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突厥始祖传说发微——论阿史那氏到突厥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厥”(türk)是历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亚洲古族,迄今仍被遍布中亚乃至西亚操突厥系语言的各族奉为共祖,其实,历史上的古突厥同现代操突厥语的各族是两回事,而突厥源出匈奴之说亦非学术定论。本文主要根据现存五种最古老的突厥始祖传说,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于突厥的起源与形成问题,试图探求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汉唐时期,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游牧部族相继入主漠北草原而后迁离,使得蒙古高原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循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这些游牧部族不仅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变更,在社会组织形态上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与迁入、迁离漠北草原的活动相应,这些游牧部族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由部落或部落联盟发展为草原部落大联盟,再到联盟体彻底溃散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新疆北部,从天山山谷到额尔齐斯河两岸,从伊犁河盆地到巴里坤草原,除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外,到处都分布着优良的牧场和草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众多游牧民族理想的栖居生息之所。根据我国史籍的记载,从战国至宋元,相继在北疆草原活动过的主要游牧民族就有塞、呼揭、乌孙、匈奴、突厥、西辽、蒙古等。他们的活动,是新疆史和中亚  相似文献   

4.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编著的《突厥语词典》是一部高水平的百科全书,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对突厥语言学、方言学和比较语言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哈喀尼耶突厥语与佛教文献中的回鹘语基本上是一样的,都是鄂尔浑-叶尼塞时期古代回鹘语不同发展阶段的继续.现代维吾尔语的喀什土语仍保存着哈喀尼耶突厥语在其他突厥语中所没有保存的一些最重要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5.
耿世民 《西域研究》2004,(3):116-118
早在 1 8世纪 3 0年代法国学者就对回鹘历史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他们是 :古比 (R .P .Goubil)于 1 73 9年出版了与回鹘史有关的《成吉思汗及蒙古诸王朝史》。② 接着杰古英格斯 (Deguinges)发表了《匈奴和突厥起源考》和四大卷的《匈奴、突厥、蒙古通史》。③ 2 0年后维斯德卢 (  相似文献   

6.
论“祁连”     
<正> 祁连山名属于何种语言,学者意见颇多分歧。唐代颜师古以祁连为匈奴语。《史记》卷一一一《索隐》引小颜云:“即天山也。匈奴谓天为祁连。”法国劳菲尔以祁连为鲜卑语,认为“与含有同样意义(天)之满洲语Kulun,似有关系”。日本学者白鸟库吉最初以祁连同突厥语“天”kuk之复数形式Kukler对音,尔后认为来自鲜卑语,“满洲语谓天曰kulun,故匈奴语同义之祁连(kilen)或其原语耶”。日本另一学者藤田丰八以为是突厥语,“惟祁连山之祁连,岂非对此Sθrin(Sirin)耶”。岑仲勉先生则认为祁连与撑犁同一语源,都来自突厥语“天”tangri。笔者以为祁连与天字同源,出于上古汉语复  相似文献   

7.
马尔蒂·莱塞宁是拉姆斯塔特和邦的学生,研究楚瓦仆语、塔塔尔语、小亚细亚突厥语以及突厥语比较语言学.莱塞宁早期研究芬兰—乌戈语系马里语中突厥语借词问题.他去过小亚细亚实地考察,搜集到各种突厥方言责料.从语音上讲,这些资料都很准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操突厥语民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以 前、信仰伊斯兰教以后和近现代这三个 时期对突厥历史的看法,并对泛突厥主义的产生和 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反 动性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卡尔·亨利希·孟格斯(Karl Heinrich Menges)1908年生于德国.孟格斯是杰出的突厥语和阿尔泰语系语言学家.他学习过斯拉夫语言学和突厥语言学.多次到俄罗斯境内讲突厥语系语言的地区以及土耳其、伊郎等地实地考查.他的著作大致有两类.一类研究突厥语,另一类研究阿尔泰语与其他语系语言的关系.孟格斯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其中最重要的有卡拉卡尔帕克语音学.这是苏联以外第一部讨论卡拉卡尔帕克语的著作.书中描写卡拉卡尔帕克语的语音并作比较语音学研究.他认为卡拉卡尔帕克语是哈萨克语的一种方言,而苏联学者则认为卡拉卡尔帕克语是一种独立语言.不是方言.  相似文献   

10.
《突厥语大词典》汉译本序陈华,乌依古尔·沙依然《突厥语大词典》是一部用阿拉伯语注释突厥语词的词典,完成于11世纪70年代,编著者是出生于喀什噶尔的维吾尔族伟大学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产生于喀喇汗王朝的鼎盛时期,作者出生和受教育的地方是...  相似文献   

11.
古代突厥语在8世纪记录外来词时存在词首的音与音相通现象,故鄂尔浑突厥鲁尼文碑铭所记位于高句丽与唐朝之间的换写为lgl(lgil)的国家或民族之名称,可能存在另外一种变体lgil。另,古代突厥语自8世纪起至10世纪以后的写本时代,经历词中的γ音、g音并入ng音这一发展阶段,故lgil的转写之一lgil存在写本时代变体为lngil的可能性。lngil与源自新罗的蒙古语Solonggos(朝鲜)密切相关。高句丽以及突厥以前统治蒙古高原的柔然应为新罗名称的传播媒介。高句丽对新罗的称呼徐那忽(si-na-hol)、徐罗忽(si-ra-hol)在突厥语中最终转变成了lgil(新罗)。  相似文献   

12.
巍峨挺拔的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中部。它在我国北方民族的历史上有过特殊的贡献。在这里,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乌桓、敕勒、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相继活动过,并且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在这里,曾流行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藏文和蒙古文等多种民族的文字,也留下了他们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阴山南北的广阔草原,为这些民族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他们曾演出无数生动的话剧,尔后,历史老人让他们一个个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惟有蒙古民族,至今仍在这里聚居,并发挥着他们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争论的由来与症结Chigil/igil 为突厥——重要部落,多见于突厥、波斯、阿拉伯文记载。突厥文回纥毗伽可汗碑(1)已有igil 之名,10世纪末波斯文佚名《世界境域志》(2)与11世纪阿拉伯文马合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词典》(3)皆列为专章或专条,还在他处不止一次提到,伊斯兰文献中也屡出现。Chigil 不仅记载多分布范围也很广,乌古斯人甚至把居住  相似文献   

14.
东胡族是与匈奴、月氏大体处在同一历史时代的古族。从东胡与匈奴、燕国发生的各种交往及其对控制地区的管制等情况分析,东胡族已经建立了与匈奴对峙的政权。后来,东胡族虽然被匈奴击败,但其原属部众逃往鲜卑山及大鲜卑山者自称鲜卑,他们在匈奴政权衰落之后统控北方草原大部分地区。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鲜卑游牧政权出现在东汉末年,影响较大的是鲜卑檀石槐政权。  相似文献   

15.
胡刃 《阴山学刊》2005,18(1):128-128
许多频道热播的《大汉天子Ⅰ、Ⅱ》是两部不错的电视剧 ,该剧从汉武帝登基前的宫廷斗争讲起 ,系统地刻画了汉武帝的雄才伟略。故事悬念迭起 ,人物有血有肉 ,尤其是东方慧和主父偃更是让人过目不忘。要讲汉武帝 ,就不能不提匈奴。虽然编导人员有意回避匈奴问题 ,可一些必要的情节还是少不了的。然而 ,就是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有关匈奴的情节上 ,却暴露出了不少硬伤。一是匈奴人的外表。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刘安在《淮南子·齐俗训》中说 :“匈奴之族 ,纵体施发。”所谓“纵体”就是穿着随意 ,“施发”就是披发。《周书·突厥传》也说 :“突厥 ,其俗…  相似文献   

16.
<正>一、中原与西域的亲缘西域,从最初的发生就是一个宏大概念。它是在中原与草原即西汉与匈奴的长期战略对峙中出现的"第三方"。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6年致信给汉文帝,告诉汉朝匈奴已经打败月氏,包括楼兰、乌孙二十六国,而这个功劳是右贤王取得的。右贤王所居之地,正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汉朝当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得不屈服于匈奴的压力,对于匈奴人的炫耀,也只  相似文献   

17.
3—6世纪即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草原路的发展有如下四个重要时期,一是由于曹魏、西晋政权与草原路东端车师后王国建立了密切关系而兴盛一时;二是北魏前期建都平城(山西大同),与西域的交往主要利用了草原路。这一时期以平城为中心,西接伊吾(新疆哈密),东至辽东(辽宁辽阳),逐渐形成一条贯通中国北方的东西国际交通路线;三是北魏后期北方草原民族柔然利用了草原路与西域交通;四是北朝后期,一方面与西域地隔西魏、北周的东魏和北齐交通西域需要利用草原路,另一方面北方新崛起的草原民族突厥利用草原路沟通与波斯、拜占廷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突厥所建立的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在今内蒙古草原地区和蒙古国境内都留下了大量遗存,以祭祀性遗址和石圈、石堆墓最为常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突厥考古学文化。突厥考古学文化远可承匈奴,与同时期的的粟特、唐朝互有影响,对后来的回鹘、契丹、蒙古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突厥语大词典>的成就和意义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的领域,其中收入了11世纪以前的突厥民族的民间谚语、歌谣、诗歌、史诗,是突厥民族民间文学的一部分,这些民间文学不但有认识价值,也有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仲高 《西域研究》2004,(2):101-107
欧亚草原早期主人塞人、匈奴人、乌孙人、大月氏人、鲜卑人等诸多民族的动物纹样是功能性的 ,雕刻在刀、剑、牌饰、带钩、马具上的动物纹样 ,是巫师 (萨满 )作为通天工具出现的 ,它们发挥的是文化功能。而中古以后突厥、蒙古等民族的金银饰品的装饰性增强 ,出现了以实用和审美为主的非功能性器型和纹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