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理论话语存在着以生态中心论为基础的"深绿"思潮、以现代人类中心论为基础的"浅绿"思潮和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红绿"思潮。"深绿"和"浅绿"思潮由于脱离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维度,单纯从抽象的生态价值观的维度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解决途径,客观上推卸了资本对全球生态治理应尽的责任,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红绿"思潮把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看作生态危机的根源,强调只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或市场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是一种"非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话语。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范式看,存在着"深绿"思潮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研究范式"、浅绿"思潮的现代主义研究范式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建构中国生态文明理论话语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秉承"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维护中国的发展权和环境权,既作为一种发展观指导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又作为一种境界论以促进全球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化解——评福斯特的生态危机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代西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北美著名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福斯特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及其生产方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生态道德革命.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解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历史唯物主义能否成为分析和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科学理论工具?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形成了“否定派”、“重新建构派”和“辩护派”三种理论观点.生态主义思潮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存在重大差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回应生态主义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质疑的基础上建构了其自身的生态文明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但是要建立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还必须立足于生态学视阈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和阐发.  相似文献   

4.
佩珀认为社会正义是所有环境问题中最紧迫的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包含非常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价值,并通过比较分析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绿色政治思潮之间的本质区别,较为完整地阐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将社会正义推进到生态学,推动马克思主义与生态运动的结合,展开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批判,建构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股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主义思潮,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严厉批判资本主义无限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发展模式,又深刻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认为它们都是畸形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生态社会主义看来,自然生态的危机,原因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失衡和不和谐,因此,生态和谐发展观在理论上表现为生态和谐发展的经济观、政治观和文化观。在实践上表现为在生态和谐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不和谐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进行重建。在经济上,建立人与自然都能承受的"生态经济"体系;在政治上,建立确保社会公正的制度体系和新型的民主政体;在文化上,创建绿色文化道德体系,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和谐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虽然它还存在某些局限性,但它的生态和谐理论以及生态重建模式,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分别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资本扩张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等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本文认为,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西方生态哲学仅仅拘泥于抽象的价值观视角来寻找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途径,模糊了生态危机的本质,在客观上起到了为资本辩护的作用,是一种"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学。由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把价值观的批判和技术批判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础上,其理论本质上是反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当代形态 ,内在地包含着发展方法论、发展目的论、发展价值论三个基本方面。发展方法论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和谐。发展目的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结合。发展价值论是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互衔接。三者相辅相成 ,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政治就是城市政治,无论是经典马克思主义还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都从批判和辩证的角度对发生在城市这一现代特定场域下的政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理论反思。在这一意义上,新马克思主义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阶级关系分析方法,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特定矛盾以及后现代特定时空下城市的政治状况,以城市空间的权力关系和城市正义为分析进路,主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内分析和批判城市政治。新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一种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全新视角,赋予了城市政治研究持久的动力,对于认识和反思当代城市社会政治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晓芳 《学术交流》2006,(10):46-50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一股引人注目的社会思潮。面对人类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剖析并揭示了一个许多西方学者闪烁其词、不愿承认的事实,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全球性扩张是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破坏生态环境,必然造成消费异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内含的生态矛盾是无法克服的,拯救人类生存环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创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都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危机的彻底解决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涵,社会主义应该而且必然是绿色社会。这不仅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理论内涵,而且展示了引导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理念,为整体理解社会主义增添了新内容。因此,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成就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视野;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提供了理论支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发展首先是要确立一种适合于时代需要并具有超前性的理念.19世纪以来形成的发展现是片面的,是一种物化的发展观.而人的发展才是全面的本质的发展观.反观中国学科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本身,也受制于这种片面与物化的社会发展观的影响.重理轻文的学科价值观是近代意义的社会发展观在中国学术史上片面性理解的直接反映.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种思想、道德与情感的力量,与科学精神应该是同质的.要想确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就必须在思想和学术领域调整学科价值观.科学发展观不只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一种反思,更是对于发展理念的反思.应该深入到对近代以来支配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传统的学科价值观的反思当中.中国物化的现代化的理解和实践、人的变革和制度变革的缺失,是与"重理轻文"、重应用轻原理的学科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深层联系的."重理轻文"价值观形成的背后,包含有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欠缺学术理性和研究者脱离实际,甚至没有学术操守的现实原因:学术思想的"失语";学术道德的"失贞".坚持学术研究独创性原则和保障学术研究的自由环境,是成果产生和价值评价的重要前提.当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前沿的意识形态,不仅具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同时也具有人类性意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认识.对于文史等人文学科的重视和投入还必须加强,应该再进一步认识到第二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即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同等重要,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人文学科的发展.要完成学术价值观的转变,应尽快确立适应哲学社会科学本质特征的评估体系,尽快完成价值观念的转变:由注重外在评价转向内在评价,由注重结构评价转向功能评价,由注重量化指标转向价值指标,以适应未来文化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制度批判、技术批判、消费批判和生态政治哲学是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非理性运用和异化消费的必然性.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要解决当代的生态危机,就应该实现制度和生态道德价值观的双重变革.本文最后分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其他生态哲学思潮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完善,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到生态伦理主义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这一认识过程从低级走向高级,由片面走向全面。科学发展观既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理解。又克服了生态伦理主义发展观对人本质的错误认识,是真正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的可持续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塞与阿格尔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比较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一股思潮,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思考。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先驱马尔库塞最先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制度和技术制度提出激烈的批判,以阿格尔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马尔库塞的理论传统,对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危机表现形式作了重新思考,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源,力图寻找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马尔库塞与阿格尔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既有合理性又有不合理性,这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12):106-1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领航者,本·阿格尔在推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面对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本·阿格尔在吸取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自然学科和其他新兴学科的最新成果以及法兰克福学派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生态危机和异化消费理论,并找到了绿色的生态的全新模式:"破碎了期望的辩证法"与"建立稳态经济"。从本·阿格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出发,充分挖掘其当代价值,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韩树海 《社科纵横》2006,21(2):100-102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始终把它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来抓。中共几代领导集体的社会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其具体内容和重点又有所不同,其中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从历史的角度认真反思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及其细微变化,对于认识现实中的发展问题,澄清一些错误认识,丰富我党的发展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黄岩  梁辰 《创新》2013,(6):38-41
詹姆斯·奥康纳是美国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了社会劳动、自然、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生态学社会主义是化解生态危机的有效途径等观点,尽管这些观点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对于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GDP崇拜不仅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更通过笼罩在其阴影之下并作为其实现形式的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基本模式的"苦役踏车",造成了当今世界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人类中心主义内在地分为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两个范畴,在人类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绝对人类中心主义正在逐步实现向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嬗变。这种嬗变必然导致以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观基础的工业文明向以相对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观基础的生态文明转变,必然导致工业文明的发展观GDP崇拜向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转变。而GDP崇拜的实现形式——"苦役踏车",也必将蜕变为符合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观的可持续的、多样化的、生态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及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严宗泽 《创新》2013,(3):34-38
考察现代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发现既有人与自然解决方式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实践根源。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可透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出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达成人类的文化自觉。当代文化哲学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在场"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态文化意识的形成",出场"则反映在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文化自觉。真正赋予社会发展以一种目的性的关怀,这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自觉及理论表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能力.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容也随之而改变.经典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利用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政治经济批判;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利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利用生态学理论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矛盾的焦点,因此,对资本主义展开生态批判是保持马克思主义鲜活生命力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批判视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充分反映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的生态危机模式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理论统一起来,希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西方社会能够重新发挥政治功能;将充分反映时代特征的自然的解放概念纳入到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的传统视阈之中,探寻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社会主义变革道路。由于其理论本身的不彻底性,阿格尔提出的期望破灭了的辩证法并不可能真正奏效,同样,零增长的稳态经济模式也只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