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从中国转轨经济时期特殊的制度背景与企业竞争态势的视角出发,以2007-2011年间中国A股证券市场上发生的522起并购事件为样本,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与中介效应模型分别考察了企业政治关联与竞争地位对混合并购决策及其绩效的共同影响。研究发现:混合并购总体上难以为并购方创造长期的价值,而且其并购绩效要显著低于相关并购;在并购前,企业的政治关联度与竞争地位分别与其混合并购倾向显著正相关、负相关;越是竞争劣势企业,越倾向于利用自身政治关联身份实施混合并购行为。在并购后,政治关联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混合并购绩效,并且这一绩效提升路径是通过并购后企业竞争地位的改善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
稳增长背景下,制造业企业通过并购加快产业升级,并购中支付方式的选择关乎公司并购的经济后果。以2008—2013年稳增长背景下的企业合并事件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均值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支付方式和主并方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股票支付方式、含股票的混合支付方式与主并方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现金支付方式、现金和资产混合支付方式与其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得出,企业管理水平、关联交易、股权制衡度与主并方绩效正相关,而并购资金规模与主并方绩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8—2010年为研究窗口,选取2009年在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并购成功的上市公司作为大企业的初始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大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实证检验了并购价格、并购类型及并购关联属性等并购特征对大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关联并购对并购当年的大企业竞争力具有显著正的影响;并购价格对并购后一年的大企业竞争力具有显著负的影响;而横向并购也显著地提高了并购后一年的大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并购能够增强大企业竞争力这一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4.
针对国内互联网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现状,借助企业并购绩效的相关理论,可以建构出互联网上市公司并购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2014年发生并购的国内上市互联网公司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内互联网上市公司并购行为总体上对企业自身绩效改善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部分上市互联网公司的业绩并没有因为并购活动而得到显著提升;国内互联网上市公司相关并购的并购绩效要优于非相关并购的并购绩效;国内互联网上市公司的非关联并购绩效要优于关联并购绩效.  相似文献   

5.
并购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企业并购应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考虑并购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发挥和提高 ,并从核心竞争力关联效应对并购目标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客户产业和顾客产业之间通过投入产出关联关系网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使得企业横向并购易于在传染源产业与被传染对象之间传染。当某个产业发生大量横向并购,定会导致该产业集中度大幅增加、市场势力大幅提高,由此产生的竞争压力便会很快传染扩散到关联产业,导致关联产业企业也随之进行横向并购。因此,企业横向并购纵向传染过程其实就是产业内并购浪潮延伸到产业间并购浪潮的过程。企业横向并购纵向传染效应主要受传染源因素、传染的网络媒介因素以及被传染对象自身的个体因素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企业横向并购纵向传染机制问题,有利于我国政府制定产业兼并重组政策。  相似文献   

7.
并购绩效的研究一直是并购研究的核心和难点之一,企业并购的发祥地是美国,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并购的研究也相对成熟,总结评价西方学者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成果,对完善我国企业并购理论研究及指导并购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方学者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理论的研究做了综述和评价,以期对我国并购绩效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8.
并购绩效的研究一直是并购研究的核心和难点之一,企业并购的发祥地是美国,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并购的研究也相对成熟,总结评价西方学者关于并购绩效的研究成果,对完善我国企业并购理论研究及指导并购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西方学者关于企业并购绩效理论的研究做了综述和评价,以期对我国并购绩效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9.
[摘要]选取2011-2013年上市家族企业中的医药制造业的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以及KW模型分别对企业盈余稳健性与并购绩效进行计量,从融资约束与代理问题两个方面,分析盈余稳健性对家族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结果证明:家族企业存在的盈余稳健性较弱,而盈余稳健性对并购后的企业短期绩效起到正相关影响,而对长期并购绩效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5年开展重大资产重组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将机会成本指标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纳入并购绩效考核,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实证分析并购股权比例、并购方式对并购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将经济增加值(EVA)作为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因子,并购股权比例的提升促进了企业并购绩效的改善;上市公司实施多元化并购的绩效优于同行业并购的绩效;此外,并购经验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不显著.同时,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在考虑机会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并购绩效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企业并购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现象和发展趋势。民营企业并购上市公司行为在我国企业并购市场中异军突起。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并购上市公司的动因,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了不同动因下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最后从并购目标的选择、并购方案的制定、并购关系的协调、中介机构的选择和整合措施的制定等几个方面找出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企业兼并收购历程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企业并购潮风起云涌、规模空前,企业并购的总规模更是惊人地增长,我国企业间的并购也正成为中国经济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亮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并购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政府行政干预较大;企业并购动机还停留在行政和经济思维上;非上市公司收购上市公司主要是购买上市公司的壳资源等。我国企业要直接参与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必须解决好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行强有力的并购,实现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使资本经营与实业经营两个轮子共同前进。为此,必须有积极的应对思路,如:国有股流通、鼓励强制性收购、鼓励战略性收购、完善收购方式、加强法制建设、鼓励国际并购等。  相似文献   

13.
以2006-201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并购事件为样本,实证考察地方政府干预背景下剩余资源与企业并购之间的关系发现,不论是地方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剩余资源都是其发动并购的前提条件。与地方国有企业不同,民营企业在并购前贮存更多的剩余资源,更多的依靠自身的并购能力完成交易。对于地方国有企业而言,政府干预则部分替代了剩余资源的作用,显著降低了其与并购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连锁零售业虽然销售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国外连锁零售业相比,还存在市场集中度低、规模经济不明显等问题。合理扩大连锁零售企业的规模既是完善自身发展、获得协同效应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外资企业冲击的迫切需要。在分析中国连锁零售业现状和并购效应以及评论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并购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并购是获取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并从政府、社会、企业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连锁零售业并购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大公司、大企业的时代,我国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以购并为主要手段的国有企业重组。在企业购并特别是横向购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行业之间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问题。然而以往的研究将产品整合看作是企业集团购并后的自动调整过程,忽视了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几乎都是经过多元化扩张为大型企业集团的事实。文章针对我国在组建和运营企业集团中的思想性偏差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商誉能否反映企业超额收益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与 IFRS 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基于此政策研究并购产生的商誉能否反映企业超常收益能力。通过选取我国上市公司2008~2012年 A 股上市公司样本,分别对商誉与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关系和商誉与上市公司并购前后股票市场收益(通过事件研究法计算出 CAR)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回归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并购中产生的商誉与股票收益绩效和财务市场绩效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合并和收购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商业实践中,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企业并购后整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目的在于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企业并购后整合面临着如何选择整合水平、如何确定整合速度、如何弥合文化差异、如何解决人力资源、如何进行有效交流五大关键问题。整合水平选择必须考虑合并双方的任务特征、组织文化特征以及政治特征,整合速度需由参与并购双方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异质性决定,文化差异弥合可以采用“ 3I策略”和“ IASD模式”,人力资源问题应根据具体问题采取特定措施解决,有效的交流则要求在整合启动的时候制定详细的沟通计划。  相似文献   

18.
以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并购瑞士事坦格集团为例,对我国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并购的动机、能力、目标公司选择、公司匹配等四大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主要是由于市场战略路线、品牌影响力提升、低价资产出现以及法律允许和放松管制等原因促成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需要具备决策、人力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在选择目标公司时要统筹考虑企业的经营范围和战略目标、目标企业发展潜力及协同效应的发挥与客观环境优劣等因素;而公司匹配主要通过经营协同效应和文化协同效应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