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阿诗玛》是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之一,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女子的作品。本文从性别视角切入,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阿诗玛的情感、生存体验及其在男权社会中遭遇的生存危机,探讨这部作品中彝族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彝族人民塑造的阿诗玛角色让读者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审视彝族女性和彝族传统文化,审视世界和人生,表达了彝族人民解放彝族女性、发展彝族女性自我意识,构建一个彝族男女两性完全平等、和谐生存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2.
在彝族民间文学中,活态的口头叙述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甘莫阿妞》《阿诗玛》等;有的则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妹》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相对稳定的程式化形式,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是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  相似文献   

3.
彝族民间长诗是彝族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现实性强的长篇散文故事 ,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点。本文对《阿嫫妮惹》、《阿诗玛》、《珠尼阿依》三部长诗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人物性格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 ,揭示它们如何艺术地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文学创作智慧和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将撒尼(彝族支系)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置于诗学理论的背景下,以长诗的一些特定词句为样例,借鉴口头程式理论的研究方法、叙事学的理论进行诗学分析,可以探究《阿诗玛》民间叙事诗的口头传承特征。  相似文献   

5.
"口头程式理论"是一套严密的口头诗学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该理论对民间口头文学的研究具有普泛的适应性。彝族有着悠久的口头叙事传统,在彝族民间,活形态的口头传统极为丰富。彝族民间口头叙事文学集中体现了彝民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经过无数民间艺人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反映彝民族的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彝民族诗性智慧和才艺的结晶。彝族民间叙事长诗有的以抒情为主,以叙事为辅,如《我的幺表妹》《妈妈的女儿》等;有的则以叙事为主,以抒情为辅,如《阿诗玛》《甘莫阿妞》等。这些至今存活在彝族民间的口头叙事文本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信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分析这些活形态的口头文本,我们发现彝族民间口头叙事不仅情节生动,语言优美动人,还蕴藉着丰富的程式。这些程式是经过无数民间口头诗人的千锤百炼后在传统中形成的历经若干世纪之久的古老的传统遗产,它是具有固定涵义的现成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6.
《阿诗玛》是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之一,这部叙事长诗通过描写父系婚姻伦理法则与没落的母系婚姻伦理法则的冲突下悲剧主人公阿诗玛与阿黑的悲剧命运,展现了阿诗玛这样一个不断与命运抗争却最终以悲剧告终的人物形象。本文将从社会历史原因、阿黑与阿诗玛的关系等方面揭开这部诗歌真实的悲剧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为地处西部的彝区和彝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在彝区的开发与发展中 ,必须围绕观念更新与发展两大主题 ,革除彝族传统文化中阻碍彝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落后观念和习惯势力 ,抓住教育、扶贫、旅游和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彝区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加之近年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不断推进,凉山彝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不再是过去自 我封闭的社会,与外界的交流、交往、交融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但与此同时,彝区社会发展仍存在 不少问题。凉山彝族腹心地区和多民族杂居区的彝族聚居村落的彝族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社会生活 中形成的习惯和惯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人类学视角分析当前彝区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彝区德古的相关实例,探 究德古对当今彝区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摘要]述源思维是对彝族精神世界有着深远影响的传统思维方式,它极大地影响了彝族古代诗学的审美运思方式。彝族古代叙事长诗《红白杜鹃花》述源溯始、探始寻根的致思趋向明显受到述源思维的制导,长诗叙事寻源溯始,完整详尽,写人盘根究底探寻心路历程。同时,长诗注重对人物的生活环境、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古代彝民族风俗画卷。  相似文献   

10.
彝族民间长诗是彝族人民口头创作流传的现实性强的长篇散文故事,有着鲜明的区域性特点.本文对<阿嫫妮惹>、<阿诗玛>、<珠尼阿依> 三部长诗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人物性格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揭示它们如何艺术地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文学创作智慧和彝族人民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文化艺术旅游是以有形的和潜在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旅游载体,具有一定艺术性、鉴赏性和传承性的旅游体验形式,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探讨文化艺术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有助于界定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的开发范围。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丰富多彩,神话传说、音乐舞蹈、信仰婚嫁和服饰美术皆是凉山彝族的文化瑰宝。在尝试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主题节庆和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开发模式后,实景舞台剧是文化艺术旅游开发成功模式的又一发现。因此,建议策划《彝·印象》实景舞台剧以填补凉山彝区文化艺术旅游开发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12.
《娥并与桑洛》和《阿诗玛》分别是傣族和彝族代表性的民间叙事长诗。二者在篇法上呈现迥异的审美风格倾向,前者优美,后者凝重。它们的篇法不只是与逻辑和认知相联系的话语规则,本身就是隐喻和象征,是对各自民族文化性格的生动写照。借助叙事学分析,更有助于我们看清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承办的“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于九月四日至七日在阿诗玛的故乡,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石林召开。这是一次空前的本土文化研讨盛会。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波兰、芬兰、韩国、越南、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及中国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人民日报》、《文化报》、《民族团结》、《民族画报》、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及时报道了此次会议的进程。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彝族传统文化与彝族社会经济的变迁。主要探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彝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彝族传…  相似文献   

14.
彝族民间调解制度是彝区民间纠纷的传统调解机制,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本土纠纷解决资源。在肯定彝族民间调解制度对解决纠纷起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文章在分析彝族民间调解制度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彝族民间调解制度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彝族民间调解制度现代转型的具体路径,以期推动彝区的法治现代化进程,更好地为彝区的繁荣稳定服务。  相似文献   

15.
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极具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相继被介绍到30多个国家。作为传播到日本的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日本影响颇大,不仅有诗歌、童谣、散文等4个译本,还有广播剧、舞台剧等活态表演。在文化要"走出去"的今天对《阿诗玛》在日本的传播研究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对彝族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彝区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培养出一大批有用人才,为国家和彝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其他民族比较而言,彝区现代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彝族人口的文化程度与其他民族的比较以及彝族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反映了彝族教育的现状,并分析彝区教育滞后的原因,探讨促进彝区教育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巍山是彝族南诏国的发祥地,在南诏统治时期以及以后的一千多年里的历史长河中深受道教影响,在巍山,无论在彝族宗教体系上,还是在道教宫观里都能体味到两种文化的交融。道教丰富了彝族宗教信仰的内容,道教在传播中又吸收了彝族的传统文化,为道教能在巍山彝区长久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论文根据本人到巍山彝区的调查探讨了巍山彝区道教的传播以及道教与彝族传统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8.
彝族文化广泛渗透到彝族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彝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深刻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 发展。而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的彝族文化,对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屏山县积极发掘和 激活彝族文化,整合彝族文化资源,培育彝族文化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使彝族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中的支柱性产 业。创新彝族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让彝族文化守护彝族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升彝族文化自信,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脱贫致富路 越走越宽,让农民享受到彝族文化带来的乐观感和成就感,为屏山彝区的脱贫、减贫提供了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彝族的经济价值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彝区经济有长足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汉区相比较总的来说却十分落后。这与彝族传统经济价值观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不无关系。彝族传统经济价值观,不仅与彝族经济长期落后有关,而且上升为文化层次,使之成为影响彝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一价值系统作认真的反思,进行认真的讨论。 彝族传统的经济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义轻利  相似文献   

20.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从古至今活跃着被称作"德古"的特殊职业群体。德古运用习惯法和判例解决凉山彝族地区大量的民事纠纷。他们为凉山地区化解社会矛盾、维系社会和谐和稳定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解析彝族德古的特征、彝族德古现当代的状况入手,研究德古在民间调解中的地位和作用。德古是维护彝区社会稳定、促进彝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本土资源,习惯法与国家法的整合是彝区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