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奥运会给举办城市带来奥运景气,但历史上也有不少奥运会举办城市和国家都深受“后奥运低谷效应”之苦。规避北京“后奥运低谷效应”,以尽可能减少,直至消除其对北京乃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保证经济相对平稳地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承接外包服务可以突破制造业发展模式局限,拓展更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因此,积极扶植北京服务外包行业发展,将北京打造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承接跨国公司离岸外包业务的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使服务外包行业成为北京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就可以极大地促进北京社会经济在奥运后平稳快速健康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2.
秦皇岛作为2008年奥运会协办城市,不可避免地会受"后奥运效应"影响,经济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处于低迷状态。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将秦皇岛打造成国家级体育旅游名城,将是实现后奥运时期秦皇岛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每届奥运会结束后都会出现“后奥运效应”。与“后奥运效应”联系最紧密的是经济与体育体制,本文就“后奥运效应”的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历史价值。人文奥运是人本的奥运、文化的奥运、文明的奥运、和谐的奥运,将人文奥运理念转化为人文奥运工作战略,丰富了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留下了宝贵的奥运文化遗产。加快城市文明创建、整理奥运文化成果、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和创意文化产业是发挥后奥运效应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的主要经济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以往奥运会主办城市的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主办奥运会对主办城市的经济影响。从中可以看到,注意力资源相对集中在主办城市和所在国家而带来的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是奥运经济影响的核心内涵。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经济影响可以分为正面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正面影响包括: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影响和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扩大就业、拉动相关产业、提高当地企业品牌度等,其中,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是最重要的指标。负面影响包括:奥运前期需求超额增长造成供求失衡引发价格上涨,奥运会后期场馆设施闲置,造成局部经济衰退;奥运投资造成排挤效应;城市非受益人群福利受损等,其中,供求失衡造成的经济波动是核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和成功举办,大大加快了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北京奥运会在带来大规模的投资、拉动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改善劳动力就业、带动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环境治理和城市改造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与此同时,奥运会带来的巨大挑战也是长期的。北京奥运会以后,会对北京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奥运会后可能会使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下来,所以,北京需要通过其他新的手段保证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11月6日至7日,“首届奥运经济与城市发展合作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论坛紧紧围绕“以奥运促发展,以发展促奥运”的主题,共同探讨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对北京等奥运中心城市乃至全国各个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推动与影响,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学术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和成功举办,大大加快了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北京奥运会在带来大规模的投资、拉动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改善劳动力就业、带动体育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环境治理和城市改造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与此同时,奥运会带来的巨大挑战也是长期的。北京奥运会以后,会对北京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奥运会后可能会使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下来,所以,北京需要通过其他新的手段保证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奥运会之所以举世瞩目,主要在于体育运动能体现出人的精神力量。奥运离不开人文精神。通过奥运宣扬中华民族古老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会使奥运会更加精彩迷人,更加富有吸引力。从解读“人文”及“人文精神”的内涵出发,重点探讨了奥运人文精神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数据预测,奥运会期间海外观众将有26万~39万人,海外旅游者有15万~20万人,国内观众225万~258万人。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如今与奥运有关的经济规模已达万亿元。奥运会带来的商机遍地都是,直接为奥运会服务的环节中有商机,奥运会合作伙伴的价值链中有商机,奥运会参与人员行程路线中有商机,奥运旅游者中有商机,为奥运观众服务中有商机,奥运的效应中同样有商机!只要看准行情,抓住时机,老百姓也能在奥运经济中攫取自己的一桶"奥运金"。  相似文献   

11.
1984年尤伯罗斯第一次将商业化运作成功应用于洛杉矾奥运会中,使得奥运会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盈利。从此,体育的商业化运作和体育市场的开发,就逐步成为各个国家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重点分析了奥运前后体育市场开发的方法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国家奥运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奥运的战略、方针、政策、步骤、规划等,是一个涉及面极为广泛深刻的系统工程,奥运战略实施应该有政治、外交、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目标,空间上应为全国范围而非仅锁定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本文通过对北京奥运战略及奥运经济战略的分析研究,建立国家奥运战略研究的机制,提出一系列可行措施,以保证2008奥运各种收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创办奥运,促进中国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各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从而顺利实现中国及北京政府向全世界宣告的将2008奥运办成“历史上最出色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3.
绿色奥运核心在于绿色体育;绿色奥运的理念应延伸到赛场内外,使赛场内外都达到绿色,进而实现绿色体育,实现体育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功能和理念,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谐、和平、发展而设想、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成果而进行的体育运动,从而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奥运也是北京奥运会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3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及人文奥运理念的深入人心为高校健身活动的普及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文在全面解析人文奥运理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人文奥运对高校开展健身运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京奥运会所产生的人文奥运遗产,主要表现在奥运教育、体育健身、志愿精神、文明礼仪、形象标识、民族精神等方面.在北京由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发展阶段中,努力继承人文奥运遗产,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中外体育交流,继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推动"人文北京"建设,对打造北京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把北京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并促使中国由体育大国转为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的世界文化依然是多元并存、百家争艳的时代。作为世界上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两种文化形态即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共荣成为历史的必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大事,延绵五千年而不息的中华文化无疑能够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儒家思想主张的“世界大同”、“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奥林匹克运动所主张的“和平、友谊、团结、进步”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谋而合,儒家传播思想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对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理念的实现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以人伦为基础的儒学传播思想,身→家→国→天下的社会生活传播结构,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传播功能依然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和平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奥运会是人类和平的一种表现,而人文奥运精神是奥运会的圣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照亮着人类在光明、宽阔的大道上奋勇前进.人文奥运精神是整个人类的凝聚力之一,与人类命运紧密相联,很容易在世界各国产生共鸣;人文奥运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与人生态度等.人文奥运精神的现代传播与接受打破了民族、地域、国家等种种限制,范围由窄到广,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分别从宏观和相关产业两个层面阐述本届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影响。提出要运用市场机制去配置奥运资源,加大竞争力,激发创造力,加速结构调整,硬件建设与软件服务共同开发,科学管理,精细运作,以此为契机真正带动北京经济、文化、科技、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奥林匹克运动与奥运经济关系十分密切。离开了奥运经济即围绕奥运开展的一系列商业运作,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将陷入困境。萨马兰奇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用商业运作的方式,解决了国际奥委会面临的经济危机,为奥林匹克运动打下了牢固的经济基础,也为举办国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机遇与挑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运会是青年的盛会,青年关注奥运最热情,青年参与奥运最直接,奥运因青年而活力四射,青春因奥运而绚丽多彩。2008年北京奥运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也为高校体育教育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构建了新的实践舞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提出了更高的历史责任和要求。本文探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高校体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