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但人们一直以为原对句不能译作外语对偶句,以致不懂汉语的人至今不能欣赏。通过对望城黑糜峰长联的英译探索证明,只要原对句语法结构相同,翻译成对偶句是完全可能的。对联能英译成对偶句,译成其他语言的对偶句也应当可能。对联这个问题可以解决,诗词曲的对仗句也应当可以解决。通过将望城黑糜峰长联英译成对偶句的三个步骤,以及在英译过程中得到的九个方面的认识作了初步的总结,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把我国的对联乃至诗词曲进步介绍给其他民族的读者。  相似文献   

2.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因此,对联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联作为最接近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翻译也应遵循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意美、音美、形美。文章从这三个方面对对联翻译的原则作一探究,以期对对联翻译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3.
浅论中国古诗英译的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存在着局限性。全文主要从“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古诗英译存在的局限性。同时指出古诗英译的可译限度是可变的,它随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文化交流的深化和翻译技巧的积累而呈现开放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信息的传译是翻译的重点与难点.对古典诗词中文化信息的有效传译需要译者对信息的量与质进行总体审度并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平衡传译.从信息传播系统探讨古诗词曲英译中文化信息的总体审度,可以动态地研究古诗词曲中文化信息的有效传译.从信息的质与量分析来看,对信道容量、信息传输负载、信息冗余、噪声几个衡量与变量之间关系的平衡是翻译的重点,也是平衡传译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5.
汉语的对偶在英语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修辞手段 ,英语的Antithesis和Parallelism与汉语的对偶只是部分的对应。本文讨论了汉语对偶句英译时的形、音、意问题。至于形 ,英译时可有重形和不重形两种情况 ,过分重形可能会有违于英语的句法规则。至于音 ,汉语和英语都讲究音美 ,但二者实现音美的手段不尽一致。至于意 ,可根据具体情况或直译或意译 ,以最大程度地再现汉语对偶句的深刻意境。  相似文献   

6.
自1871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诗经》英译本问世以来,国内外古诗词曲英译作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正所谓译家众多,风格各异。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思雏方式的差异,客观上给古诗词曲英译带来了诸多问题。所以,作为古诗译者,他不仅必须是个文化人,对各种文化差异了然于胸,而且在翻译时还能熟练采用各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文章探讨了几种常用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许均教授在顾正阳教授的论著《古诗词曲英译论稿〈序〉》中曾对中国古诗词英译有过这样的描述“古诗词曲翻译之难,恐怕不亚于李白在古时所感叹的蜀道之难。”正因其难,中外译者众多,译作纷呈,使古诗词英译研究领域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本文拟从古诗词英译中最有争议的三个方面出发:可译与不可译之争、散体与韵体之争、中国译者与西方译者之争,对其现状作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8.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短短四句二十个字,语言朴素简洁。中外不少翻译家在选译中国旧体诗词时,此诗往往优先入选。所以,即使是名家的译文也有好多种。笔者在阅读此诗的不同英译时,通过深入作者诗句的意境,将译句进行对照,尚觉译句欠不妥之处。现将原文和供欣赏推敲的三家译文提供如下:  相似文献   

9.
语法隐喻以小句的及物性过程为基础,在宋词英译中发挥了经验重塑功能。以语篇为单位的翻译活动实际上是一个个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小句及其及物性过程建构了语篇和经验现实。宋词《水调歌头》及其三种英译文的及物性过程对比表明,诗词翻译中,成分层次的语法隐喻是高频现象,与原文相比,译文中的及物性过程普遍发生变异,因而塑造了不同的经验现实。这为诗词翻译方法和批评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0.
胡耀邦同志小时候上学不多,但他酷爱读书,爱读古典诗词,并因此而渐渐地写起诗词和对联来。像他为人朴实、真挚一样,他的文采也得到广泛称道。1959年秋,耀邦同志在河南视察共青团工作,路过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见到一幅清代人写的旧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耀邦同志在谈笑中,将它改为“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曾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题一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是天下事,事事关心。”1981年,北京有个青年模仿此…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因此,将其译成英文一直是东西方译者的乐趣所在。实际上,自十八世纪起,已有部分中国古诗词被不同的译者以不同的方法译成了英文。文章试图从“期待视野”的角度来论证直译法在英译中国古诗词中的优势和可取性。  相似文献   

12.
新词是社会活动的脉搏,敏感地反映着社会中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概念和新思维。中文新词的英译能及时、准确地向国际社会传播和介绍中国的发展现状。本文拟从传播学入手,辩证地探讨中文新词英译,分析翻译过程中可能影响翻译传播效果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词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意境的传达,这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译界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古汉诗的意境进行深入探讨可知:意境不可以翻译,也不可以复制,只可以传达;译者必须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作者并兼顾内容和形式,必要时准确运用诠释的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原文意境的传达。  相似文献   

14.
具有审美价值的翻译才是有用的、有意义的翻译.译者要以译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译文为目标,做有价值的翻译研究.对于英译散文而言,如何提升其审美价值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张培基先生英译散文为例,分别从译文的音美、词美、句美和意美四个层面,探讨有哪些翻译策略可以传达出原文审美韵味,提升译文的审美价值.从而为以后的翻译散文或者其他文体翻译提供参考或借鉴.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汉语诗歌是否可以英译或如何英译的问题上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许渊冲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文学翻译"优势论"的理论,并特别论述了汉诗英译也要"发挥译文优势",在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诗歌翻译作品得到了中外学界的赞誉。然而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优势论持质疑和批判的态度。从传统的"忠实"原则与"发挥译文优势"的关系,现代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认识,以及实际翻译操作中对"发挥译文优势"的需要来说明英译汉语诗歌发挥译文优势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6.
论汉语时政新词语英译的难点和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汉语时政新词语的英译在中国的对外宣传和传播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也日益显示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其“新”的性质 ,译者在翻译此类词语时往往无先例可循 ,必须尝试做第一个翻译的人。本文在分析其英译难点的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一套适用的英译原则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企业和商品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作为企业和商品门面的中国商标的英译却不尽如人意。对英、美、加、澳、新等五个西方主要英语国家的消费者进行的一项跨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西方消费者对英文商标比较偏爱;商标翻译中要采取动态顺应策略解决跨文化问题。调查结果对中国商品商标英译的具体技巧也有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以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为研究对象,结合刘宓庆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包括音、词、句)和非形式系统(包括风格、情景、意境)两个方面探讨张培基在散文英译的过程中如何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为散文英译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丽江古城是联合国所选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翻译好丽江文化旅游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海内外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英译中应该研究其内涵,不能逐字对译。译文既要文从字顺,又要有一定的文采。本文对所列举的英译作了评述和改译,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太原,也在为建设成国际化的大都市不断地努力。公示语,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同城市的形象、面貌及其国际化建设密不可分。公示语英译的规范化是一个国家或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的体现。城市英语公示语的翻译水平同其对外形象紧密相关。经实地考察发现太原市很多英语公示语的使用情况都不尽人意。此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于文化传播与交流滞后和公示语英译标准不统一及政府与媒体关注度不高,因此为了促进太原创建国际化大都市的进一步发展,增删部分英译公示语及尽快确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公示语英译标准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