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2 毫秒
1.
英汉词汇中动物名比喻意义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文振 《社科纵横》2002,17(5):87-88
在英汉词汇中动物比喻意义中 ,有的比喻意义相同 ,有的不同词语表达有相同概念 ,而有的相差较远。本文试就动物名的比喻意义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2.
杨君 《社科纵横》2003,18(4):38-39
本文对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常见词汇"阿练"、"练师"的适用范围、含义进行了分析,指出前者有一个重要用法长期遭到忽略,即为民间对僧人的称谓,后者则主要用作对道士的称谓.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两个称谓在词义上的一致性,以及由此所反映的中国普通民众对于佛道二教等同视之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po_rog"释义     
本文结合敦煌文献及其它相关资料的记载,对藏文词汇"po_rog"的汉文译名进行了疏证,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身为娱记,却不追星,可能也是一种浪费. 可以用啤酒的酿造过程比喻我的"娱记生涯",不过顺序刚好要反过来. 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水木年华"到我们学校演出,那一夜,那片荒凉的操场迎来了"寸土寸金"的身价暴涨.当李健和卢庚戌穿着"丐帮"的牛仔裤从豪华轿车里出来的那一刻,人们完全可以认为,那些可怜的裤腿是被我们的超高分贝撕裂的.  相似文献   

5.
试论"卮言"在《庄子》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其中"卮言"即铺陈曼衍,即兴式地言论,是"三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卮言",我们不能只作为一种语言风格来欣赏,而应该从其在<庄子>一书中的运用来分析它的意义."卮言"是诗性时代思维方式的反映,"卮言"的不为言而言,不为文而文的艺术构成及其运用,体现了<庄子>的语言理想."卮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与"寓言"的文学性意义、"重言"的历史性意义不同,它更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彬 《学术交流》2008,(1):24-27
英文EXPLOITATION与汉语的"剥削"不能构成互相对译的词汇.EXPLOITATION在英语中的原意是开发、开拓、利用;"剥削"在汉语中解释为"搜刮民财,荼毒天下".这两个词原始语义不同,词汇的褒贬含义不同,所代表的善恶是非观念界限不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行为,其合法性和社会后果不同,在未来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前景和结局不同.当今中国社会所存在的"剥削"是封建社会腐朽的官民关系的残余.EXPLOITATION如果以人为对象客体,则应该译成汉语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是古典诗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批评术语."兴"是源于以祭坛为中心的原始艺术活动,是一种古老的诗歌类型,因此它具有原型的历史意义.从艺术的诗之"兴"到思想的"诗可以兴",表现出中国文化思、诗交融的特点.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是礼乐背景下的一种用诗方式,是"感发志意"和"引譬连类"的思想拓展方式,代表着中国哲学的思想延伸路线.古典诗学是建立在"兴于诗"的理论基础上的,从文学发生的感兴出发,到艺术表现的兴象思想反映的兴寄和审美欣赏的兴味,都反映着兴的诗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杨简  李清文 《学术交流》2005,(12):185-188
"大雅"讽谏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继承、发扬了原始氏族社会民主政治文化的优良传统,体现了贵族士大夫的文化人格,反映出贵族士大夫理想中的君王形象.深入挖掘其思想文化价值,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对于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性向词汇"亦称"对人的评价词汇",指对人的性格态度、日常行为以及人品等加以评价时使用的词汇群体。它不仅能够起到评价他人的作用,同时也是对行为者自身的一种约束,成为其行为取向、道德规范的具体指向。"性向词汇"是适用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语言符号系统,有着规范性的结构体系。本文从性向词汇入手,通过对其研究成果的梳理重新审视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结果表明,日本社会既有"纵式关系"特征①,同时也具有"横式关系"特征②。  相似文献   

10.
说"命"     
雷淑娟 《学术交流》2001,(1):102-106
从语源学的角度去溯寻"命"字本源意义的生成及向派生意义演变的文化理据是一个重要课题.甲骨文中,"命"、"令"是字形相同,音相近、义相通,甚或有时通用的同源字.但这种通用是仅限于"命令"这一本来意义上的.在其后的引申、派生的道路上"命"和"令"便分道扬镳了.从三条线索描写、阐释"命"字的词义引申和演变的理据与轨迹1.从"命"的名词意义的引申来看.2.从"命"的动词意义的引申来看.3.从"命"和它的同源字"名"的通用中引申出的意义来看.我们依相关性和联想性的逻辑,参照古人的本体观念,人生哲学,揭示"命"一词诸多义项间的派生关系,并以相关的同源字印证之."命"一词的大家族,是古人"天命"的本体观演绎下的"人命"的人生观,上下尊卑的社会伦理观的文化亲缘关系的集合.  相似文献   

11.
"×女"、"×男"族新词语的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汉语词语模"×女"与"×男"在"某一类人"这一语义场中构成一对词语模,其模标的语义之间具有相反、相对应的关系."×女"与"×男"族新词语在语义、生成方式和色彩等方面具有明显特征,其产生原因既受社会文化和网络媒体的影响,也与词汇系统内部的不断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进步青年诗人.他的诗歌比喻极为丰富,无论是写景、抒情、描摹声音、刻划物态,都广泛运用比喻,真是珠玉璀灿,琳琅满目. 李贺诗歌中的比喻大都涉想奇僻,立意新颖,再加上诗人用来表现这种想象的语言十分优美,这就形成了李贺用比的第一个显著特色:浮想联翩,奇丽新巧,富于浪漫主义气息.例如:"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杨生丧花紫石砚歌》)把石工比作"神",这已经是高度的赞叹,但是,李贺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踏天"比喻石工攀上险峰,站得很高,用"紫云"这一绮丽的词藻比喻紫色的砚石,用"磨刀割紫云"这一神奇的景象比喻紫色的砚石,用"磨刀割紫云"这一神奇的景象比喻石工采砚石劳动的壮观.这些奇想都从"神"的喻体引出,非常生动形象.平凡的采石砚劳动被描绘得神话般美丽,诗中的浪漫主义气息被渲染得十分浓厚.从这里可以看出,想象对于比喻是何等重要!再看他的《五粒小松歌》前两句,"蚊子蛇孙鳞婉蜿,新香几粒洪崖饭".第一句写出了小松的形态:满披鳞皮的枝干蜿曲如小蛇;第二句则写出了小松的品格;从几粒新香四溢的松蕊,联想到它高洁的品格,应该为自由自在的古仙人洪崖所享用.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富于浪漫主义气息的比喻,使我们窥见了诗人自己高尚的人格.这说明,在李贺的诗中,奇特的想象、独创的比喻、浪漫主义的气息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以诗人自己独特的生活实践与创作实践作为底蕴,以诗人进步的思想作为灵魂.  相似文献   

13.
"经今古文学派"的对立,可以说是自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关于"经今古文学派"的研究和认识,近代以采可谓是鼎盛时期,但却很少涉及今、古文学派学者针对"荀学"不同态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问题.鉴于"经今古文学派"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应该从经今古文学派对于"荀学"的不同态度出发,深入探寻近代今、古文学派学术研究的学理意义和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也谈"了2"的语法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小川  周芍 《学术交流》2005,(1):136-141
区分"了1"与"了2"是十分必要的.前贤所概括的"了2"的各种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都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了2"的核心语法意义,"表达对当前相关事态的肯定的语气".该语法意义对"了2"的各种用法都具有解释力,在各种句类中也都能得到验证.此外,不宜单纯以句法位置划分"了1"和"了2","了2"的完句功能还受到其核心语义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文学性"消解的后现代症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学性"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尤其是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学"和"文学的"同样成为了问题.值得认真辨析和进一步清理.近来,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大卫·辛普森认为,当今世界出现了所谓"后现代文学性统治".这一说法,引起不同的反映.在我看来,只有在对后现代文学性问题各种看法分析的框架中,才能看清后现代文学性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本文的主旨在于:分析文学性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语意滑动,并根据当代生活世界及文化现状考察文艺学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体裁对语体风格的形成关系甚大.组诗的系统性、包容性文体特征决定了其语言形式的独特性,使其能融抒情、叙述与对话语体为一体,形成了多元语体格局,满足不同语境下诗歌创作的要求,反映诗人的独特心理体验.语句的"重复"和意象的"勾连"是组诗语体风格的重要特征,它对增强节律、充分抒情,有序铺陈、推衍叙事,逻辑性地表达情感诉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其产生特殊魅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大一统"观念到"正统论",以及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的一个方面,它不仅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和政治观,而且蕴涵了重要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转型与"市民剧"的兴起 18世纪随着城市资产阶级的兴起,西方出现了大量反映中、底层市民生活的戏剧,这些戏剧被狄德罗、莱辛等人称为"市民剧",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资产阶级"市民剧"的典范,剧中的主要人物多不再是英雄,而是小市民.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意义上的真理扎根于"前语言"的被动综合、想像力的自由变更以及本质直观等活动,是一个预先已经囊括了所有可能性的领域,不随着视域的展开而"突变"或者被"涂改".这样一来,在胡塞尔那里,命题就从"前语言"活动那里获得了一种预先的证实.从这个意义上讲,胡塞尔意义上的真理是绝对确定的真理.而逻辑实证主义没有看到前语言活动,或者只是看到了前语言活动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而非全部.因此,在逻辑实证主义那里,以语言为其表现形式的命题就不像在胡塞尔那里能够获得预先的证实,而是有待未来经验来证实,这决定了逻辑实证主义的真理只能是个假设.  相似文献   

20.
近日,科学家们发现,词汇的使用频率与其形式和意义的稳定性成正比关系,即词汇的使用频率越高,其随时间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可能正是语言演变的规律所在。这表明,语言变异符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也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以英国雷丁大学的帕格尔教授为首的研究人员考察了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