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日本知识学人的"满蒙鲜观"是在日本帝国殖民扩张主义意识支配下,其"学术研究"与帝国政治相结合的产物,本质是为日本将东北地区由中国分裂出去的政治野心提供学理支撑.通过考察日本考古学家、人类学家鸟居龙藏的学术经历和研究结论,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的认知带有帝国殖民性色彩.鸟居龙藏在中国和朝鲜开展了大量调查活动,以考古文物调查、田野调查、人类学调查为依据,提出"满蒙同源相亲""满鲜不可分".他以"满洲"为支点,将"满蒙鲜"三地相连,构建其对内的一致性,该理论与学术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化是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西方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撞击而发生的从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同西欧国家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迥乎不同;洋务运动在这一转型中的步履维艰,乃至最终失败都与其对宏观历史时代"近代尺度"内涵的不能正确把握有关.  相似文献   

3.
周鲠生在民国时期以西方国际法学为范本形塑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站在民族立场研究"与中国有关"的国际法律问题,在实践中运用国际法原理维护国家主权,周鲠生的学术追求是中国近代国际法学家群体学术追求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作为19世纪末中国社会过渡时代的产物,近代学校具有重大的政治功能.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认为,“议院以学校为本”.这一思想,具有相当的历史合理性.根据梁氏和其他近代有识之士的有关思想,结合中国近代史实,笔者以为,除了培养出一大批近代国民、近代政治人才和各种近代专门人才之外,近代学校还对近代政治实践具有重大影响,构成近代政治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的话     
在近代韩国历史中,"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的塑造与嬗变,总让人想起近代中国有关"黄帝"的追根溯源.通过对民族源头传说的叙述,凸显文化认同的象征,"寻根"常常是近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常见现象,并不仅仅是在韩国与中国.在愈来愈"全球化"或"趋同化"的世界中,强化甚至神化族群始祖,叙述或想象古老而伟大的历史源流,总是建构自我文化认同乃至政治认同的惯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少年"与国家形象发生联系,本质上不再是一个年龄范畴,而是一个历史、政治和文化概念,隐喻一个朝气蓬勃、革新进步的"少年中国".近代中国"少年论述"的兴起,源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更源于近代中国对"少年"的发现与重视.近代有识之士通过文学翻译或创作,将"少年"与新民、新国、民族复兴等意象联系起来,参与近代中国"少年"的精神世界建构和现代民族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的科技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意识是指对现代科技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关键作用的敏锐洞察和认同.中国历来缺乏现代科技的传统,这就使邓小平的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核心内容的科技意识表现出超前意识和现代意识.邓小平的科技意识的形成是他对新中国经济建设教训的总结,与他早年留法勤工俭学的经历有关,也标志着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对富强之路的探索达到了新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素以人口众多著称于世.人口问题,早已引起历代学者、思想家乃至政治家们的注意,发表过种种有关见解.到了近代,随着我国人口增殖速度的加快和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传入,研究人口问题的人愈来愈多.然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人口问题进行切实的调查和研究,则是解放以后的事.马寅初先生的《新人口论》,就是开展这种研究的初期最突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近代用于指语言艺术的"文学"(Literature)概念,首先是在西方生成、定型并得以广泛使用的.1840年代以后,在中国士人和西方传教士绍介西方的文献中出现的"文学"用例,虽然已具有近代意味,但仍主要立足古典义层面.直到1870年代初,日本学者西周以中国古典词"文学"与 LJiterature 对译,具有近代意义的"文学"术语才开始在汉语世界中出现.此后,伴随辞典编纂、文学史著作编写以及近代日本大学"文学"学科体系的确立,"文学"新词的内涵逐渐定型并得到广泛传播.在此过程中,"文学"与 Literature之间确立对译关系,"文学"观念实现近代转换.  相似文献   

10.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诸多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对它进行了新的诠释,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演变.在此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格致”到“科学”——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国,尚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成为中国传统科学的指导思想.至近代,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中国传统的科学观面临着冲击,随着思想认识上和语言使用上由"格致"向"科学"的演进,标志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12.
灵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呈现出复杂的面相.以往学界多从迷信的角度审视灵学,忽视了近代西方灵学多假科学话语以传播的事实.比如上海灵学会即从比附、"弥补"及"拓展"科学三个层面认知并传播灵学,歪曲科学,给科学传播带来歧路.就科学史而言,这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界部分人士对科学认知模糊的一面.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全球舆论调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佩尤研究中心"、"世界公众舆论网"和"环球扫描"三大知名国际舆论调查机构所出具的多种调查报告,2009年中国国家形象呈现出重要变化:一方面,中国国家实力得到国际舆论的认同;另一方面,中国有关政策引起国际舆论的争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好感度正处于微妙的平衡点;而以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对中国的认可度走低.为了更好地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掌握全球舆论调查的主动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收集近代华侨投资国内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资料,以供研究近百年的中国经济史、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以及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参考,1959年,作者在上海进行调查,根据所得的原始资料,结合历史文献和有关档案,整理出《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汇编》(上海部份),约五十万字,本文是在这份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的。  相似文献   

15.
自开商埠是透视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一个窗口.研究这类商埠,要与中国近代的历史主题--民族运动相对应,以国家和民族特征为基本出发点,把握其开放的背景、布局、发展途径、功能等.具体可分为"综论"、"个案研究"、"行业与功能研究"以及"自开商埠与约开商埠比较研究"等几个层面,逐步深化认识.  相似文献   

16.
自鸦片战争以降,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应对此种状况,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了解以及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在此一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附会"的现象.此种现象的产生对我们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的各种现象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汉语中,"却"字的虚词用法灵活多样,通过对近代汉语代表性作品的调查,希望对廓清近代汉语中的"却"字虚词用法的全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以江南家庭经济为代表的中国小农经济,由清朝中期斯密型动力的"男耕女织"模式,向19世纪中期农业过密化的蜕变,是中国步入近代的标志性特征之一.19世纪50年代以后,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日益被西方帝国主义金融国际贸易体系所支配,为中国经济史打上了又一近代印记.太平天国起义是对前者的直接反应,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明显加速了后者的演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时,近代的意义还应该从中国王朝兴亡周期律这一更宏大的历史规律中求得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发展的历史与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伦理思想在中国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必然的发生学逻辑.其渊源根植于春秋战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土壤之中:儒墨道法相继嬗替型塑了以儒家思想为内核的行政伦理思想主流与边缘之态势;近代"西学"顺势而"东渐",经"器变"、"道变"及"神变"的由表及里的浸润,开启了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近代变革之旅.  相似文献   

20.
"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Nishi Amane)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接受、理解西学的平台,用汉字创译西方哲学的"哲学"、"理性"、"归纳"、"演绎"、"美(妙)学"等重要范畴;西周这一创译工作,不仅为日本近代哲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还对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