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指事”定义“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中的“识”历来被理解为“认识”,造成定义语义重复,分野不明确,分类也颇多分歧。“识”当作“分别、分辨”讲,“视而可识”是说可以从形体上将一组关系字分别开来,“察而见意”是说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字的意义指向。这样理解,指事字的范围和分类都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原型现象,“二女+男”模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学,是一个频繁演绎的叙事母题。在现代文学中,“五四”以来作家们对“家”的审视和对妇女解放的关注使这一原型得以不断传承和“瞬间再现”,并赋予了现代人的精神体验,使其在情感心理和叙事结构层面被复现整合。  相似文献   

3.
“毛古斯”戏剧表现形态历史衍变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古斯”戏剧的表现形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层累递进”的复合化过程,衍变的痕迹隐约可见。在其表现形态中,一方面不断加进体现新的时代内容的表现元素,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原有戏剧形态的某些“残留”,造成奇异的古今“混同”状态。这种看似矛盾的表现形态恰恰反映出“毛古斯”作为一种民族原始戏剧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和有序性。  相似文献   

4.
王维有其卓绝的歌诗地位。王维诗歌的歌诗化程度高,这也是王维诗歌有别于初盛唐其他诗人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王维不仅仅歌诗创作的起步早,数量多,而且其歌诗艺术的形式全,质量高。王维诗歌“歌诗化”的基本要素和特征,具有“情绪的大众化”、“题材的民俗化”和“语言的简约化”三个特点。而其“歌诗化”的特殊自觉,则建筑在“特殊的歌诗风气”、“特殊的歌诗效应”、“特殊的歌诗条件”之上。  相似文献   

5.
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张力限定政权生存和延续的可能空间。为了追求政权的稳定和延续,处于有效性困厄中的袁世凯,企图恢复其熟知的作为传统权威基础及其象征符号的帝制来自动生成其在近代社会的有效性。在辛亥革命的“宪政化”成果下,袁世凯借用“民主”程序来粉饰“民国”到“帝国”的连续性:通过垂询民意,论证变更国体的“合法性”;运用请愿、投票、“公选”等“民意”方式,推进变更国体的实践活动;利用“立法”这一现代路径,重构政治形态的传统取向。在这种结构形式与价值内容存在冲突的“现代”逻辑中,袁世凯欲求的有效性难以实现,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张力成为制约袁世凯政权的“政治瓶颈”并使其终结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6.
关于“孝”,孔子曾对学生解释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 祭之以礼”。孔子的“孝”思想是以“礼”为形式的。孔子的“礼孝”思想提出了一套较为全面、内涵丰富的“孝”的伦理准则。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学研究过程当中,能否尝试以一种“整体观”的新思维来考察人类的发展过程?这是本篇文章重点讨论的问题。笔者强调从人类的“自然性”和“文化性”这二重属性上理解人类的本质。最后,笔者阐释了“体质是自然的体质,也是文化综合体的体质”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自由主义作家,沈从文艺术创作既表现出与其他自由主义作家共通的一面,又体现出其作为“乡下人”的鲜明特色。对文学作为艺术本体的坚持实与其强调“偶然”、“情感”、“原料”的思想认知系统与信仰世界相关联的,同时也是其作为“乡下人”自由主义立场在创作上自然而然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从“独白”到“交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前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临范式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从“独白”走向“交往”的转换迫在眉睫。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范式转换的理路应当是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从“成材”走向“成人”、从“教材”走向“文本”、从“理论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度物象而取其真”是荆浩《笔法记》中最有价值的美学命题。“度”是一种当下圆成的直觉观照;“取”不是人为的获取,而是顺应地禀受,是心灵与物象的冥合为一。“度物象而取其真”是一种触物即真、即现象即本体的认知结构,它不求超越物象以获真实,亦非要艺术家赋予对象以生命,而是说艺术的价值在于生命与存在本身。艺术创造的至境是,让存在的意义自由自在地呈现。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有其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1.
水文是一种极具研究价值的民族古文字,其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自造字、汉语借字和新造字.其中,水文自造字所占比例虽不是最大,但由于它产生于水族内部,受外部干扰较小,较为完整地体现了水族造字之初的特点,所以,可以对水文自造字和汉字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对文字理论进行一番探索.  相似文献   

12.
"毕兹卡"是土家语对土家族的自称,"毕兹卡"的具体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最传统的说法是"毕兹卡"是"本地人"的意思。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土家语"毕兹卡"与汉语"本地人"没有对译关系,也就是说,土家语"毕兹卡"中没有汉语"本地人"对应词来对译。从语言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毕兹卡"是"男人哭嫁的民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3.
土家织锦“四十八钩”是土家姑娘以土家秉性为核心,以钩藤为素材,借婚俗为依托,祈福为目的,用几何图形由“八钩”逐步演化的艺术珍品。集中表现了土家族辩证地认识、处理天、地、人、神、物等万象的“必变”与“适变”间的对立统一,以求大发大旺的人生理念。它是土家的“太极图”,绝非“女阴崇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土家族的神话资料,对土家族的宇宙图式与象征结构进行了解读。文章认为,土家族神话对宇宙结构图式有自己的一套解释,这种解释根源于土家族独特的生存环境;梯玛神图是土家族神话中宇宙结构图式的具象表达;神话中的意象充满着生殖能指与生命喻义,这些意象构成了土家族文化象征的主要原型;二元结构与三元结构是土家族神话中的最基本的“无意识结构”。  相似文献   

15.
“舍巴”类舞蹈作为人类的健身运动项目历史悠久,在土家族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中,“舍巴”以其特有的身体运动,将土家族的宗教、历史、生产、生活等文化信息予以了充分的展示;还以其特有的肢体语言为载体,把土家族的社会文化价值,如体育、经济、社会等价值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6.
鲁迅散文《藤野先生》中的叙述,与藤野严九郎本人的回忆相比较,存在“失真”之处。但这种“失真”并非有意“作伪”,而恰恰是鲁迅真实情感的流露。失真的主要原因在于藤野先生当年给予了他“雪中送炭”般的关心;另外,作者写作时诸事不利,也使回忆搀杂了许多心理因素,温暖之情再度升华。  相似文献   

17.
《容美纪游》是我们深入了解湖北土家文化的重要地方文献,它以实录的方式生动记载了清代初期鹤峰土家族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及民俗风情,反映了清初鹤峰土司统治下“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一体多元的地方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土家族族源目前有各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巴人说,土著与巴人、汉人融合说,濮人说,乌蛮说.本文质疑上述几种说法,并提出土家族来源于"僰人"说.  相似文献   

19.
荀卿在赋体文学史中地位的再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卿是最早写赋的人之一。赋体文学史中,荀卿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始终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班固以来,由于“尊经崇儒”观念的影响,人们一直把荀卿奉为赋体之祖。至清代,又有学者提出南、北赋论,认为荀卿开北赋一派。此外,荀卿还被认为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人。但事实上,荀卿应是在入楚后受楚风影响才作赋,其时已晚于宋玉、更晚于屈原,其赋难以独立为北赋一体,其人也不可视为赋体之祖。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在部分小说中塑造了以“三仙姑”为代表的“健忘者”形象,这些人物大都有着相似的经历,即“被食”受人欺,也有着“食人”欺压人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当年鲁迅先生所批判的“国民性”中的“健忘性”。作家所塑造的形象,虽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压迫或者被压迫的过程中,文化是根基,如果不彻底破除传统文化中的健忘性,农村和农民的解放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解放,农村和农民必将成为民族进步的阻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