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女书”是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一带汉族妇女中流传的一种传统文字,由于这种文字仅在妇女中使用,故被称为“女书”。多少世纪以来,它一直由妇女家传亲授,世代相传,不见于史籍记载。这种文字全系由妇女手写,或写在纸上,或写在扇面上,或写在布帕上,甚或有织在服饰上或绣在布帕上的。目前,已收集到的“女书”作品有书信、柬帖、叙事诗、抒情诗、儿歌、哭嫁歌、谜语、祷神诗、唱本等数百件,内涵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丝织品绣纹图案中,“三头凤”绣纹的文化内涵。文章认为,“三头凤”绣纹是上古神话中“离珠”、“琅王干”的原型,其组合关系体现了相关神话的内在结构,其宗教巫术功能表现了楚人执著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学绣十字绣     
韩刚建 《老友》2016,(4):45
退休后,我曾一度感到空虚、无聊。一位朋友跟我聊起了他正在学绣十字绣,出于好奇,我随他走进了一家十字绣店。只见琳琅满目的绣匾挂满了店堂,一幅幅山水、人物、花鸟"画"映入眼帘,那作品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店主是一位青年妇女,她介绍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自己动手绣幅字画美化居室成为一种时尚。十字绣是用一根绣花针把各种各样的彩线绣在特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刺绣     
刺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传统工艺,其技艺之高超.色泽之绚丽,作品之精妙,素负盛名。到了北宋,由于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刺绣开始成了手工业中一个重要的行业,首都开封出现了一批专门以刺绣为业的绣匠,称为“百姓绣户”。这些绣匠散居市内,出卖自己的手工劳动和产品为生,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刺绣品。在以刺绣为业的人中,尼庵的师姑(尼姑)是重要的一支刺绣力量。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相国寺东门街巷中的绣巷,“皆师姑绣作居住”。相国寺两廊,商品繁多,而“诸寺师姑卖绣作”,则是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从黑城出土文书看元"回回哈的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宋时期居住于中国沿海城镇中的以穆斯林为主的外国侨民聚居区称为“蕃坊” ,政府设“蕃坊司” ,任命坊长“自治其徒”。元代大批域外穆斯林进入中国 ,政府设“回回哈的司” ,由哈的大师管理回回人的刑名、户婚、钱粮、词讼等事务。但元代史书关于“回回哈的司”的记载很少。 1 983- 1 984年在元亦集乃路治所黑城遗址发现了一批元代文书 ,其中三份文书涉及“回回哈的司” ,可以证明该机构在元代几经行废 ,但在元后期各地已经恢复 ,哈的大师的职权照旧 ;哈的司多设于礼拜寺中 ,说明“回回哈的司”是唐宋“蕃坊”向明清“教坊”转化的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6.
苏州刺绣     
苏州刺绣简称苏绣,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与湘绣、蜀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苏绣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匕用于服饰到宋代,苏绣趋于成熟阶段,生产已具相当规模,机房林立,品种繁多,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及至明清,苏绣发展步人全盛时期,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以“精、细、雅、洁”著称。清代官中享用的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州,苏州因此被誉为“绣市”。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大师沈云芝创新了“仿真绣”,把刺绣技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水平。慈僖70寿辰时,沈云芝所绣的8幅祝寿作品深得慈禧青睐,放手书“寿…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族人民自称是诗的民族。哈萨克谚语说:“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哈族人民的诗人阿拜说:“当你诞生的时候,诗歌为你打开世界的门户;当你逝世的时候,诗歌送你进入坟墓。”在哈萨克草原上,到处可以听到赶着羊群、马群的牧民和擀毡挤奶的妇女们的歌声。在各种集会、喜庆的场合,总会有阿肯们即兴弹唱,青年们尽情对歌。在哈族人民中,长久以来保存和流传着极其丰富的口头文学作品。这里面有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中国刺绣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具有古色古香而又华美精致、经久耐用且具有较强的浮雕感的视觉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马尾绣只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通过原始而古老传统的方式代代相传与发展着。现今,电脑绘图、刺绣等高科技在刺绣中的应用,新材料的出现,使马尾绣刺绣技艺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不断推陈出新,时代特色刺绣品的出现同时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马尾绣作为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其艺术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必须要解决新技术、新材料使马尾绣的民间艺人减弱原始创作的天然进取性、马尾绣艺术品易失去纯朴、雅致的特点等问题,使马尾绣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9.
《绣襦记》是出现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部传奇作品,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绣襦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情节的铺排:以“绣襦”作为一个贯穿全剧的道具;伏笔与照应手法的运用;情节的调整。其次,语言的运用: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化用古典诗词生动自然;化用民间语言,特别是“四季莲花落”的化用。上述成就,历来为人所称赞。  相似文献   

10.
以哈尔滨市地名用字“哈”字为例,运用社会语言学变异理论对哈尔滨市区内各语言社区进行调查,采用匿名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受访者提供的有效样本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地名用字“哈”有两个语音变式:一是阴平hā,一是上声hǎ.结合语言内外部因素,尤其是社会变量,描述“哈”的各语音变式在话语中的分布情况,掌握各语音变式的使用频率及其与各社会变量的关系,即年龄和职业对“哈”字异读上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在哈居住时间和性别因素,而文化程度因素对“哈”字发音变异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周丽 《老友》2015,(4):47
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湖南省的“湘绣”,四川省的“蜀绣”,广东省的“粤绣”和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一、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湘绣制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丝织品,它所使用的针法与现代湘绣所差无几,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湘绣工艺就已经产生了。此后经过漫  相似文献   

12.
黎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海南五指山地区。这里四季繁花似锦。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在这个富饶的海岛上劳动生息,为祖国创造出灿烂的文化。黎族妇女的服饰工艺,就是南海之滨的一颗明珠。 黎族服饰工艺绚丽多彩,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过去,黎族人民素以“男猎女织”著称,即男以猎获多少比英雄;女以织绣优劣论勤智。 黎族的工艺美术,突出表现于纺织工艺。黎族妇女的特长是精于纺、织、绣、染,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讨论天门方言“V 起 (哈 ) 趋向动词”结构中“起”和“哈”的不同语义、语用情况 ,并结合其他方言里的同类现象 ,探求“起”、“哈”的语法性质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专栏作家哈理斯和朋友在报摊上买报纸,朋友礼貌地对报贩说了声“谢谢”,但报贩却冷口冷脸,未发一言。“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他们继续前行时,哈理斯问道。“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朋友  相似文献   

15.
在湖北利川方言中,“哈”是一个很重要的语气词。语气词“哈”由来已久,至今仍普遍使用,生命力很强,在各年龄段的利川人的日常交际中出现频率很高。语气词“哈”在利川方言口语交际中的存在形式多样,位置灵活,功用各异。在利川方言中,语气词“哈”具有多方面的语用功能:用于疑问句句末,以寻求确认或推进交流;用于祈使句末,以形成合作商榷的氛围;用于陈述句句末,以重复或核对信息;用于句中或小句末,以提示注意或停顿。等等。此外,语气词“哈”在使用中还有几种特殊情况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6.
细说瓯绣     
温州瓯绣源远流长,据瑞安出土的北宋文物,可以考证瓯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瓯绣是浙南一带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可与湘绣、苏绣、粤绣和蜀绣相媲美,被称为中国“五大名绣”之一。瓯绣还有浙江“三雕一绣”之称,温州“四瓯”之誉,是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唐宋时期,温州地区的刺绣只用来美化服饰。咸丰三年,  相似文献   

17.
新疆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地方.民国年间,这里聚居着10余个民族,各族间发展着一定的经济文化交往关系.研究这一关系,不仅对我们搞清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的真相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搞好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关系,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一杨增新统治时期(1912—1928),新疆汉、回、维、哈、蒙、柯、塔等族杂居情况普遍,我们只要稍稍举几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据杨增新本人记述,在1913年前后,霍尔果斯县西南境内的登元、卡磨湖等处;东境内的板桥卡、小卡子、三道河等处;东南境内的黑树窝、夹坝道等处以及北境内的大西沟、苜蓿台、察台、乌苏沟、大弓背、小弓背、清水河等处,均有汉、回、维、哈各族民户“新筑村庄”.这些民族杂居在一起,“有耕种稻田者,有耕种麦地者”,关系十分融洽①.额(?)勒河流域属蒙古族十苏木地面,“设市以来、汉、缠(维)杂处,种类极为庞杂”②.阿勒泰蒙哈游牧地面,这时也有不少回、汉、维等族杂处其间,“或耕或畜”③.精河县博尔塔拉,“向为察哈尔蒙民牧地”,民国成立,“汉、缠(维)、回民前往垦牧者,年渐加多,其中心地点名大营盘”④.这种情况,为民族间从事经济交往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1997年出版的《尹湾汉墓简牍》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地理、军事、文学、术数、职官制度、书籍制度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在整理小组及时贤考释的基础上,就文字释读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例如第12木牍反面第1栏第7行:“哈具”当读为“唅贝”,其中“哈”是“唅”的讹别字,“具”是“贝”的讹别字,释文应作:“哈<唅>具<贝>”.  相似文献   

19.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具有“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以精妙绝伦的绣工、活泼多变的针法、丰富多彩的形象著称。苏州号称拥有10万名绣女,其中刺绣技艺出色的3万名绣女集中在太湖之滨的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东渚镇、通安镇一带。刺绣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刺绣被称为“做生活”,“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是这一带农家的真实写照。我走进绣女们多彩的内心世界,记录下她们痴情于苏绣艺术、不懈跋涉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网络聊天中广泛地使用语气词,除了普通话中规范的语气用词外,一些具有方言特色的语气词如“撒”、“哈”、“咧”、“啵”也进入了网络聊天语言中。本文讨论“撒”、“哈”、“咧”、“啵”在聊天语篇中的语用共性。根据语料发现,网络聊天通常语句很短,“撒”、“哈”、“咧”、“啵”不仅可以增强聊天者文字聊天的语气,弥补短语句情感表达的不足,还在会话语篇中起到话语标记语的作用,使语篇连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