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精神性的存在,以"精"—"神"看待文化,必须建立"文化"与"文化力"统一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20世纪以来,人类文明迈进"文化时代",突出表现为文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综合国力"、"软实力"、"文化强国"的提出,就是文化成为中国国家战略的标志,为此必须在理论上建构国家文化的战略话语:"文化力"是总体性话语;"文化时代—国家文化战略—文化力"是国家文化战略的话语体系的理论表达。"文化力"是"文化"与"力"的统一,从"文化"向"文化力"的概念演绎,是文化发展由理念向战略的扩展,是基于"力"的文化理性和对于"力"的文化自觉。由此可以建立由性质、大小、方向、作用点、合力五要素构成的"文化力学",形成基于"文化力"的文化理念与文化战略。具体地说:"力—人文—化成"的文化理念;"培育—评估—激发"的"力"的发展战略;"意识形态—文化形态—文化规律"的"方向"自觉;"着力点—互动点—转换点"的"作用点"战略;"文化生态—文化理解—文化体系"的"合力"理性,以上几个方面构成"文化力"的话语体系和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网络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网络文学、博客、电子杂志等。网络文学的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使网络作品成为真正的"生产者文本"。博客因其自主性、亲历性、及时性等特点,得以规避传统的话语权力,被称为"自媒体"。电子杂志注重技术保障和编辑水平,开创了网络媒体的高端路线,是权力和控制力在网络中的体现。"客文化"是网络上的原生现象,各类"客"使网络文化参与者从技术精英向普通民众转变,实现了网络文化的普及和生活化。网络文化不是网络上的文化,也不是传统文化的网络延伸,而是与网络媒体特点有必然联系的、拥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崭新的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3.
自媒体时代对人类生存交流方式的改变体现在:交流载体的迁进,符号遗忘与交流惯性、自媒体的虚拟场溢出、湿性黏存的心理体验。而自媒体的文化特质及社会动员能力、广场效应与"围观文化"、网络表达与自由的边界等,都需要通过规范大V的话语场、明确自媒体话语的边界、理解话语的现实反射,加强自媒体的疏导与监管,来维护自媒体的网络秩序与安全。  相似文献   

4.
框架是组织意义生产的潜在规则,它以话语符号为载体,在媒体文本中体现;框架分析是通过探究话语符号中的蛛丝马迹来揭示文本背后的规则;隐形规则的特征集中体现在意义生产者对相同事实而采用的不同架构方式及其产生的差异性效果.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比较主流外媒中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与英国的《泰晤士报》对"中国制造"召回的报道框架,能够有效分析媒体话语背后的框架并凸显其特征.美国媒体多将产品质量问题视为中国政经体系的整体性问题,而英国媒体更多从企业是否恪守道德或中国遵守国际产品标准角度将该问题作为个别事件而加以报道.不同架构方式反映出了英美两国媒体在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3,(9):71-75
话语批评是一门关于话语的整合性社会科学,它关注话语所体现的差异与不平等。族群语言身份是一个涵盖语言特征与族群特征的复杂概念。话语批评的基本信条是"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话语批评关注边缘话语,终极的目标在于关注边缘话语所代表的边缘社会、边缘人群与边缘文化。本文以台湾文学中的"乡土论战",《1895》、《海角七号》两部电影为例,分析了台湾话语与文化性格中所隐含的种种忧郁与情结。  相似文献   

6.
赛博空间:当代文化定义的困惑与转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世界,因特网在人们的文化视野中已经被建构为决定各群体命运的工具。无疑,它也成为定义当前社会文化的关键。网络世界,似乎具有组织和干涉的"去中心化"(decentered),从而使当代文化定义具有了"不确定性"。那么,随着网络化的计算机的应用与实践,这网络空间文化应该是什么呢?我们必须从历史中寻求关键解答,并将它和早期的媒介形式挂上钩;还必须从对人/机器、主体/客体、身体/心智,时间/空间的解析学中尝试寻找主体的新结构;同时,也必须承认"媒体等同"这一说法的价值所带来的重要后果。——总之,当前对于文化来说,迫在眉睫的话题是研究一个新的经验领域:一个新媒体的领域,一个用一种方式将日常生活解构、又不同于早期工业社会那种"人机关系"的领域话题。  相似文献   

7.
"政治正确"是美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关键词,指在学术观点、政治、社会生活中遵循扶持弱势和边缘群体如黑人、妇女和同性恋,尊重各少数族裔文化即多元文化主义的"总路线"。"政治正确"在美国开始于1960年代,是左派运动的产物,自19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话语。"政治正确"在美国曾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争议,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坚守社会道德底线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从政治实践向文化领域的退守。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社会功能与道德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其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不仅是中国人始终恪守的道德情操,而且也是华夏文化的真谛所在。如今随着世界科技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文化的社会功能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文化的道德问题也由此开始显现,文化的不道德行为正日益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民族,影响着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影响着我们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化生态学的文学"是当代生态批评与批评理论领域内的新概念。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研究视角中,自然被剥夺了其物质形态而成为一种人类话语的构建;而在基要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视野中,文化过程则被简单地归入自然主义诸多假设之内。文化生态学试图折中二者的立场,它着眼于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并非试图将一方还原为另外一方。文学被视为一种文化形式,通过它可以富有成效地探讨这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文学为现代文明的批判性自我反思提供了场所,同时也为创造性的文化自我更新提供了资源。这不仅是一个主题定向或内容问题,而且是立足于想象性文本的审美过程问题。在此意义上,文学被描述为更大的文化话语系统中发挥功能的生态力量。从美国文学中选择的三首诗歌和一些叙事作品,可以作为这种新概念及其思路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0.
"剩女"这一话语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迅速走红,与各类媒体的偏好和持续塑造有关。事实上,"剩女"话语并不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媒介中呈现的"剩女"形象和现实社会中未婚男女的实际并不相符;媒介建构"剩女"话语是男性媒介话语权运作的结果;"剩女"话语被受众广泛接受与我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和择偶观念密切相关;"剩女"话语传播背后是民粹主义盛行的中国传媒文化。媒介在建构和传播媒介话语过程中的失实和偏颇,不仅造成大众对事实的错误认识和评价,也有碍我国媒介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迎合和阻遏商业媒介低俗化冲动的力量同样来自受众,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会倒逼大众媒体创造和传播专业健康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1.
《琼州学院学报》2016,(3):109-113
网络自拍作为自媒体时代兴起的一种新鲜事物,不仅是一种积极呈现自我的方式,也是个人用以交流互动、获取关注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网络自拍通过身体符号的传播来搭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展示平台,但女性在网络中对自我形象的塑造最终还是难以摆脱男权话语的束缚,与此同时,"视觉欺骗"也在考验网络社交的真实性。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从心理诉求和传播特质的角度深刻剖析网络自拍,以期有更多创新和多元的想象。  相似文献   

12.
杜赞奇对"分叉历史叙事"和"复线历史观"的认可, 或者说对分层生活历史的叙事在<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中经由正当性概念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这一概念将不同的分层生活整合进一个文化网络,从而使得这些生活在理论自洽与实践逻辑的基础上呈现出秩序.换言之,一旦权力运作得不到文化网络的支援,整个乡村社会则会失去往日的秩序.权力的文化网络对于利益的组织在静态的意义上是比较成功的,也即是在横向的利益传输方面是可能的.但对于纵向的利益传输以及动态性的利益组织,文化网络却缺乏说明的张力与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移动传播的移动性、社交性、互动性,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新的表意方式、意义生产与价值流转的符号规律,呈现了独特的媒介逻辑自洽、话语重组方式以及日常融入的符号学机制。作为符号学体系的传统文化传播具有多模态特征,繁复的符号能够在纵横双轴中实现逻辑自洽。传统文化在用户赋权、关系联结的移动媒体中有着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式。其中,伴随性文本的大量出现使其出现意义弥散、话语狂欢、无限延伸的符号范式;因"移动"而产生流动的场景与文化沉浸。可以说,从符号表征到符号繁殖、场景沉浸,移动传播时代的传统文化继承迎来新的符号范式。  相似文献   

14.
陈伟军 《学术论坛》2013,36(1):169-173
阅读必须通过各种载体才能进行,它与媒介技术密切相关、相互推动。手机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愿望,阅读的范围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大更广。手机阅读培育游移视点、多文本切换,开辟了新的文化空间和表达场域。手机实质上已成为移动的"全能娱乐信息媒体",在文化建构、感知形塑、价值传播及意义创造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文化及其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逐步兴起并发展,影响深远。它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人们带来了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辨析了网络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探讨归纳了网络文化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6.
方旭东 《兰州学刊》2009,(11):168-170
“山寨文化”已经从网络传播走向现实话语的争论,公众对此意见很多但观点迥异,主要原因在于对“山寨文化”概念自身不确定性的解读造成公众话语误导。文章剖析了这种误导的原因,从阐释学角度,就“山寨文化”做出了指明性解释,并就相关不同内涵却被混同的概念做出了划分,最后对“山寨文化”指向性意义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王小波形象十年来的接受境遇考察,在"文坛受难者神话"、"知识分子神话"和"中国文化神话"三重意义上,揭示文化场域内各种话语力量对王小波形象的改写企图,特别是"媒体"对"王小波"话语权的篡夺。媒体正是通过对王小波三重形象神话的塑造,人为制造文学消费热点,来实现自我形象的构造和符号消费利润。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边界在理论上是清晰的,而借用了考古学的"文化"概念的历史地域文化或地域历史文化以及地域文化,则表达了稍显杂乱的交叉,并且许多地域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存在着理论上的模糊或者混乱.文章对赵文化的概念的界定、它和"燕赵文化"、"燕文化"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赵文化的上限与下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因对"乡土文学"("乡土小说")概念的适用性、涵盖力有不同理解而在"乡土文学"概念的使用上产生游移态度,这一概念的有效内核必须经过层层过滤方可剥露.在乡土小说的界定视域中,地域(与"城市"相对应的题材取向)范围--乡土小说共同的叙述对象是它的稳定核心,而地域文化和乡土精神则是乡土小说中变动不居的活跃分子.乡土小说在历史嬗变中不断拓展,其弹性和涵盖力始终保持强势话语的竞争能力,完全可以沿用来概括当代小说的同类文本.  相似文献   

20.
文化可以分为"文化精神"和"文化体系"两个层面。文化精神是由普通民众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创造并且传承的文化信念,是与其生存需求息息相关的情感反应和生活实践规范,体现于其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而文化体系则是学界人士在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所构建的文化话语体系。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体系层面被大体解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从来没有被解构,也不可能被解构。具体来看,解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以"求真"为旨的西方哲学取代了以"求善"为旨的中国经学。构建中国现代文化话语体系的关键,必须充分尊重中国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处理好"真"和"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