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关于秦汉审美理想学界众说纷纭。相对于先秦"壮朴"、隋唐"壮浑",秦汉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或总体性质、风貌应是"壮丽"。秦汉审美理想之"壮"具体表征为"大"、"全"、"满"、"溢"及其融合所形成的一种独有的"气势"。"丽"特别是其与"壮"相联系,则是秦汉审美理想总体上区别于先秦和隋唐的关键性内容。它得到了秦汉审美文化理论形态的美学思想的确认、感性形态的文学艺术的表现和生活形态的行为风尚的崇尚,并与"壮"不可分割,相互交融。而充沛洋溢的生命精气,粗犷昂扬的时代豪气和丰盈淋漓的宇宙元气则赋予了秦汉"壮丽"审美理想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2.
关于秦汉审美文化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史上的地位,目前国内主要有"过渡"说、"转型"说、"承前启后"说、"奠基"说和"关键"说诸种.我们认为,如同从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的总体来看,秦汉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一样,从中国审美文化历史与发展总体来看,秦汉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然而,以往论者大多注重秦汉审美文化"承前"和"继往"的作用,相对忽视它"启后"和"开来"的贡献,忽视秦汉审美文化的独创性.与先秦相比,秦汉实现了美的升值、情的上扬、自然审美观的发展和突破,在审美的独特性质和功用的探讨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审美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3.
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特聘教授周均平先生的新著《秦汉审美文化宏观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版).该书围绕着秦汉审美文化的审美理想和基本特征这个中心,以对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史等主要概念的立体观照和审美文化兴起的多重背景、动因及其当代意义的多维透视为学术和逻辑的前提,以剖析秦汉审美文化与特定时代环境总体或生存环境的本质必然联系的审美文化生态分析为历史和现实基础,以中国古代审美文化特别是前期审美文化为宏观背景,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进行了严谨周密、开拓创新的研究,在多个重要理论问题上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周均平 《东岳论丛》2002,23(5):109-112
秦汉审美文化包括着看似矛盾 ,实则相成的两个相互渗透的方面 :繁富与稚纯。这两个方面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及其整体表现效果———古拙 ,构成了秦汉审美文化的重要特征。从实质看 ,它是秦汉开拓进取、深沉雄大的时代精神的自然流露 ,是中华民族少年期的艺术灵性的天才表现 ,秦汉审美文化因此具有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分别集中地表现着人类理论思维的两个基本维度,即科学集中地表现着思维和存在高度统一的维度,而哲学则集中地表现着哲学反思思维和存在的维度.科学作为一种重构方法,单纯"求真",是一个事实判断;而哲学作为一种建构的方法,在批判与选择的基础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它是事实判断、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的完美统一.因此,科学与哲学是人类理论思维的两种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6.
黄朴民 《河北学刊》2004,24(2):164-169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与巩固的重要阶段。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崭新的特色,体现了独特的时代精神。概括地说,这种时代精神表现为:“大一统”理念作为秦汉文化的灵魂,贯穿于当时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确立了秦汉文化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阴阳五行思想作为秦汉文化的哲学基础,起着联系、沟通秦汉文化方方面面精神纽带的重要作用;而学术上的兼容博采、融会贯通,则成为秦汉文化得以顺利发展并创造辉煌成就的不竭动因及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人类审美文化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阶段.审美文化要么是后现代的,要么是前现代的,而它恰恰不是现代的,审美文化能够越过现代这一中间地带而在前现代与后现代遥相呼应、首尾衔接,其原由盖在于这两者都被日常生活内容所充盈.后现代审美文化的去分化趋势表现为"内爆"现象,它是信息、意义、经验的引爆,是形象、符号、象征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固有界限被夷平.审美文化是一种十分活跃的元素,它像一种粘合剂渗透在众多领域之中,将林林总总的生活内容粘结起来,使得这些相互分隔的领域之间达成交流、跨越、沟通、综合,这一特点恰恰与后现代去中心、去边界、去分类的时尚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今天日常生活叙事的一条支配性逻辑,也是把握审美文化发展的重要线索。美/美感,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孕育了求真的指向与向善的驱动,所以审美文化是一种表征文化,同时也是一种价值文化。从表征角度来看,它在造成“超真实”和完美化表征效果的同时,也使审美发生域场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从价值角度来看,日常生活审美化酝酿了审美和艺术大众化、民主化的效应,与此同时,它也因审美生产过于饱和而致使美的内在价值受到折损;从作为审美内在尺度的风格角度来看,它解构了风格精英式内涵的历史性限制,同时也使其在繁兴同时因自身的单一化、模式化和同质化而走向陨落。这三个角度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个文化悖论。理清这些悖论,有助于摆正观视姿态,在开放性与批判性并重的悖论语场中开始我们的批判之旅。  相似文献   

9.
游牧文化自秦汉起就以其独特性而成为我国三大经济文化区之一。它不受上层文化章法、图式的影响 ,无拘无束 ,是人类智力、艺术才能和本性的自然流露 ,是集功用与审美为一体的艺术创造。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处处体现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洽、和谐、一体 ,草原上的点点蒙古包与散落的羊群是游牧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生活意境 ,也是游牧文化与自然环境融会贯通的典型写照。正是在这诗情画意的岁月里 ,游牧文化始终执着地表达着一个古老而新鲜的主题———“天人合一”。一、生态环境对游牧文化的影响生态环境是由地形、气候、土壤、岩石、水源…  相似文献   

10.
一、自在与自律:古代与近代的审美文化从整个世界范围看,人类审美文化迄今为止经过了自在的、自律的和他律的三个阶段。自在的审美文化主要是古代的审美文化形态,包括远古时代处于发生期的审美文化。在这一阶段审美文化的产生是自发的,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自为的,它与诸种社会因素的联系是自然的,──自发、自为、自然,构成了这一阶段审美文化的自在特征。它还不带有以后的审美文化形态那种过于明显的人为性,它的各种具体现象如神话、传说、民谣、歌舞、彩陶、青铜器、漆雕、帛画、画像、石刻等,像随风播撒在大地上的种子一样,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