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谈到科举,便会与"八股""害人""毒害""愚民"相联系,并且在公众视野中那些誓死抵制科举的文人一定抵制的是科举制度,笔者对该说法提出了质疑,便提出该考究,意在通过研究抵制科举的明清文人代表来研究科举是否符合社会规律。  相似文献   

2.
征联选登     
胡静怡 《老年人》2005,(6):51-51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公元587年隋文帝时期,之后1300余年,历代封建王朝均借此作为选拔官吏的手段。始初,科举制度对激励攻书、拔擢人才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它的弊端亦愈来愈明显,尤其是明清开始以八股文作为应试之权衡,科举考试制度逐渐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出现过非常杰出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有助于培养人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它们之所以八股,也许正因为它们是对的。我们之所以不喜欢听,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做不到。爸爸过世十年了。每年父亲节,我会再看一遍他当年写给我的信。他还在时,我倒没有看得这么仔细。嫌信的内容八股,觉得自己很聪明,这些事还要他来说?十年后,我发现自己并不聪明,而且我也正慢慢变得跟爸爸一样八股。我爸是军人,从小苦到大,信仰忠孝节义,一辈子报效国家和家庭。我是MBA,从小没吃过苦,信仰资本主义,一辈子报效的  相似文献   

5.
回望长安     
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在明清两代实行对外封闭政策的背景下,它像是不期然划过天空的一颗彗星,又像是瞬间灿烂的昙花一现。  相似文献   

6.
“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称誉呈坎的一副对联。戴在它头上的桂冠远不只这些。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古建筑之乡、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呈坎村内的罗东舒祠和呈坎明清古建筑群先后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它还是“中华八卦经典,徽州风水宝地”。坐落在现今的黄山市徽州区。  相似文献   

7.
沙惠 《现代妇女》2013,(12):306-306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与《论语》、《孟子》、《大学》并称四书,成为封建科举取士的必读科目。“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之道是儒家处世思想的核心,但践行中庸之道绝非易事,其难行之处主要体现在中庸本身、实践和持守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学作文教学为了符合考试要求成为重形式轻个性的模式化训练,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着"新八股"文的现象。本文通过深入挖掘问题原因,旨在扭转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现状,克服中学生作文中的"新八股"现象。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代的读书人,唯有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成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众多的年轻人寒窗苦读的唯一动力。到了今天,科举制度早已废除,  相似文献   

10.
胡晓春 《职业时空》2008,4(4):114-115
我国是一个具有国家考试传统的国家,古代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深的社会制度之一,科举考试是选拔从政为官的仕大夫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科举制度不仅成为我国封建皇权统治稳固的重要基石,而且还促成了中国特殊的社会阶层格局,影响了中国文化的状态,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可见,国家考试制度在中国是一个地位非常特殊的制度。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培养选拔人才、选拔官吏的一项根本制度,而在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作为目前一种选拔政治人才的考试制度被称为现代"科举制度"。本文通过将科举考试制度与学校的关系与公务员考试制度与学校的关系进行比较,以古鉴今,为公务员考试与高等教育发挥各自社会功能以及两者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思考。  相似文献   

12.
祁建 《老人世界》2008,(12):12-14
一、青年时期游历欧洲在齐如山著作的《齐如山随笔》中有自传一篇。他把自己的生平分成四个阶段:一是读经书作八股时代,二是学洋文科学时代,三是经商做买卖时代,最后是研究戏剧时代。齐如山于1877年生于书香世代的家庭,原籍河北省高阳县,祖父及父亲均是进士。齐如山兄弟三人,大哥齐竺山曾与蔡元培等留学法国,在法国开过中国豆腐公司,专管家中的实业。  相似文献   

13.
徽州为“程朱桑梓之邦”,徽州文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人才辈出,极具特色。而独居风貌的更显古民居,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体,它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为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保留大量中古音的方言土语以及民俗、服饰、饮食等方面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徽商是指明清时期由徽州一府六县商人所组成的地域性商人集团。作为活跃于明清商业舞台上一支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域性商人群体,他们依靠灵活的经营方略和熟练的营销技巧,在与其他地域性商帮的竞争中驾轻驭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荣明昇 《现代妇女》2014,(12):315-315
元朝开始创立的烧埋银制度,是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家文化中“人命至重”观念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赔命价”习惯法进行改造并创新而形成的,其在明清时称为埋葬银制度。烧埋银制度是我国历史上首次针对侵害他人生命权而提出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制度,它对以后的我国法律制度和民众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简介中国的社会史料积累丰富,开展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大有可为。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王日根撰写的《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是目前乡土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作者选择了明清基层社会中最能体现社会变迁与社...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闲暇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自由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如何度过闲暇,乃是本真实存的映照。社会越向前,闲暇就越多。闲暇与工作的内涵随时代而转移,随历史而演进,而互易其位。本文主张,闲暇应免去旧式文人的自命不凡即对社会的冷漠。闲暇不是中国的“无为”——旧时中国文化的闲暇是在家吸鼻烟,但闲暇也不是金殿策论、治国安邦、科举取士、沽名钓誉。  相似文献   

18.
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几点看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现状的认识 人口资源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在1949年之前就已经有1/3天然不可居住了。这是两千多年来多次人口的迁徙和几次大屯垦造成的,一次在秦汉、一次在宋元、一次在明清,尤其是明清。三次大的迁徙,1/3的土地没了,沙漠化、荒漠化了。建国以来,土地又因水土流失减少了1/3,现在可居住的国土面积是300多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9.
《女性天地》2010,(10):6-6
每个时代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学体裁出现,唐有诗,宋有词,明清有小说,现在我们有什么?答案也许是“微博体”读本。它没有大篇幅的文字,往往一两百字就是一个章节,作者用简短又有意思的词句吸引读者的眼球。本着这一主旨,读本内容除了生动有趣,最大的好处便是随便翻到哪页都能看,随意置于马桶边、枕头旁、车厢里…逮着哪段读哪段,完全不用考虑逻辑顺序。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而兴盛于唐,相对于汉魏以来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同时,其做为唐朝的选官制度,对于唐朝的政治、文化、教育、社会风气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