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唐代官风     
终唐一代对官吏的诠选、考课、监察、恩惠以及高薪养廉等诸方面的措施与政策,敦促官员廉洁奉公,形成了奉法循理、勤政爱民的官风。唐代统治者在总结前朝载舟经验和覆舟教训后,进一步完善了选官制度,严密了官吏监察、考核制度,选拔出一大批居官鲠正、为政清廉的官员。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随着我国封建制度的走向崩溃和清朝统治的日趋衰微,封建官吏的腐化、无能、贪墨、骄横、残暴、也日甚一日。长期来我国封建官僚制度的种种弊端,这时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封建吏治的败坏,集中地表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因此,我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们在为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而批判封建制度的时候,往往首先对封建官僚制度展开批判。 近代一些进步思想家们指出,封建官吏之所以普遍无能,贻误国事,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造成的。 自隋唐以来。我国封建官吏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在清代,官吏大多数是靠所谓“科举正途”选拔…  相似文献   

3.
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在实践中,汉代政府采取了以下三方面的社会政策,以“孝”作为官吏选拔的途径与评价标准之一;用社会政策和制度培育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以礼入法”,对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对孝的行为进行硬约束。汉代的措施给我们当今培养敬老爱老的风尚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卢玉华 《学术交流》2002,(3):130-132
科举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同时也对当时的文化、教育等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黑龙江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过程的论述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黑龙江历史中的文化、教育、人才培养的概貌。  相似文献   

5.
高安宁 《社科纵横》2011,26(4):39-40
选拔好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拔人才要量化,人才要勤政廉政,要努力学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领导要把精力放在制定政策上,作好监督工作,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教育干部坚持艰苦奋斗作风,从严惩治腐败。  相似文献   

6.
一、把竞争机制引进干部人事制度的必然性(一) 运用竞争机制选拔人才和官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各个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在原始社会,用民主选举制度选拔氏族首领,实际上是运用竞争机制选拔人才。在奴隶社会,运用世袭制度选拔官吏,是国王和少数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权。十分有趣的是,在古代奴隶制的城邦国家雅典,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延续200年。此后,还有罗马奴隶制共和国,也实行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选拔政策自1990年实施以来,经历不断改革完善,逐渐规范化、程序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在津贴选拔中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这一政策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对政府特殊津贴选拔政策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政策实施的特点,并预测了政策调整的趋势,分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选拔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官吏应对其所作所为负道德责任.对这一问题的论证,有人使用等级模型,有人使用集体模型.按维贝尔的说法,现代政府中各部门都有管辖范围,划分上下等级,上级监督下级.同时,政治又与一般行政分开.行政官员只执行政治家已决定的政策;大多数官吏只遵循上级指示,执行政策.他  相似文献   

9.
明代洪武时期铨政史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丰富的史料对明代洪武时期铨政史进行了考察,较详细地论述了官吏的选拔、任用、考核等问题。文章认为,由于朱元璋加强了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为封建史家所赞誉的“洪武之治”的形成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由于唐代对官吏的铨选、考课、法律监察以及高俸薪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促使官员廉洁奉公,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政风。  相似文献   

11.
谢乃和 《唐都学刊》2005,21(1):92-97
~~周代政治中的族姓有别现象述论@谢乃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1]黄怀信.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2]吕不韦.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1954.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顾栋高.春秋大事表[A].清经解续编[C].上海:上海书 店,1988. [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韦昭注.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0. [8]刘向.列女传[M].沈阳:辽…  相似文献   

12.
恩幸是封建帝王身边宠幸的近臣,历代皆有恩幸存在,不同朝代,恩幸的特点不同,由于南朝的时代特点,南朝恩幸表现出明显的参政意识,并广泛参与政治。在中央表现为在皇权的支配下,积极参与中央决策、参与宫廷政变等政治活动。南朝恩幸得以参与中枢政治,与南朝官制变化、皇权上升、士族缺乏行政能力等有关,另外与恩幸自身具有从政能力、善于讨得皇帝信任等特点也有关。通过对南朝恩幸与中枢政治关系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南朝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苌弘是春秋时代周王朝的大夫,辅佐几代周王长达57年。88岁的苌弘凭借数十年的忠心和声望,保持与晋国的关系,维持了周王朝的稳定;主持礼乐活动,以德服人,坚守周文化,等到了孔子访学,实现了薪尽火传;知天命不可违,依然抗争,竭尽全力维护周王朝的存续。苌弘的鞠躬尽瘁,碧血丹心,对古代士人精神有独特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北周的御正和内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冬梅 《唐都学刊》2006,22(2):112-115
御正和内史是北周六官制度中重要的官职,其职责主要是起草诏令、参与决策。御正相当于中书监,内史相当于中书令。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欠妥。御正和内史的地位在北周有一个演变过程,总的趋势是重要性不断增加。北周六官到后期弊端越来越明显,所以隋文帝刚一即位就将其废除,在西魏旧制的基础上,吸收六官的某些合理化因素,创立了隋朝的官制,原来被合并到六官中的中书省重新独立出来,而沿用六官内史之名称为内史省,其长官则称为内史令,即六官制度中的内史大夫。  相似文献   

15.
唐代商人入仕与前代相比较不仅数量增多,而且入仕多门。唐前期商人入仕途径主要有捐献财物、出任"斜封官"、以捉钱令史入仕、告密及受人提携而入仕;唐后期商人则可以通过"私觌官"制、朝廷卖官令、军功、科举、方镇辟署以及贿赂等手段跻身仕途。唐代商人入仕途径的演变既反映了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又彰显了他们不同于其他阶层的入仕特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刺史品阶的变动、别驾的置废、地方增员与中央减员的矛盾三个视角考察了唐代州级官员品阶、职位、员额设置的变动情况,进而探讨了在这些变动因素的背后所体现的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贞观年间提升中、下州刺史品阶的改革,是唐初中央调整与地方关系政策的一项,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重视。别驾一职频繁的置废,表明了中央在对地方官职取舍问题上的矛盾态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通过这种取舍性的运动,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唐前期地方员额的增员与唐后期中央对地方员额的减员改革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唐代中央与地方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陈金凤 《唐都学刊》2002,18(3):56-58
西魏、北周、隋之所以扶植江陵后梁政权 ,根本原因是在南北对峙的军事、政治形势下 ,实施中间地带战略的需要。后梁力量弱小 ,且处于中间地带之上 ,不得不做北朝政权政治、军事的附庸。南朝失江陵 ,最后丧失了长江中游的中间地带军事防御能力 ,决定了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事保厥家”乃其职责。然至春秋,家臣势力逐渐增强,由西周“事保厥家”的“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执国命”的“陪臣”。伴随着春秋时期权力下移,家臣权力上升、职能增强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发展。家臣制源于宗法制,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摆脱宗法制的约束,逐渐发展成为后世帝国时期官僚制的雏形。同时,家臣选任及流动的自由冲击了宗法制下世卿世禄的原则,也折射出宗法制下传统社会观念的演变趋势,最终影响到后世“家”“国”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分封制是周代特有的政治制度 ,周代通过五等爵制严格了诸侯等级制 ,从而建立起尊天子、卑诸侯的严密体制。商代则不然 ,其外服制诸侯以职事服役为主要特征 ;同时 ,无论在控驭功能、制度完善及统治效果诸方面 ,都无法与周代分封制体制相比 ,因而这从一个侧面证明 :分封制在商代尚不具备出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马金华 《创新》2009,3(8):10-13
专卖制度,古称禁榷制度。唐朝前期采取的是直接专卖制度。第五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榷盐法。第五琦盐法的核心内容是官产官销,政府完全把商人纳入到自己的官营商业体制当中。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第五琦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其核心是改官运官销为商运商销。刘晏盐法改革,在内容和性质上较之前代都有变化:从内容上看,把民制官收、官运官销变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就性质而言,从官府直接专卖变为官商混合的间接专卖。唐后期的盐业政策是以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为指导思想来制定和实施的。这种盐业政策对唐王朝的中兴和衰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今天的盐业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