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闵尊涛  陈云松  王修晓 《社会》2018,38(5):182-213
通过分析十年历时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大学生毕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和时代变迁规律。研究表明,学业表现、家庭背景和宏观环境对大学生升学意愿均有显著影响,个体学业表现的作用最为微弱,家庭背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国外留学选择上,在毕业规划方面宏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交互分析发现,家庭背景对选择深造,尤其是留学的作用会随着学业表现提高而增强;十年中,家庭背景主导作用和学业表现微弱作用均保持相对稳定。宏观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自费政策对当年大学生深造意向有显著负向影响,而高校毕业生增长趋势对个体深造意向有显著正向作用。本文证实了“大学教育后”教育机会分配仍然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再生产逻辑,中国过去十年高等教育领域的转型背景对个体的毕业规划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有助于完整理解十年来大学生毕业意向的变化轨迹和规律,以及接受高等教育后的教育分层。  相似文献   

2.
陈红辉 《浙江学刊》2003,(6):214-216
本文着重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条件是随着党的逐步成熟而不断完善起来的。论述了我党建党以来的党员条件规定沿革的四个特点。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温州市新的社会阶层的调研 ,就吸收新的社会阶层尤其是私营企业主阶层中优秀分子入党问题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分析与思考 ,包括对温州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来源分析与定性考量、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申请入党人的思想政治状况和入党动机的考察与认定、对私营企业主财产状况及所作贡献情况的分析与判断、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经过长期考验”这一要求等。  相似文献   

3.
张宏  杨桂敏 《学术交流》2004,(3):105-107
大力发展大学生党员,通过对大学生入党前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使之端正入党动机,思想得到升华。通过吸收青年学生入党,对于增强党在高校和社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田海燕 《社科纵横》2014,(7):162-164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由于受到社会、家庭、个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产生了多样化的职业行为取向,主要包括自强取向、城市取向、从军取向、从政取向、从商(创业)取向和西部(山区)取向等。当代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还具有差异性、超前性、边际性和流变性等特点,并受到商品经济冲击波、西方文化冲击波与社会不正之风及体脑倒挂冲击波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城乡户籍制度存在的背景下,什么因素影响农民工选择城市户籍,做出永久性迁移的决策,是本文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如果以是否愿意放弃土地作为行为性永久迁移意愿的指标,那么影响农民工迁移意愿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迁移动力,是一个基于经济理性的选择;如果以是否愿意将户口迁入打工城市作为制度性永久迁移意愿的指标,那么影响农民工迁移意愿的主要因素则相对集中在地域性因素和制度合法性压力上,是农民工寻求制度保障来改变城市生活境遇的社会理性选择。在不同迁移意愿的人群中,个体迁移动力与制度合法性压力作用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6.
吴晓刚 《社会》2016,36(3):1-31
在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以往的研究往往集中关注那些受过大学教育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人群之间的比较,将前者视为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将大学求学过程当作一个"黑箱"。本文基于对"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研究设计的介绍和首期数据的分析,揭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内部的社会分层,即进入三种不同层次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精英高校,"211大学"和其他非"211大学")的决定因素,特别关注家庭背景、招生制度、重点中学制度等中间机制的共同作用。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居住地对于进入不同层次的高校仍然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否重点高中,以及是否获得高考特殊政策的照顾,对进入什么层次的大学作用更加明显。重点中学主要影响学生高考分数,而招生的各种优惠政策明显有利于家庭社会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学生更有可能入党,尽管他们的入党意愿低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学生。这些发现对理解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在精英形成过程和社会分层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叶晓阳  丁延庆 《社会》2015,35(3):193-220
本文利用2011年首都高校生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分析北京高校学生的分层现状,并讨论了1999年高等教育扩张对大学生入学和就业分层的影响,发现这一轮扩张强化了社会阶层的复制而非再生产。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自社会优势阶层家庭的学生有更大概率进入具有更好教育质量的精英院校,这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具有排他性的特征;家庭的社会阶层背景对子女教育分层的影响在中学阶段更加明显;家庭背景对专业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在控制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后,教育质量与学生选择市场化部门就业的概率和工作起薪显著正相关。如果高等教育扩张降低了教育质量,就可能削弱高等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魏万青 《社会》2015,35(5):196-217
本文基于稳定城镇化的框架,从个体职业发展和家庭完整性角度分析农民工入户诉求,并以一个代表性的调查数据,对此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的入户意愿,不仅受其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影响,还受其家庭完整性因素的影响,如夫妻团聚(同城工作或生活)、子女教育以及住房状况等。相对于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农民工群体入户意愿更高,且家庭完整性因素对其入户意愿的影响更显著。这说明,对农民工不能仅在经济上接纳却在社会上排斥,而应让农民工与市民在权利方面逐步均等化。同时,在长三角地区,改革户籍和促进民工市民化任务显得更为迫切。  相似文献   

9.
李丁 《社会》2018,38(3):79-104
本文利用“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BCSPS)数据,分析了城乡户籍、家庭背景因素对大学生学校过程及毕业出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学校过程方面,城乡大学生在学业成绩、校园表现、心理素质上差异不大,但在文化资本、毕业预期上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受家庭文化资本等背景因素影响;家庭背景在不同层次高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家庭经济资本有利于非“211”高校学生争取更好的校园表现,而文化资本对“211”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影响更大。在毕业出路方面,国内研究生教育机会的分配相对公平,主要受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影响。不过,海外留学机会获得受家庭文化资本和家庭收入影响明显,优势阶层的子女毕业深造选择空间更大。海外留学和留学归国人员规模快速增长对高等教育的主观公平性与民众阶层固化感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8,(1):112-119
大学生的就业偏好和影响因素分析是当前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而大学生的群体划分是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关系分析的大学生群体划分方法,该方法根据学生的背景信息构建向量空间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学生耦合关系评估方法,耦合关系能够反映学生之间的显式和隐式关联关系。根据学生之间的耦合相似度,提出了基于概率密度的学生典型程度度量方法,并给出了典型学生近似选取和相应的学生群体划分方法。通过在真实数据集上的测试分析表明,提出的学生之间耦合关系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反映学生之间的相似/相关程度,典型学生近似选取方法具有较高准确性,学生群体划分效果良好,能够为大学生就业偏好和影响因素的精准分析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李忠路 《社会》2016,36(3):86-109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攀升和经济发展对高端人才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以提高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本文对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2010年和2012年毕业于北京高校的本科生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而且读研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业表现都要显著地优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国内研究生教育机会获得中,家庭背景变量基本上是通过影响本科就读高校的类型和学业表现来发挥作用的,而比较海外留学与国内读研这两种选择,本科就读学校类型和学业表现对此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主要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起作用。上述研究发现对于当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招生和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政策意涵。  相似文献   

12.
Students with college educated parents are more likely to attain higher levels of education than students of parents with lower levels of education. Past research has explained this favorable outcome as the result of advantageous placement and greater availabilit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Using data from Add Health and AHAA, we find evidence that exposure to students of college educated parents at the school level and within courses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four year college enrollment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family background, achievement, and placement. We also found that exposure to students of college educated parents has especially strong positive effects on college enrollment for students whose own parents do not have a college degre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greater exposure to students of highly educated parents at the school level and within courses partially explains the favorabl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of students with college educated parents.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在思想理论、学习机制、工作载体等方面进行创新,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builds on previous research to understand longer term housing experiences in late adolescence and early adulthood for vulnerable college students. Using a biographical, qualitative method, we study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housing and family circumstances for 27 students with homelessness or foster care experience enrolled in 4-year colleges in Georgia. We identified three different housing pathway types in high school—family homelessness, unaccompanied youth and foster care. Housing instability and frequent moves were common in high school among all housing pathway types. In college, students who were able to find low or no-cost housing and those who identified a foster care pathway in high school achieved greater housing stability. Others students experienced a continuation of housing instability that began in high school. Additional funding to cover the cost of on-campus housing would likely contribute to increased stability. Additional strategies, such as rental assistance programmes tailored for college students, may be needed to address housing instability for vulnerable college students. More research on the unmet housing need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housing instability during college for homeless and foster youth is needed to further a housing policy agenda that focuses on practical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5.
认同被视为个人对外在环境和自身状况的综合反映,相当程度上能够表现出个人心理层面社会融合的状态。本文以N学院在校全部聋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304份问卷调查,对他们身份认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呈现四个倾向分化并处于一定困境之中;听力损失年龄在四个认同倾向上影响并不显著,性别、听力损失程度、家庭背景、家庭教育、学校受教育方式、学业成绩以及社会交往等因素对身份认同影响比较显著。政府、学校及家庭等相关人员要关注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困境并寻找对策以促进他们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16.
Are biracial people perceived more negatively than their monoracial counterparts? Across two studies, we compared ratings of warmth, competence, and minority scholarship worthiness for biracial (Study 1: Black/White, Study 2: Asian/White), White, and minority (Study 1: Black, Study 2: Asian) college applicants. Findings suggest that both biracial applicants were perceived as colder and sometimes less competent than both White and corresponding minority applicants. Moreover, biracial people were also perceived as less qualified for minority scholarships than other racial minorities, which is partially explained by penalties to warmth and competence. Study 3 shows that disclosing one's biracial identity makes biracial people vulnerable to negative feedback. Taken together, these studies suggest that biracial people who disclose their biracial identity experience bias from perceivers and may be more vulnerable to that bias because of the personal nature of racial disclosur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considering the 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 Cuddy, Fiske, & Glick, 2007 ), cultural stereotypes about biracial people ( Jackman, Wagner, & Johnson, 2001 ), and the costs of disclosing devalued identities.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是一种德育范式。从马克思到中共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劳动实践德育的价值观培养,并根据实际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大学生在劳动实践德育工程中是:大学、社区、政府合作的示范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社区公共服务的补位者,社区治理的帮助者。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的发展思路是:以实践德育文化的动力功能为核心,扩大大学生和社会公众参与;对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加强引导和管理,联合志愿服务组织,丰富社会组织资源;优化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的政策和保障;以大学生劳动实践德育工程为载体,健全社会支持结构。  相似文献   

18.
常雅慧 《社会工作》2011,(20):30-32,29
小组工作(Social Group Work),是社会工作专业三大基本工作方法之一,旨在通过有目的小组活动,协助个人开发潜能、实现成长。大学生小组工作,是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开展的小组工作领域。笔者运用行动研究方法,在近三年的实践基础上,提出"GEC大学生小组工作模式"(以下简称GEC模式),即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分别开展成长小组(Growth Group)、增能小组(Empowerment Group)、职业生涯规划小组(Ca-reer Planning Group),真正实现"小组伴我成长"的理念。本文将阐述GEC模式的提出背景、运行机制、实践情况及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