在的意义建构。在存在主义视野下,对现代生命信仰境界的持续冀望,对生存虚无的反复透视、解构是鲁迅杂文着力建构的深度意义体系。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空间政治”与现代新知识人之间的关系给了鲁迅特有的城市经验,其从两方面影响了1920年代中期鲁迅杂文的流变.一是坚定了鲁迅的杂文话语选择,他以对《新青年》批判性话语的坚持去颠覆权力与现代知识者共谋的话语场;二是鲁迅在杂文中增加了对现代知识分子持续进行批判的新主题,同时形成了其杂文的“韧性精神”.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以来 ,鲁迅研究出现了一种玄学化倾向 ,汪晖、徐麟、王乾坤可为这种倾向的代表。他们把鲁迅看成一位具有灵魂深度的哲学家 ,并在探讨鲁迅思想时采取了相应的具有形而上气质的话语方式与运思方式。鲁迅的黑暗和虚妄及其“绝望的抗战”被赋予了近乎神性的哲学色彩 ,而它们又被深深裹藏在用玄思秘语织就的阐释壁垒中 ,因而使鲁迅难于富有生气地走向人间  相似文献   

5.
鲁迅涉猎过多种文体,其中以杂文、小说影响最大.但学界有一种倾向,认为鲁迅的后期杂文比早期的小说创作更为重要.本文对此展开了论辩,认为鲁迅在"创作"的意义上,一向坚持认为小说和散文是他创作的正宗.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他又明显地倾向于推举《呐喊》.《呐喊》在鲁迅文学中所占的地位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陈方竞 《学术研究》2008,4(1):154-158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在"文革"十年受到重灾,鲁迅研究长期孤立地进行,没有结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体现不出鲁迅研究具有现代文学研究学科重建的整体联系的意义.鲁迅立人思想的启蒙性、鲁迅小说对中国现代作家和整个现代文学影响的整体性和根基性、他的杂文显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倾向的文学批评对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都要求将鲁迅研究置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格局中进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鲁迅,尤其应关注他一生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和翻译文学的深刻联系.这是以往研究界忽略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奠基者,他将一生大部分精力投入杂文创作,并铸就现代杂文的丰碑.鲁迅与杂文这一文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明显存在一种浓浓的"杂文情结".鲁迅"杂文情结"的形成,是急剧变动时代的呼唤,作家自身的思想、经历、素养、气质等,杂文文体的独异性三者相融合的审美凝聚物.正是这一情结成就了杂文,同时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的晚期杂文中,有一批直接针对20世纪30年代文化复古思潮而精心撰写的批评文字,其叙述方式和言说策略,迥异予以往杂文的创作思路,颇有特色.在揭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新文人何以隐隐都有一种复古倾向时,鲁迅一般先从语言分析入手,以解析当时较流行的"文言复兴"话题为基础,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来剖解文本及其裂隙,经由语言这个媒介,去探索语言主体在语言裂隙中所呈现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关系.鲁迅从语言的变迁中看到了"权势"的转移,发现了这种压迫机制产生的秘密方式,并用自己的杂文同参与生产这种压迫机制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师长)开展论争.  相似文献   

9.
杂文是鲁迅进行战斗的主要文艺武器。他的杂文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它泼辣、幽默、含蓄、犀利、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些都和鲁迅充分运用讽刺艺术有关。可以这样说,没有讽刺,鲁迅杂文就失去了它的固有特色。鲁迅所以选用杂文作战斗武器,是由于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战斗的紧迫性。杂文言之有物,可以起到匕首和投枪的作用。它短小精悍,反映现实生活的灵敏度高,“对于有  相似文献   

10.
鲁迅杂文,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杂文的直接评论性必须通过逻辑思维的方式来体现。杂文作为文艺性的社会评论,它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和一般的理论、评论文章,有着不容忽视、值得辨析的区别。弄清这一区别,对于探索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十分必要。 鲁迅杂文与一般的文学作品在逻辑思维运用上的区别。 一般的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诗歌等,主要是使用形象思维,用生活图画和形象来说话。诚然,作家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经常从人物形象的世界中退出来,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7,(11):31-39
鲁迅的杂文创作贯穿其文学生涯之始终,最初缘起于中华民族的"新生"之梦,五四新文化启蒙思潮是其走向杂文自觉的直接动力。鲁迅自幼深受浙东文化氛围熏陶、后来直接承领过章太炎教泽,存在着杂文写作姿态与文体观念的矛盾:经世致用的传统流脉与新文化热潮的召唤使其不能自已地书写"时文",但在文体观念上仍奉史学与小学为学问。时代的迫切需求与"偏要"的执着性格,使得鲁迅坚持杂文创作不动摇。由早期的杂感、短评等逐渐统一为"杂文",文体命名不仅依托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传统,而且也同当时社会矛盾愈加复杂尖锐而小品却有闲适化与概念泛化之趋势有关。鲁迅不仅重视杂文的社会功能,而且认可其审美功能,他自身也把杂文当作艺术来创作,中国文学的发展实现了鲁迅的预期,杂文堂而皇之地步入了文学的殿堂。  相似文献   

12.
《汉书》中的乐府采诗话语以虞舜时古之采诗和周代行人采诗为基础,同时,联系现实语境对其话语进行重新选择、改易、编排和表达,有继承也有创新,从而构建了乐府采诗的独特话语。就话语建构而言,《汉书》主要采取对传统采诗话语进行借鉴与改变的方式,展开对"立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观风俗"等观念的论述;就话语表达而言,主要从文字、结构和意蕴三个层面实现对乐府采诗话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杂文占有光辉的一页。毛泽东给鲁迅杂文以崇高的评价;瞿秋白最早为鲁迅杂文编集子,写序言;无数进步青年从鲁迅杂文中汲取营养,振奋了精神,从而走向革命之路。今天,在社会主义时代,鲁迅杂文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鲁迅杂文为什么具有这样大的影响?为什么具有这样强的生命力?很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鲁迅杂文有很强的战斗性,这同鲁迅的功利观是有直接关联的。鲁迅杂文的创作轨迹,同他的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一样,有一个萌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鲁迅华盖集时期(1925-1926)的杂文,无论创作思想或创作实践,都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或飞跃:不仅初步确立了杂文作为一种独特文学样式的艺术特质(对此本文不予论述),而且完整地确立了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宗旨的杂文创作纲领。这些成就,对于鲁迅的杂文创作道路而言,显然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这一杂文创作纲领的确立,是鲁迅从热风时期(1918-11924)到华盖集时期,杂文创作思想与实践的重大突破。热风时期是鲁迅杂文的草创阶段。1918年,当《新青年》“四面受敌”时,鲁迅奋起呐喊,以小说和杂…  相似文献   

15.
吴洁菲 《江汉论坛》2007,4(5):128-131
鲁迅诗歌大体可分为言情诗、述怀诗、题赠诗、谐趣诗、砭时诗5类,创作上有5大特色:体式丰富,运用自如;仿拟用典,巧夺天工;锻词炼句,一字千金;砭时刺世,赛如杂文;情真意切,感天动地.诗歌展示了鲁迅被蒙蔽的另一面:一个柔情似水的"人间"鲁迅.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丝"时期的鲁迅杂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创作于1924年至三十年代以前的杂文,分别编入《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中,计一百四十多篇。这些杂文大都发表于《语丝》、《莽原》、《京报副刊》,其中又以发表在《语丝》上的居多,鲁迅又恰在1929年底写了《我和语丝的始终》,其中说:“同我关系较为长久的,要算《语丝》了。”所以我们可将鲁迅这一阶段的杂文,称为语丝时期的杂文。这一阶段,他创作了各种体式的杂文作品,对杂文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辛勤探索。这些作品,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迷人的艺术魅力,显示了鲁迅作为…  相似文献   

17.
鲁迅杂文中的"对话"呈现出多种形态与特质,鲁迅杂文的"对话"以"反艺术"的外观追求艺术的解放,这不仅使其具有了现实的维度,还获得了精神的维度.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从诗歌开始的。他在谈到自己的诗歌作品时说,“我于旧诗素未研究”,新诗则“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新诗人的出现,就洗手不作了”。其实,从1900年春的《别诸弟三首》到1935年底的《亥年残秋偶作》,写诗几乎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生涯。我们现在见到的鲁迅诗歌近八十首,其中大部分是旧体诗,也有一些白话新诗和民歌体,具有丰厚的思想内容和极高的艺术成就。循着鲁迅先生的杂文笔法,我们可以见到这位杂文大师所独创的诗歌艺术天地。 鲁迅杂文的特质之一是有强烈的战斗性。他称自己的杂文“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人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一创作精神也溶化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怒向刀丛觅小诗”,其诗也是战斗的艺术结晶,锋利的战斗光芒与其杂文交相辉映。他的诗诞生在激烈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中,凝聚着一个伟大思想家、革命家的战斗豪情。年青时代在东京写的七绝《自题小像》就是一曲深沉的爱国主义绝唱:“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一开始就表明自己与祖国存亡与共的联系,接着勾画了在阶级敌人和民族敌人的统治与侵凌下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然后通过寒星“寄意”,誓为拯救民族危亡而献身“我以我血荐轩辕  相似文献   

19.
附魅与神化——对新时期"鲁迅研究"的反思(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20世纪中国作家几乎走下神坛而"祛魅",但唯有鲁迅是例外.文学批评界一直在为反对"神化鲁迅"、还原"人间鲁迅"而不懈努力,可是并没有真正彻底去除"神化鲁迅"的倾向,而是对鲁迅进行另一种形式上的"附魅"与神化.具体体现为:批评鲁迅的非学理化倾向;反批评一定程度上的非学理化倾向;现行大学文学史教材,不对鲁迅创作不足作出辩证评价;夸大鲁迅思想家的一面;和其他经典作家相比,学术界不谈或少谈鲁迅文学创作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特异的文学现象。鲁迅杂文作为鲁迅学中一个重要课题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鲁迅研究者攻伐钻研的重心之一。本文仅就以下相互关联的两方面作若干探究:一是关于鲁迅杂文的渊源问题,一是关于鲁迅在拓展中国现代杂文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所试图说明的是,中国现代杂文运动如何在鲁迅的耕耘莳刈下,才绽放得“红华绛采,炤烈泉石”,汇成一片无垠而炽烈的榴火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