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分两段流经甘肃省境。上段自青海省门堂以下进入我省,于阿格托流出省境,河长约433公里。这段黄河在古代不是交通的要道。下段于积石山县的关门村流入省境,经永靖、兰州、皋兰、靖远等地,至黑山峡出省,横贯甘肃中部,河长480公里。这段黄河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地段。古代人们为了勾通东西间的交通,曾多次在这段黄河上设渡口架桥梁。本文拟对古代黄河上的有关桥梁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处积石山下,黄河两岸。这里群山环抱,土地肥沃,河渠纵横,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撒拉族人民就聚居在这个景色如画的山川里。 撒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据一九七九年统计,有六万三千多人,除绝大多数聚居在循化县外,其余散居在青海省的化隆、祁连、乌兰、贵南、同仁等  相似文献   

3.
青海东部地区早期郡县设立时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今青海省东部黄河、湟水流域,是青海省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那末,河湟地区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由中央封建王朝设置郡县,使之从此迈步走上封建化道路的呢?本文试对此问题作些新的探讨,并提出一些与传统说法不尽相同的结论,以就教于地方史志同行。 一 关于青海东部地区早期建置时间的传统说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河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后汉书·西羌传》有“乃度河湟 ,筑令居塞”的记载。这里的“河湟”是指今甘青两省交界地带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此后 ,“河湟”逐渐演变为一个地域概念 ,指黄河上游农区和湟水流域 ,即今青海省境内包括贵德、尖扎等黄河沿岸地区在内的东部农区和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历史上 ,这里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各种文化碰撞交融的地带 ,藏传佛教在这里从传入、发展到鼎盛、衰落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历史考察藏传佛教传入河湟地区的历史十分久远。据《安多政教史》记述 ,早在唐代宪宗…  相似文献   

5.
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位于兴庆府(今银川市),在黄河与浦洛河交汇之处。它是黄河以南九个州中最重要的一个。“河南要地,灵武为根本”。其地形险要,“大河抱流,群山环拱”,“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灵州为宋朝咽喉,“西北要冲”,“西陲巨屏”,其地域辽阔,领回乐一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晚期,兰州出了三位名人。一是黄谏,号兰坡,一是邹应龙,号兰谷,一是郝璧,号兰石。因他们都以故乡皋兰为号,后人称为“皋兰三兰”。兰坡以学主世,兰谷以谏知名,兰石以诗显达。“三兰”彪炳史册,各有千秋。 郝璧,字仲赵,号兰石,又号昆岑子,积石山人。生卒年月不详。据现有资料推测,约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至清顺治末年(公元1662年)在世。他祖籍河北蓟州,先祖郝从政于明永乐初年由山东武邑(今属河北)县令谪戍兰州,遂安家于此。郝氏兄弟三人,长曰璧、次曰玺,三曰(厂林玉),皆有文才,显名乡里。郝璧青少年时期在家乡闲居,壮年后历游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曾在京城与南方作官,晚年客死扬州。由于他  相似文献   

7.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金太宗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闻有金师”,为阻金兵南侵,约在卫州(治今河南汲县)人为决河,“自泗入淮”。从此“河流不复”故道,不再“北流”入渤海。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一次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其下段夺淮河入黄海的局面,直到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河决铜瓦厢改从山东利津入渤海之前,未发生大的变化。而下游上段的河道,即自阳武(今河南原阳)以下至入淮的河道,在金代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可能是史料缺乏,至今未见专门论述这段河道的文章。为此,本文就金代黄河下游上段的河道变迁,作粗浅的阐述和考证。  相似文献   

8.
<正> (一) 问题的提出 自清代以来,学者们多认为邈川城在乐都,宗哥城在平安。《甘肃通志》:“隋西平乃汉破羌地,晋,宋时为乐都,唐为鄯州,宋为邈川城,置乐州,在今县西。”《青海历史概况》:“青海东部宗哥城(今平安镇一带)的僧人李立遵(又名郢成蔺逋叱)和邈川(今乐都)人温浦哥,是当时这一带的实力人物,‘帐族甚盛,胜兵六七万。”《青海历史纪要》:“公元十一世纪初,青海省东部的宗哥城(今青海省平安县)僧入李立遵和邈川(今青海省乐都县)首领温浦哥,都是青海东部藏族地区封建势力。”  相似文献   

9.
<正> 青海省位于祖国的西北、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资源丰富的省份。据考古发现,早在二万三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青海柴达木一带有原始人类活动。在据今六、七千年的中石器时代,青海黄河河曲一带居住着一些氏族和部落。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3600),相当于青铜器时代的辛店文化(距今约3185——2640年)等,在河湟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分属马家窑等文化遗存的青海彩陶文化,以器物精  相似文献   

10.
公元七世纪初,今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强盛起来后,迅速向东北方向发展。七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征服了驻牧于今青海、甘肃、四川西北一带的吐谷浑、党项、白兰等族,占据了今青海省境内黄河以南、青海湖以西等地区;与此同时,吐蕃又进军西域,联合西突厥与唐朝争夺安西四镇。由于唐朝当时处于强盛时期,又采取了积极防御,伺机进攻的战略,吐蕃对唐朝河、陇地区的进攻没有更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在敦煌出土吐蕃历史文书和藏文古籍文献中,松域(Sum—yul)多有出现,至于其地理位置,则长期未予考订。可以认为,曾由末氏和朗氏家族统治的松域,是指从今青海省黄河南岸的色末一直延伸到四川小金川一带的地区,而与藏文古籍文献所指的位于今拉萨以北的松茹(Sum—ru)以及汉文古籍记载的苏毗的地理位置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从十一世纪三十年代至十三世纪二十年代,在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与两宋、辽、金鼎立存在的一代王朝,它以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下的银川平原为中心,东据黄河(山、陕交界)、西至五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临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控大漠(蒙古瀚海),地跨今陕、甘、宁、青、新和内蒙古六省、区,境土两万余里。这就是以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的党项羌族为主体,建立长达约二百年之久的大夏国。因其雄踞祖国西北,故史称西夏。西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史上不可分割,且颇具特  相似文献   

13.
黄河谷地是青海省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 ,人口较为密集、资源丰富 ,城镇化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加快黄河谷地的经济发展 ,并尽快将这个地区建设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对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而加快黄河谷地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加速该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本文从分析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入手 ,提出了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以及黄河谷地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唐龙镇考     
唐龙镇,本为五代府州旧属,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来隶麟州新秦县,景祜中(1034—1037年)没入西夏,重熙十八年(1049年)为辽夺占。置宁边州。金灭辽后因之,元至元二年(1336年)省并入东胜、武州。该镇位于丰州以东方向、府州东北150里、东胜州西南300里处,其辖境西北至柳拨川(今陕西神木县西北),北至故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南),东北隔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黄河与府州子河汉混波川(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南的浑河与黄河交汇处)相邻,正东隔黄河与辽静寇镇(内蒙古土默特左、右旗境)相依,东南隔晋黄河与火山军久良津(今山西河曲县东北)相望,南与河滨堡以北卢子寨白家津(今陕西榆林市府谷县北60里以北处)相邻,其地域总体形状呈自西北至东南走向的斜坡。唐龙镇镇治位于黄河西岸,可能为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哈岱高勒乡城坡村城坡古城;宁边州州城位于黄河东岸,即内蒙古清水河县窑沟乡城湾之下城湾古城。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王之焕(一说朱斌)的《凉州词》是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的格调是雄伟昂扬的,并非如注家解说是苍凉哀怨的。前二句描写祖国边疆黄河、长城、祁连山的雄伟壮阔,抒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放胸怀。后二句用双关语描写边关两军对峙,互不侵犯的相对和平气氛,赞扬士卒严阵以待、固守边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豪迈精神。一反其他注家的说法,我们认为吹出怨声的羌笛是指当时玉门关外的敌对民族,高适和此诗的首句“胡人吹笛戍楼间”可证此说。因为这不再是唐初称臣于颉利可汗的时代了,因为“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矽(王之焕),因为“当今外国惧,不敢觅和亲”(王维),因为有万里黄河、万里长城和万仞祁连作天然屏障,因为有雄姿健儿戍守在这些天险及其终点玉门关上。关外那边的怨声由它去怨吧。这无防关内人民春风送暖的和平生活。  相似文献   

16.
谁是黄河源的“发现者”?这是一个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恰好在这个问题上,从沙皇时代到如今,俄罗斯帝国和苏修统治集团制造了极大的混乱。沙俄总参谋部军官、臭名远扬的间谍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他的《从恰克图到黄河源旅行记》一书中,自称黄河源是他在1884年第一个“发现”的。他还“根据第一个考察者的权利”,将中国河源往下的扎陵湖“命名为‘俄罗  相似文献   

17.
湟水     
湟水又名西宁河,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位于中国青海省东部,发源于青海省海晏县境内的包呼图山,流经青海省大通-达坂山与拉脊山之间的纵谷,为羽状水系。  相似文献   

18.
<正> 大约在二百五十年以前(即清乾隆初年),一个新的伊斯兰教派开始出现在今青海省循化、化隆地区的撒拉、回回等民族的信仰领域里。这个教派以它神奇的号召力,博得了广大教众的拥护,以它旺盛的生命力,扎根成长,甚至原来虔信佛教的今化隆卡力岗、德恒隆、群科尔等地的许多藏族也抛弃原来的信仰,纷纷皈依到这个教派。它就是“华寺”门宦,马来迟是这个门宦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19.
<正> 1979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青海省平安县正式成立。从这时起,很多人都说平安县是个新县。是的,从新中国的基层行政建制来说它确是一个新成立的县,但从历史沿革来说,它非但不新,而且非常古老了。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沿湟水西上,在今西宁城址上修建了军事要塞西平亭。十年后即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在今平安镇设安夷县,隶属于金城郡。东“汉章帝建初元  相似文献   

20.
宁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后魏徙入塞内之前,宁夏大部地区居住着汉族,北部边远地区有匈奴人从事游牧。后魏是以鲜卑拓跋氏为核心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当汉、魏之际,拓跋氏初兴对,后魏始祖拓跋力微的长兄匹孤率领一支游牧部落,“自塞北迁于河西”(《魏书·鲜卑秃发乌孤传》),史称河西鲜卑,以秃发为氏。①他们的牧地,“东至麦田(今甘肃靖远县东北)、牵屯,西至湿罗(不详),南至浇河(今青海黄河南岸贵德县境),北接大漠。”②牵屯就是牵屯山。③这说明早在拓跋珪建立后魏王朝之前一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