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玫瑰”是叶芝诗歌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意象。更为重要的是,“玫瑰”见证了叶芝象征主义的发展。本文从感性与理性象征、想象力运用、韵律表现三个方面分析叶芝两首不同诗歌中玫瑰意象的转变和丰富,从而近距离剖析和理解叶芝象征主义的发展历程。本文所选诗歌《隐秘的玫瑰》和《玫瑰树》分别写于1897年和1917年,两首诗歌相隔20年,代表着叶芝两个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和特色。对这两首诗歌中“玫瑰”意象的分析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叶芝象征主义的发展及其特狂。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人类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具有消极和积极的双重属性,积极的道德情感对人的良好的道德品格的形成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既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促进思想品德知行转化的重要环节。为此,基于情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提出了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道"是人类无数次生命体验和感性认识之后的理性发现.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庄子哲学的本根.在<庄子>的哲学世界里,"道"大体有三个基本象征:一是宇宙存在的象征,二是事物自身规律的象征,三是人的最高认识境界的象征.<庄子>的全篇都在言说"道".庄子对于"道"采取了一种诗意的象征表达,使得作为宇宙存在、一切事物的基本规律和人认识世界最高境界的抽象的"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示与确证.  相似文献   

4.
李彦华 《理论界》2013,(12):156-158
中国传统诗歌多有比兴寄托,诗人利用比兴手法创造艺术形象,同时又把某种更深远精神的性质、意义、情感深藏在形象之中。诗人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或事物特征,去暗示某些深邃、隐晦或抽象、玄虚的思想、观念及情感。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在唐代诗歌中,象征意蕴是经常存在的。诗人通过创造意象、象征词语、象征义等手法营造象征意蕴,使诗歌物象与意象虚实相生,使诗意更加丰富含蓄。  相似文献   

5.
一神话、原始性史诗的形成与原始人思维方式和情感特征有紧密的联系,原始人思维的形象性和按照欲望、情感逻辑运动等特点决定了它们艺术特质的两个主要方面:形象性和情感性。刚刚脱离动物状态以集群方式生活的原始人,最基本的心理功能就是直觉感知、具象表达。他们用直觉的方式感知事物,用具象的语言表达认识。这种直觉的具象的思维,我们还  相似文献   

6.
当代童话丰富多样,绚丽多采,童话象征的美感的源泉就在其中。我们看到,这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可能成为童话象征体的对应物,平凡的事物和崇高的事物都可以唤起人们美的感觉。巧妙的是,童话作家对这些事物透出敏锐细腻的观察力,然后以儿童最容易感受到的种种事物来沟通儿童感觉世界与美的关系,使当代童话的象征既闪射出新的时代思潮的光辉,又反映出儿童情感心灵的投影。童心跃然,童趣盎然,适应儿童的审美意识,扩大儿童的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7.
陀氏倾向于现实主义,福克纳倾向于意识流。陀氏虚幻的现实主义是指陀氏热衷于刻划双重性格、变态心理的创作倾向,表现为朦胧、零碎、流动、随意、颠倒、简略。在心理分析上热衷于畸形、病态的心理刻划。福克纳的“骚动的”现实主义表现在作品中现实、神话和寓言交织交融的创作倾向。作品给人以扑朔迷离、眼花缭乱的感觉,到处充满了象征和隐喻。福克纳笔下骚动的现实主义是灰暗的、看不到光明的。  相似文献   

8.
何林 《北方论丛》2012,(1):55-58
叶芝的戏剧《库丘林之死》主要由3个场景、5个片断构成。通过这样一种戏剧结构,叶芝表达了爱尔兰民族众人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从注重外在、客观、理性转向重视内在、主观和非理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 对于朦胧诗的“新”和“奇”,许多人的看法是相似的,原因就在于朦胧诗人的艺术感受敏细,艺术想象丰富,特别是注意运用如通感、象征、意象迭加等各种表现手法。从而使诗更能含蓄、丰富地去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物我合一,天地合一,时空合一,给读者留下了再回味、再创造的机会。诚然,朦胧诗人所提出的理论主张如隐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手法。但我们通过大量诗作的验证可以看出:“通感”这种朦胧诗中所经常运用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诗论中早有阐述。  相似文献   

10.
艰难探险:出入于“象征的森林”──二十年代象征诗派的艺术罗振亚象征诗派的抒情分子似乎缺少思想家的识力、深刻与胸怀,而更具备诗人的敏感、直觉与细腻。他们以诗人艺术家而远非哲人思想家身份拍摄的零碎忧郁情思底片,为20年代的历史与心灵影像建立了一份朦胧又清...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人类主体对事物能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具有消极和积极的双重属性,积极的道德情感对人的良好的道德品格的形成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既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也是促进思想品德知行转化的重要环节.为此,基于情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提出了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象征     
练暑生 《东南学术》2003,(2):118-119
英语“象征”(symbol)又译“符号” ,其希腊文原义指信物 ,即“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 ,双方各执其一 ,以示友爱。”①后来被引申为代表观念或事物的符号。“象征”是一个大概念 ,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 ,在不同的学科内 ,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在文艺领域 ,“象征”含义同样非常复杂 ,它指一种修辞技巧、一个流派、一种原型结构单位 ,甚至还被视为与艺术本体相等同的概念。“象征”的含义虽然复杂 ,但其内涵一般不离符号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之间的关系。黑格尔认为“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 ,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  相似文献   

13.
我们在作“成因探”之前,需要对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基本特色作一勾勒。笔者在《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演进轨迹探》一文中认为:在人物心理构成方面,中国古代小说对人物的认识、情感、意志三种活动过程均有所描写,并能较好地表现人物个性特征。人物的认识、意志活动过程一般以单向性发展为主,由此构成的心理冲突则较为平缓。认识活动多处于感性阶段,但以认识、意志为主构成的谋略心理则具有较强的认识性、逻辑性,有助人物性格的表现。心理构成的另一方面——情感过程随着情节的展开,相对来说,有较多的起伏变化。在人物心理的表现方法方面,直接与间接,静态与动态的描写手法交相辉映,但仍以可构成情节的因素(如神态、动作及细节、情境等)进行间接表现为主;直接的心理描写多系描述型,并常使静态心理动态化,较少理性的剖析。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刻  相似文献   

14.
一、概念认识的涵义黑格尔认为,哲学所考察的只是关于事物的本质规定即概念,因此,哲学是一种“概念的认识”,但这种规定并不是由我们任意作出的,也不是我们拿一些外在的范畴套在事物头上,毋宁说认识是事物自己对自己的规定。在认识过程中,事物才建立起自己的存在,深入自己的本质,并获得认识自己的方法。所以,概念的认识有三层涵义:第一,认识过程是认识对象本身形成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哲学不似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这就是说,并不是先有对象,然后才有认识。相反,认识与对象是同时形成的。认识既…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要出色完成这一任务,除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智力因素外,还要提高自己的志向、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这正涉及现代教育EQ管理教育的内容。这里我着重谈谈情感在教书育人中的作用。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所持的一种主观体验。心理学认为,由于客观事物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产生不同的内心体念和外部表现。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人的积极态度,使人产生肯定性的情感;反之,使人产生否定性的情感。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会产生情感,而情感反过来又能推动、强化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良好的情感品质是教书育人的必备条件。对学生的热爱,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正确的审美感等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在这里仅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情感,从它的重要性、基本要求和如何培养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情感不同于其他心理活动,比如认识过程。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感觉,是人类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比感觉更复杂一些的认识形式是知觉,它是人类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所以说,感觉和知觉都是当前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反映。而情感则与以上的认识过程不同,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感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趋向。由于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  相似文献   

17.
情感文化代表了不同社会独特的认知范畴和感受特征,为了解特定社会文化体系及人类情感世界提供了最佳窗口。对具体潜义情感的象征表现及意识形态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对特定情感潜义词语义内涵予以探究,有利于揭示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人类心理世界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徐艳 《河北学刊》2012,32(3):99-104
朦胧既非政治策略,更非修辞技巧,而是文学本体的重要特征。朦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学语言按照独特的情感逻辑加以组织,而并不遵守现实逻辑。情感逻辑与现实逻辑间的张力构筑了美妙的朦胧场,这从肌理上模拟了情感之弥散特质。综观宋前诗歌发展史,存在着一条不断超越现实逻辑而创造情感逻辑的主要脉络:意象是语言离开现实逻辑而创造情感逻辑的最重要凭借;与之一脉,"无题诗"是更大范围的朦胧追求,在其失去题旨的同时也失去了诗歌总体旨意与现实所指的确切相关性。对有关历史的回顾,有助于我们反省中国现代诗的朦胧与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一、有意记忆——“常醒的理解力”和知觉的集中定向 黑格尔在谈到想象的任务只在于把现实事物的内在的理性化为具体形象和个别现实事物去认识时指出:“在这种使理性内容和现实形象互相渗透融会的过程中,艺术家一方面要求助于常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也要求助于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气的情感”。这里,前者是“有意记忆”,而的后者则是“无意记忆”。  相似文献   

20.
舒婷的诗朦胧而不晦涩,深刻却不消极,擅于采用象征、意象等艺术手法诠释复杂情感,揭示生命真谛。同是表达奉献,《在诗歌的十字架上》充满了浓郁的基督情结,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却饱含着醇厚的赤子之情。文章抽丝剥茧解读了诗人的宗教情怀和祖国之爱,追本溯源剖析了两种情结背后的家庭环境、时代背景等要素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