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的祝寿词数量惊人,有二千五百余首,祝寿词创作形成风气,祝寿词作品形成规模,集中体现了宋代士人的思想意识.在祝寿词中,宋人喜欢使用“东篱菊”、“三径菊”意象,表达长寿意愿,带有高情雅趣;在祝寿词中,也含有浓厚的享乐意识,尤其是知足之乐与安闲之乐;在祝寿词中,有一部分自寿词流露出深刻的自我反省意识,表现出“昨非今是”的思想,为祝寿词的创作增加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文艺学方法论特别之处在于:1.认知方式的特别.他思考“存在者”倾向于时间性、过程性的、“活”的领会,这具体的“思”就是主客合一的认知模式,这模式使他走上了和自然科学不同的真理把握.“真理”实际就是“存在”的意义,需要“此在”之在场才能把握.2.海氏具体的“思”就是“诗”,“诗”表现为“返乡”,表现为对基本意义的探讨;3.他的作品本源是创造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3.
通俗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一以贯之的修辞主张,也是他作品的一大风格特色。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老舍作品的通俗特征以及作者熔铸通俗的手段和方法:“从俗话中掏出来珍珠”;“露出文字的裸体美来”;“好的文字是由心中炼制出来的”;“尽量地发挥本国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索了菲华女作家作品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她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文化的自省精神;同时提出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他者”文化形象问题,认为这些形象是经过另一种文化的过滤和折光,同他们本民族所创造的同类形象有区别,这是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对话”。对这些“他者”形象的关注和研究,既有助于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我们考察各国各种文学领域中的形象表现。  相似文献   

5.
張启城認为:“在艺术的各个领域,无論是音乐、美术、文学……都毫无例外的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具有强烈阶級性的作品,阶級性比較薄弱的作品以及沒有阶級性的作品。”我們認为:作品中阶級性表現的形式或程度的不同,这种情况是存在的——特別是在古典作品中。但对这种情况的看法,我們和張启城是有根本分歧的。張启城認为这是由于“作者表現的对象有所不同”的緣故:“有的对象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阶級內容”,因而“其表現的作品也一定具有强烈的阶級性”;“另一类表現的对象如一般的离情別緒等及不包含任何阶級性的自然美”,描写这类“对象”的作品就“没有阶級性”或“阶級性此较薄弱”。对这一謬誤的說法,我們从下面四点来談: 一、作品的阶級性决不是由“作者表現的对  相似文献   

6.
李剑同志在《谁酿的苦酒》中,为自己作品的“格调”问题进行了辩白,将其理由赅括起来,大抵有如下几点:一是说他的作品写的是“事实”;二是将一些同志批评其作品“格调不高”的说法“匡正”为“这群流氓格调不高”;三是“我客观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四是作品中的人物“格调”是与作家艺术趣味毫不相干的;还有“我们经过了一个‘格调不高’和‘不堪入目’的黑暗时代”等等。上述种种观点虽是李剑同志个人提出来的,但却涉及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原则的一些根本问题。倘对这些根本问题不辩清楚,要想写出高“格调”的作品来,恐怕委实是戛戛乎其难的。为此,我们抱着“疑义共与析”的态度,就李剑同志作品失误的某些原因及上述种种观点,谈谈我们的看法,以期引起同志们(包括李剑同志)的注意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态研究的基本思路文学批评形态研究,是借鉴形态学的观念与方法,对文学批评的系统结构及历史形态进行描述与分析。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一著,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学批评形态研究的一个典范。该著首先提出文学四要素即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并以一作品”为轴心,建立起艺术批评的诸座标,这个座标即可看作是文学批评的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区分出文学批评的四种基本形态,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一。这一文学批评理论,对于考察分析西方文学批评的历史形…  相似文献   

8.
朝鲜朝后期宰相文人蔡济恭的汉诗作品“意象”纳用具有儒、释、道思想融合的意象,构成了作品的“意境”美.从“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三方面来详细解读蔡济恭作品,体味其“意象”的情感表达以及其汉诗创作所独有的“雄伟杰出,大家手笔”之魅力,可以有效表现其汉诗作品思想内容与中国文化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中国艺术源远流长,贯穿其发展流程的基本精神特质有二: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是人与天地万物相融和、相沟通的宇宙意识,表现为艺术哲学范畴即“中和”。“中和”既是作品内涵的规定,也是形式创造的规范;既是审美的,又是伦理的,它是“至美”与“至善”的统一。从表现论的角度看,则是“传神”、“气韵”、“写意”这三位一体的基本范畴,其本质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反映,是人对艺术作品活泼泼的感人魅力和永恒的生命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古远清 《学术界》2012,(9):132-139
在五十年代兴起以反共为目标的“战斗文学”,是“外省作家”的文学,是来自仇恨和反映动乱时代的文学,是认同一个中国的文学.像《未央歌》一类只有少量“复国”词句的作品,不能视为“战斗文学”.“战斗文学”之所以走向衰亡而非王德威所说未曾“逝去”,是因为1991年当局正式宣布“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作废,使“战斗文学”存在失去了根基.此外,“战斗文学”的倡导者心理不健全;创作源泉枯竭;存在着严重的公式化倾向;生产“战斗文学”的体制尤其是监管手段存在着许多缺陷;台湾社会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年代,读者早已厌倦这些打打杀杀及血泪控诉的作品,故作为一种因意识形态而兴、因意识形态而颓的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战斗文艺”到了九十年代只好成为历史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