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文学作品是艺术创作,是作者极其复杂的艺术构思和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晶,是用特殊的艺术手法写成的。文学家们的创作离不开审美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创作本身就是美的形成过程。文学作品主要是写入的,它必须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心,凭艺术形象感染读者。好的作品引入入胜,扣人心弦。作品给读者的美感享受越多,就越成功。因此可以说,美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条件。文学翻译如不能体现文学作品的这种本质特征,就不成其为文学翻译。茅盾在1954年全国文学翻译会议上《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释译的发展状况。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社团,像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左联”等,都积极组织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理论及文学作品。2.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中国著名现代文学家都亲自参与文学翻译活动,文学翻译活动是中国现代翻译活动的主动。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幻文学作品对外传播也日益重要,而中国科幻文学翻译则一直处于文学作品翻译的边缘地带。为促进中国科幻文学对外传播,文章尝试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对《三体》英译本译者主体体验性和译者多重互动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科幻文学翻译研究应从译者出发,兼顾翻译活动中各因素。翻译活动前译者应加强与双语世界的体验,翻译过程中应更多关注读者需求,主动向读者靠拢。文章还对科幻文学翻译以及科幻文学译者队伍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以期为我国科幻文学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状况 :1.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社团 ,像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未名社、“左联”等 ,都积极组织译介了大量的外国文学理论及文学作品 ;2 .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中国著名现代文学家都亲自参与文学翻译活动 ,文学翻译活动是中国现代翻译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方重作为20世纪翻译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在文学作品翻译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方重翻译思想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文学翻译应与研究相结合;诗歌翻译主"意译"和"意美";实现译者的"心灵翻译";重"朗诵"之于文学翻译的作用。方重翻译思想对翻译实践,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为文学作品翻译提供了既忠实于原著又切合具体实际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茅盾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开拓现代文学翻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其一,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译批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其二,他借鉴丹纳的批评理论,提出了其特有的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7.
文学巨匠茅盾是一个多面手,他既是卓越的作家、理论家,又是杰出的批评家、翻译家。在中外文学史上,象茅盾这样集作家、理论家、批评家、翻译家于一身的是不多见的。无怪乎有人称茅盾为中国的“别林斯基”。在翻译与介绍方面,茅盾不仅在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外国文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文学的研究论著中,研究者多将眼光集中于《新青年》以及后来的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上面,它们以大量的翻译文学作品和理论开创并奠定了中国现代翻译文学的新局面。但此期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的《新潮》杂志上的翻译文学作品同样非常值得关注,他们不仅延续《新青年》,翻译了不少文学作品,更是在翻译的质量和选择上,取得一定的成就和突破。  相似文献   

9.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苏俄文艺学翻译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文学翻译的要旨在于传"神".茅盾倡导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是他翻译思想的最高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家,他在诸多领域都有过杰出的贡献。在神话研究领域,茅盾早在20世纪的20至30年代就已经写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几部著作。然而,茅盾的这一研究和兴趣却随着茅盾后来的文学转向而终止,并且逐渐为他的文学光芒和文学地位所遮蔽。后世的研究者也正因为这些忽视了茅盾在神话研究领域所做的贡献。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茅盾的神话研究,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茅盾和茅盾研究。  相似文献   

11.
矛盾的魅力--茅盾的小说世界及其审美心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盾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从文本切入人本会发现矛盾正是茅盾的魅力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存在着一系列与其审美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的矛盾在整体风格中呈现男性特征与女性化倾向的对立与和谐;在题材选择上存在社会矛盾与两性冲突的对比与互补;在塑造女性形象时隐含着性别视角的转换与错位;在创作与构思过程中时时可见情绪化与理性化的纠结与挣扎.这些矛盾是解读茅盾文本的钥匙,也是走近茅盾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现实主义形态学视角认知中国新文学巨匠茅盾 ,探讨“社会批判”型现实主义文学的独特价值 ,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层面揭示茅盾作为此种文学形态典型代表的意义 ,由此确立其在文学史上无可置疑的领衔地位。  相似文献   

13.
茅盾既是著名的小说大师特别是长篇小说大师,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新文学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前期的文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诸多原始材料出发,详细探讨了茅盾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和从事小说创作之初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此中蕴含着茅盾和整个新文学创作的诸多要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茅盾、巴金、老舍等文化先驱以小说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抨击了腐朽垂死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社会现实,老舍以独特的视角通过笔下的人物对金钱展开了痛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钱造成天大的黑暗"的金钱观。  相似文献   

15.
茅盾是中国神话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在神话学研究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大程度归功于他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人类学古典进化论,比较方法和传统的训诂、辨伪、考证方法。茅盾所采取的这些方法既为他带来了巨大成就,也造成了他研究中的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16.
从视角模式的角度看,茅盾的短篇小说几乎全部属于第三人称视角模式,其中包含编辑型全知叙述、中立型全知叙述、有限全知叙述、第三人称人物内视角叙述等多种类型;个别篇章情形稍显复杂,出现了二度叙事。但茅盾绝不循规蹈矩,而是既关注程式内的创新,又重视模式外的建构,以充分挖掘各种视角模式的不同修辞功能。这种形式实验的成功,一方面显示了作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另一方面对当代文学创作亦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茅盾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路,发现和培养了许多有成就的作家.茅盾的编辑实践活动,体现了他先进的作者意识.特别是茅盾在改革《小说月报》的过程中,一直贯彻作者编辑化、编辑作者化和读者作者化,这既是他主编期刊的重要举措,也是他主要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茅盾在大后方度过了抗战八年的大部分时光,大后方因此成为茅盾抗战时期作品的重要表现对象。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民众的精神面貌在茅盾的作品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茅盾的作品侧重于表现大后方的阴暗面,个中原因在于茅盾一贯的左翼立场、国共两党对茅盾的不同态度以及茅盾居留和书写大后方时间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肇始于1936年10月的“反差不多”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场自由主义文学和左翼文学间引入瞩目的文学论争,作为双方主将的茅盾和沈从文虽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但今日看来,二者间却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新八股”、“公式主义”与“差不多”的问题,发现了当时文坛存在的“差不多”的创作现状,并开出了差不多的“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