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赫德与中国     
赫德是英国人,他效忠于英国,是人情之常。同时,他在中国工作长达52个年头,对中国文化造诣颇高,对中国也很有感情,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高度赞扬义和团的爱国精神,希望中国变法图强,并且预言中国必将昌盛强大。可以说与他的效忠英国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2.
赫德是英国人,李鸿章是中国人,赫德是总税务司,李鸿章是直隶总督,他们都效忠于清政府,都争取得到清政府的重用,他们都希望在中国近代化方面作出贡献。他们有合作的一面,但是,国籍、职位、年龄的不同,又使他们矛盾重重。他们的恩恩怨怨,都与中国晚清史上的重大事变息息相关,很值得加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赫德比汉纳根大20岁,与其岳父德璀琳为中国海关同事。赫德赞赏汉纳根的才干,推荐他担任清军统帅。但是,赫德代表英国的利益,汉纳根代表德国的利益,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担心他们会增强德国在华势力,以影响英国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4.
贾熟村 《东方论坛》2007,(4):100-103
赫德认为丁汝昌是一位很出色的好老头,但是,他既不是个军人,也不是个海员.赫德处心积虑地要使英国人主持中国海军,因此,当丁汝昌访问英国时,他要金登干予以帮助,琅威理来华后他要他不要被丁利用,后因琅威理缺乏耐心,使赫德的目标落了空.  相似文献   

5.
赫德与德璀琳在中国海关共事达数十年之久,自然存在着友谊。但是,赫德代表英国利益,德璀琳代表德国利益,赫德的上司是总理衙门,德璀琳接近李鸿章,双方明争暗斗,层出不穷,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6.
赫德曾赞扬日意格,说他有事业心、勤奋、聪明、能干。但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法国人,英法在华利益是有矛盾的。中国创办海军,采购军舰,两人争作掮客,也发生了矛盾。赫德还担心日意格出任河内海关总税务司、法国驻华公使,与自己抗衡。于是,又多次对日意格进行了尖锐批评。这都与晚清史息息相关,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上海解放前后英国对中共的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解放前夕 ,英国朝野各界已经看到了中共胜利的必然性 ,因此 ,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在华利益成为英国政府对华政策的核心。国民党封锁上海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关注 ,后者遂考虑“采取一些救援措施” ,以防止上海局势进一步恶化。英国各界普遍认为应该寻求同中共合作 ,而不应该与之对立。上海解放前后英国与中共政权的政治接触以及经贸关系的发展为英国在 1 950年 1月初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经济衰落了。究其原因,一是英国政府短视所造成的政策调整失误拖了英国经济发展的后腿;二是两次大战之间是从一战前以英国为首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向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过渡时期,其间国际经济领域缺少一位得力的领导者,各国又自私自利,无法形成国际合作,最终导致“一损俱损”。  相似文献   

9.
英国是世界绿色经济的先驱者,在2012年,由英国政府全资成立了英国绿色投资银行(UK GIB),成为其唯一的股东,将其作为实现英国政府的环保承诺以及英国绿色经济复苏的核心组成部分,致力于将英国打造成为绿色能源的世界领导者.本文通过阐述英国绿色投资银行近几年来的实践,分析其政策体系、内部组织结构、业务经营模式、风险管理机制,并对我国实施绿色金融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余大山 《21世纪》2000,(1):18-20
英国上院的民袭制不仅与现代民主社会格格不入,而且也在选民心目中失去了合法的地位。一位英国政府官员形象地表达为:“在这个年轻的新英国,一个人通过努力所取得的成就比他从哪个子宫里生出来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的第一帝国,英国政府采取了重商主义的政策,领导了全球的商贸活动。统一的王国,较优良的自然条件,劳动力最早的工业化,经营贸易所需的金融手段和技能的率先稳定的积累,农业的发展以及民众对政府政策的支持,尤其是英国有一个有悟性的贵族领导的财政政府对英国海外贸易持续而有力的支持,使得英国超过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等欧洲竞争对手,在全球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英国成功的主要条件。同时,英国经济的增长、国家的安全以及王国的一体化又归功于全球贸易、海军力量和海外殖民地的扩张。  相似文献   

12.
抗战期间 ,中国政府出于物资援助需求 ,筹划了中印公路日玛线和印藏驮运线。然而 ,由于英国政府对之变化不定的政策以及对西藏噶厦的唆使 ,致使该计划失败。中国政府在抗战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首次利用英国印度事务部原始档案材料对此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 ,并分析了计划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光荣革命到北美独立战争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时期,第一帝国的特点是重商主义。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虽失去了北美殖民地,但通过工业革命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也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和实力最强的国家,英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完全能够控制全世界的贸易,自由竞争更能使英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英国适时地改变了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更多地接受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开始了帝国秩序的重建,帝国的重心由美洲转向东方。虽然旧帝国和新帝国追求的都是对外贸易和经济利益,但采取的帝国政策迥然不同,第二帝国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4.
英国是一个岛国,岛国的海洋传统对英帝国发展海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英国历届政府意识到发展海军对英国的重要性,能坚持把发展海军作为重点。本文从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英国安全战略的选择及地缘特征对英国海军创建的影响,并对英国海军的建立与发展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英国国有企业民营化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到九十年代中期已基本顺利地实现了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本文对英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的主要经验、改革顺利推行的社会原因以及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进而从英国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中,找出一些对中国国企改革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在英国社会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对马都是情有独钟。马文化在英国可谓最具代表性,从养马、驯马、骑马,到赛马、赌马。马成了英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而在英语文化中关于马的联想总是和忠诚、勇敢、温和相关的。本文将从英语语言中的马文化、英国马术以及马与英国皇室之间的关系几个方面来说明马文化在英国人的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伦敦传教会派来的第一位传教士,马礼逊的来华初衷是传播基督福音,与东印度公司和英政府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来华后,他们却承担了诸多世俗工作,进而影响了此后英国对华交涉的大格局:正是依靠马礼逊以及他为广州商馆培养的一批译员,广州商馆才得以顺利处理与中国的冲突,英政府才得以洞悉中国的人情与内政。而英政府所获取的这些信息与人才,又为其挑起鸦片战争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软件"准备。  相似文献   

18.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吹响了北伐的号角,掀起统一中国的高潮,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走向一个新阶段。英国、日本等列强的在华殖民利益同时受到猛烈冲击。面对此种形势,英国和日本不得不各自采取措施保护殖民权益,英国出台"圣诞节备忘录",做出向中国"妥协"的姿态,日本也发表对华"新政策",以示"友好"。同时,英国也在不同场合向日本发出求助信号,日本的反应则是:积极磋商、含糊应付,是典型的外热内冷型。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对两国冲击力度不同,其次则是两国基本利益发生矛盾无法协调。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日益强大,逐渐威胁到了英、法、俄等国在世界殖民地市场上的利益。为了对付这个欧洲共同的敌人,它们化解前嫌,订立所谓的“三国协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挽回了西藏的主权。这既是清政府努力的结果,也是英、俄为了联袂对付德国在双方殖民地利益上妥协、让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前半期,英国驻锡金政务官古德在任期间,积极对西藏进行军火供应,严重妨碍了中国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理。古德利用其职位优势,周旋于复杂的英国决策部门,挑战软弱的中国中央政府,蚕食西藏的核心利益。依靠军事援助强化外交,通过外交攫取权益。古德是精明的,他深谙西藏问题只是英国钳制中国的一张牌,而对藏军火供应则是这张西藏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