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春夏之交的一个午后,与日本大学的丸山茂(号怀星)教授结伴,寻访了坐落在东京近郊的德富芦花故居——恒春园。德富芦花是日本较早写作白话小说的几位作家之一,生活于明治到昭和初,本名德富健次郎,号“芦花”。以前每当接触到德富芦花这个名字时,在潜意识里总会和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萧瑟秋景叠加在一起。没想到,作家却以“恒春”来为自己的居所命名。春与秋,乃是一年之中两个最有魅力的季节,分别代表着播种与收获。看样子,德富芦花是有心将秋色与春光“兼容并包”的。说实在话,我原本对德富芦花的了解十分有限。记不清…  相似文献   

2.
燕归来     
莲叶雨,蓼花风。秋恨几枝红。远烟收尽水溶溶,飞雁碧云中。衷肠事,鱼笺字。情绪年年相似。凭高双袖晚寒浓,人在月桥东。这是一首怀人词。词的上片写景言恨而暗寓怀人。首二句“莲叶雨,蓼花风”写景,意思是说:池塘里的莲叶和蓼花在风雨中摇曳。词中的“雨”和“风”互文见义。接上来第三句“秋根几枝红”。秋季,是肃杀的季节,所以词人说:我真怨恨秋天,原来满塘竟相吐艳的莲花、蓼花,现在只剩下几枝零零落落的红花了。歇拍二句“远烟收尽水溶溶,飞雁碧云中”写飞雁,暗寓怀人之意,意思是说:只见那宽广的池塘水面上已散尽了烟雾…  相似文献   

3.
“江南第一山”——莫干山,坐落于美丽富饶的杭嘉湖平原,地处沪、宁、杭金三角中心,距上海200公里、南京246公里、杭州60公里,104国道、杭宁高速公路、宣杭铁路都依山而过,形成了极其便利的交通网络。 深秋初冬的莫干山,丹枫如火,层林尽染。记者与友人刘龙海、沈金陵先生登上了“万竹苍苍塞两间,清凉世界号尘寰”的“江南第一山”,在采写拍摄系列丛书“伟人足迹”的同时,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莫干山管理局局长范建华先生进行了交谈。  相似文献   

4.
曹禺话剧问世后比较重要的改编有十余次,有必要对《原野》的改编问题进行探讨,以求达到对《原野》研究之补充。《原野》的改编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学改编阶段,再创造改编阶段,重现原著改编阶段。而这三个阶段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现象:重视《原野》之“戏”,而忽略《原野》之第三幕。这个现象可能佐证了长期以来关于《原野》第三幕的批评,即第三幕同前两幕的“人物性格”“情节类型”和“整体风格”不甚和谐。  相似文献   

5.
《诗·蒹葭》有叠词“苍苍”、“淒淒”、“采采”,历来训释不确,引得现行教材也多相抵触,让读者疑惑。从词本义、词用义及诗之情境三层面考察,三叠词共有“多”意,也有特定时空下的状态描写以及人在自然作用下的心理表达:苍苍,苍茫;淒淒,苍凉;采采,苍黄.  相似文献   

6.
鲍安顺 《社区》2012,(35):52-52
初冬可以品味的事物太多.比如品味初冬的黄昏.可以让人想象到那华丽绝美的转身多么灿烂辉煌;比如品味初冬风中的一缕菊香。散落心头的惆怅仿佛在倾听一首清幽委婉的歌,让人心明眼亮;比如品味一个古老的童话.那个深藏了让人神往一辈子的完美结局,在初冬时节变得扑朔迷离;比如品味初冬月色。在长街灯亮的清新空气中,像一只温柔之手把月朗星稀的感觉.通过北方的榆树和南方的竹影.遮挡成羞涩少女的梦……还可以品味“落红本非无情物”的一帘幽梦。可以深思“冬至寒潮带雨生”的满窗萧瑟,可以断想“初冬雨雪兆晴光”的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7.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记叙文中常常会有自然环境描写,经过精心设计、缜密安排的环境描写会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时代背景。比如《芦花荡》一文中,“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首先阐述了芦花杆工艺品的价值,其次,运用生长在洞庭湖区的芦花杆的特性,从材料的选用到制作方法及工艺处理等方面,介绍芦花杆工艺品的制作技法。  相似文献   

9.
“韵味”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复杂微妙的审美特征。“韵味”论源远流长 ,内涵丰富 ,影响深远。诗歌“韵味”由内容、形式、语言、技巧等多种因素构成 ,古人对诗歌“韵味”提出了深远、丰富、新颖等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李宛平 《南都学坛》2005,25(4):68-70
唐代司空图“韵味”说的提出,解决了诗歌的表层题材和深层意味之间的关系问题。“韵味”说把诗歌分成了韵、味和致、旨两个层次,韵味的实现要求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努力追求诗歌的“醇美”,接受者在阅读诗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地领悟和创造,韵味的实现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香粽青青     
小时候生长在淮河边的一所小学,每到春天就见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我生活的历程里,从此就飘着青苇裹着的粽香。  相似文献   

12.
远处一方沙汀,清涟荡漾,沙石毕现。微风过处,芦苇摇摆身躯,袅袅婷婷。一群北回的芦雁,褐衣红靴,停驻江边。它们双双成影,队队为伴。有的芦花深处相依小憩,有的浮游水上怡然养神,有的展动双翼轻掠江面,有的半潜水中捕食鱼虾,亦动亦静,趣味盎然。近日观铁道兵离休干部、诗人、书画家叶晓山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而作的四幅芦雁书画作品,不禁拍手叫妙! 也许你会说作为飞禽,芦雁远不如天鹅那般典雅高贵,不似苍鹰一样雄姿英发,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生命,成为叶老的钟情之物,也自然而然成为其书画作品的主要创作题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叶老世居扬子江畔小镇,沿江芦苇丛生,鱼虾丰盛,是雁群栖息的理想地。游江嬉  相似文献   

13.
《原野》是曹禺的第三个戏剧生命,深受西方表现主义文艺思潮和美国杰出戏剧家奥尼尔戏剧的影响,戏剧中意象纷呈、隐意深奥。“森林”、“老屋”和“金子铺的地方”是《原野》意象群中的主要意象,在意象构架的象征世界里隐寓着曹禺对原始文明、封建文明和资本文明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从来在我的脑海中,西部的大草原就该是这样的一幅景象,似乎这里自古就自有宗教的神秘,民族的豪放和蓝天大地的壮丽.  相似文献   

15.
小说艺术的灵魂──小说韵味的审美意义探析蔡梅娟韵味通常是指某种艺术形式所包含的、可以被欣赏者体味到的独特的神韵和滋味。诗有诗味,戏有戏味,散文有散文味,同样,小说也有自己独特的“味”。小说的韵味就是小说家以独特的叙说目的、叙说方式和手段在建构他作品中...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的文艺批评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是那么“传统”却又如此“现代”,因而分析周作人1927年以前的文艺批评及批评思想,尝试探求它既“传统”又“现代”的缘由就显得尤其必要。周作人的文艺批评可在较为外在的形式、韵味层面和较为内在的思想内容两个层面上考查。他的文艺批评在文体形式、语言韵味及审美情调上更多地汲取了传统的养分,而在批评的内容和思想上由于对“人”的发掘和关注而更多地体现了其现代特征。此时周作人的基本批评心理和态度是指向社会与人的“启蒙”,而且从启蒙的角度看周作人的观点至今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7.
萧红继丁玲之后崛起,她不倦追求作品韵味与文体的独特性,从而拓展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审美范畴.(一)淡而有味,韵味悠长萧红作品特殊的审美魅力还来自它的淡而有味、韵味悠长.淡,即平淡、清淡,无论取材、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都显得平淡无奇,朴素无华,然而这些“元素”所创造的形象、意境、情调都有某种韵味,经得起咀嚼和体味.第一,题材的日常生活化与主题意蕴的深刻性.作为左翼作家,她并不热衷于所谓重大题材、热门题材的创作,她的笔下没有革命与恋爱的冲突,也没有突变式的英雄人物,避免了初期左翼文学题材单一、观念大于形象的通病.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给人的不是新异感、奇特感、突兀感,而是平谈自然的美感.其近百篇的散文题材几乎是作家自我生活一鳞半爪的叙写.《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记叙自己无爱和寂寞的童年,祖父的善良与慈爱,使自己永远憧憬与追求温暖和爱.散文集《商市街》写两萧在哈尔滨的流浪生涯,他们为衣食住行而忧愁奔劳;他们相濡以沫,在琐事中渗透着爱情.《初冬》描写出走后的“我”与其弟的邂逅,弟弟劝“我”回去,“我”却有家归不得,透露出姐弟的深  相似文献   

18.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本文通过“审美距离”对诗歌的形式层、表现层和再现层进行解析,正是由于营造了时空距离、想象距离和情感距离,该诗才显示出无穷的韵味和悠远的理趣。这些距离,既增添了诗歌的审美情韵,又造成了主旨的朦胧性。  相似文献   

19.
希望是生活的动力,是获得成功的起点。在内布拉斯加州宽阔的原野上,童年的“我”播下几粒西瓜籽,在第二天竟然收获了一个滚圆的大西瓜。这是怎么回事呢?仔细品读下面的文章,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相似文献   

20.
韵味是文学的特质,文学翻译中韵味的传译是保证翻译作品成为“翻译文学”的关键。文章按照刘士聪先生的韵味三分法,参照丹尼斯.马尔和维克多.马尔合译的《聊斋志异》来说明文学翻译中的韵味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