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主体。关注生态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相融,提高自然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论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线,从生态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入手,在阐述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理性思维,提出了建设生态保护型和谐社会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和谐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性生态危机促使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内的"生态和谐"这一时代主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高度重视和深度反思,因为从"社会和谐"到"自然和谐"的生态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基础.就此意义而言,没有生态和谐的社会不是真正意义的和谐社会.在当代,生态环境因素与自然资源要素极大地渗透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水准及其价值走向.本文从生态哲学维度,就和谐社会构建的生态和谐思想渊源、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三个层面进行逻辑梳理与文献述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生态思想对构建我国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人与自然新型的和谐关系。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保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改革不合理的社会生产方式,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人与自然和谐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该文从转变思维观念、规范行为习惯,提高公民素质、培养生态人格,合理利用资源、实施生态补偿,健全法律法规、保护资源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五个方面来探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生态和谐视域中的和谐社会研究状况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则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基本特征。解读和谐社会,应着力把握其表征时代精神的理论特质。其中彰显人与自然协调关系的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内在要求。在生态和谐视域中,和谐社会的研究进展表现为提出背景的宏阔性、思想渊源的厚重性、审视视角的 多维性、发展理念的科学性、思维方式的和谐性和生态和谐的实践性等若干层面。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人类在生存和发展中必须肩负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责任。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确立人对自然合理利用的生态价值观;确立在生态文明条件下的生活方式;确立人对自然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在当代,发展生态生产力,践行生态文明观中的公平正义原则,加强环境道德建设,培养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我们党提出的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内涵和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要确立科学的生态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而构建和谐社会这必然要求我们走生态文明之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伦理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而生态伦理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保障,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坚持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
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向度。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等四维坐标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全息立体系统。要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的全方位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1.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生态文明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在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尤其要强调生态和谐,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生态和谐需要环境法治作保障,环境法治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的特性、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内涵。儒家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荀子也专门写了《天人论》,其中蕴含了“天、地、人相参”等生态伦理意识,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参考价值和现代文化转生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生态美学研究的几个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生态美,不仅要关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还要关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作为后发展国家,我们固然要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种种失误覆辙,也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我国古人的生态智慧。要从学理上研究生态美学,就应关注人类文明的转变方式,并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加以关照。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和谐”本质与全新的理性视野。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对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基石;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就要确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生态补偿和生态创造价值意识,强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信念,并实现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16.
从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嬗变出发,总结分析了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与环境恶化的态势,认为当代人口迫切需要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人口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了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人们的自然观必须由“征服论”向“协调论”转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人口、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牧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在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战略地位 ,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进一步面对现状 ,提高认识 ,明晰思路 ,落实措施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也是青藏高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1世纪初中国的林业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对木材的主导需求生态的主导需求所替代。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生态优先、“三生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提出,预示着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的形成。而建构和谐社会不但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还有赖于生态文明的林业理念的最终确立。这就是以“和谐”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生态理念在社会、自然、精神等三个不同层面与和谐社会的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