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新诗的现代化,这是一个十分诱人而又难以说清的题目。难以说清的原因是“现代化”的内涵模糊不清。尽管如此,客观的事实是新诗确在走向现代化。因此我们可以避开“现代化”的概念而着眼于事实,即新诗正是在面向世界的开放中朝着同现代生活、同现代汉语、同世界诗潮一致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新诗在开放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新诗现代化,包含观念和艺术两个层面,本文所谈的是艺术方面,主要是诗体形式、抒情方式和语言特点三个方面。一中国诗歌的发展有一个短暂的不成熟的近代化过程。中国古典诗歌像一条衍生不息的长河,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新诗学是中国新诗历史上第一次文体意识的自觉.他在诗学理论上提出格律论,在创作实践上引入十四行诗,他引领的新月派也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诗歌流派.闻一多的新诗学因为其内在的矛盾性,并没有实现其理想预期,这导致了他很快就离开新诗转向了古典文学研究.尽管其中原因众多,但最主要的还是,他的新诗学忽视了现代汉语的语言特性,从而对新诗做出古典诗歌样式的拯救.有意味的是,闻一多还有借新诗"炒作"自己的嫌疑,这种非本体的选择,也决定了他的新诗学很难成功.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40年代新诗的意象化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国40年代新诗的意象化运动龙泉明我国对于意象艺术的重新重视,是借助于英美意象派的介绍。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形成,既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又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但它又不同于法国象征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它是一种自足的诗歌艺术。在中国古代,最早将...  相似文献   

4.
朱晓进 《学习与探索》2001,35(2):114-117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其成败得失自然与其使用的语言息息相关.中国新诗产生于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重要内容的文学革命之中,那么,五四初期的这场语言革命对新诗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新诗是这场语言革命的产物,新诗也必然地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语言革命的后果.我认为,要全面评价中国新诗,这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当下诗坛的窘困和误区,试图从“五四”以来新诗历程的辨析和反思中找到症结所在和解决途径。文章认为,中国新计从诞生到成熟,始终体现着东方精神的保持、寻觅的内质,诗体解放与格律组建、东方神韵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古典传统的文化积淀等构成了中国新诗的合理内核与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形而上学的偏颇,以东方精神为基调的新诗中国特色被淡化乃至遗忘,中国诗歌逐渐呈现西方现代主义的译解和照搬的严重局面。文章从思想内质、审美原则、语言表现力、诗歌形式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东方精神的重建课题,期待着中国诗歌的再度复兴。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主义新诗的语言理解对于建立新诗语言的民族化身份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现代主义新诗的"一意向外采辑",试图在现代白话语境下重现西方诗歌理念的诗歌策略,现实主义新诗则浸染着较为浓厚的民族化和本土化色彩.无论是"类型化"的意象选择、寓"训诫"于"比兴"的语言架构还是叙事语态的繁华都鲜明地表明了彰显出现实主义新诗独特的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7.
张林杰 《学习与探索》2007,12(5):181-184
中国现代新诗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发生、发展的,外国诗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直接作用于新诗创作的,而是经由翻译这一中介影响中国诗坛。诗歌翻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误读是其固有特点,以至不少诗人、学者从译诗难以保留原语诗歌情感、意蕴立场出发,坚信诗歌是无法翻译的。严格意义上讲,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自19世纪中后期开始,翻译诗歌却大量出现于中国诗坛。因此,积极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地审视、研究那些大量存在的译诗,挖掘它们与中国新诗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源远流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哺育,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中国诗坛的壮丽景象,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翻译诗歌与中国新诗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期望能为中国现代新诗研究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8.
新诗产生于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命中,至目前尚不足百年。对于中国新诗的成就,过去的评论者大都估价偏低。如在1956年,朱光潜先生就曾在《光明日报》撰文,说新诗给人有“一览无余之感”,像旧诗那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胜境在新诗里是比较少见的”,这是因为新诗人‘过于信任‘自然流露’,结果许往往成为分行的散文,而且是不大高明的散文,这样就当然不能产生诗的语言所应产生的美感”。文章发表后,曾引起争论,直到现在,许多人仍持这种观点。其实,对新诗价值判断的后面,往往都有一个辉煌的古代诗词的潜在参照系存在。中国古代诗词有几千年的历史,而新诗尚不足百年,怎样估价新诗的成就,新诗将向何处去,确实值得认真探讨。本刊现邀请了当今比较活跃的诗歌研究者就新诗的成败得失、经验教训等问题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以期引起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如何看待古典诗歌,怎样利用旧形式 创作新诗歌,在诗歌战线上是有争议的问 题。“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相当多的新 诗人,曾把旧体诗词同发辫小脚等量齐观,对它抱着宗派主义,采取排斥态度。”①直到五十年代以后《毛主席诗词》、《鲁迅诗注》、《郭沫若诗抄》、 《十老诗选》、《陈毅诗词选集》等公开 出版以后,“五四”以来新旧涛对立的局 面才宣告基本结束,旧体诗词在诗坛上也 就有了一席之地。 诗人臧克家极力倡导新诗应当向古典 诗歌学习,多次论述过古体诗的特点和优点。他认为古典诗歌,“构思新颖,结构谨严,想象高超,字句精炼,能够把丰富 …  相似文献   

10.
要评述、了解朱光潜“直觉论”所支配的美学批评理论,有必要集中谈谈他的《诗论》,这一直是朱光潜的“心中主题”①,是他的美学理论的一种专门运用,里边含有很多对新诗实际批评的意见。将其《文艺心理学》与《诗论》对照起来读,就能全面了解朱光游的美学思想与批评的原理。从批评史角度看,朱光潜的《诗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重要著作。它第一次以严密系统的专著的形式,从美学的层面深入探讨了诗的本质及其创作欣赏的规律,并且在中西诗学比较的前提下,系统阐释了中国诗歌形式的基本特征,力图为新诗的发展提供切实有用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形式之语言底蕴申小龙中国诗歌在历史上有过多次体制上的更迭,这种更迭的原因无不在于实际语言的发展。因为一种诗歌体制总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体制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固定的规范,无法自由改变,语言与社会生活却在发展。诗人要表...  相似文献   

12.
(一) “五四”运动,既是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又是伟大的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项主要内容。新体诗歌就是在这一运动中诞生的。新体诗歌不象古典诗歌中近体诗那样讲求精严的格律,它用口语写作,形式自由,是我国近百年来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五四”时期一些有影响的诗篇,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发挥了进军号角的作用,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五四”以后的新体诗歌,在形式上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十分明显,它们虽然摆脱了旧体诗歌格律的束缚,但对批判、继承传统有所忽视,未能不断探索、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3.
张洪波 《社科纵横》2008,23(10):85-86
中国现代新诗发展过程中,"自由"与"格律"的论争贯穿始终,它表现了现代作家对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与研究,体现了在新诗创立与发展的阶段,诗人们对于新诗美学意境的综合探求.对于它们的解读,是了解现代新诗发展历程、探求新诗发展规律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曹卫兵 《唐都学刊》2000,16(2):98-101
文章认为九叶诗派在诗歌观念、诗歌的主题意识和审美趋向上继承了新诗的现代主义传统 ,并渗入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5.
高翔 《求是学刊》2013,40(5):116-122
基于东北沦陷前期诗歌生产的颓势,《新青年》诗歌编辑于1938年刊出"新诗特辑",初显了其为振兴东北诗坛做出的努力,可称为"新诗歌"专辑的前征象。《新青年》附刊"新诗歌"专辑的出版,是东北沦陷区期刊诗歌编辑挽救新诗的一次重要行动,也是东北现代诗歌历史的一个独特现象,具有重要的文献意义和研究价值。"新诗歌"专辑显示了以知名诗人金音领衔的阵容可观的诗人群体,诗作呈现出以个体生命的体验表达对社会、人生、理想的认知和贴近现实的书写与抒情等特征,显示出中国古代诗歌与西方现代诗歌的双重影响,诗人对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创作格调的双重选择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诗节奏理论发展概述○冯欣中国新诗的初期创作以彻底摆脱旧体诗歌的诗体形式为己任,要求用现代白话语言作不拘泥于五、七言绝句、律诗之类旧体制的诗。由于打破了传统诗固定的“平仄”、齐句模式,如何把握新诗的节奏韵律便成了新诗理论建设者们必须予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如何结合?改革的十年来,我国作了不断的探究。对计划和市场的结合形式,提出了不同理论观点,设计了种种目标模式。有的主张把国民经济划分为几块,分别由计划和市场来调节。这就是所谓“板块结合法”。有的提出“渗透结合法”,认为“社会主义的计划性和市场性是互相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①何建章等同志也认为:“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按比例发展的两种形式,它们之间本来是紧密结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  相似文献   

18.
邓艮 《浙江学刊》2006,14(1):103-110
由于俞平伯在红学及古典诗词研究方面的耀眼成就,加之其散文创作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影响,作为新诗诗人与诗论家的俞平伯往往被遮掩了。古典的余响、在路上的“灰色马”、梦与忆、古典意味与现代面庞的裂缝正是对其诗歌再解读的旁逸斜出的文学感受。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诗运动是千年诗国的一次伟大变革,是“一种开风气的尝试”。它的意义还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诗的观念,“表示了一个新的诗的观念”,“提示出一个新的作诗的方向”。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初期白话诗,会觉得它粗浅而稚嫩,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给予我们今天的新诗,在观念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切现代意义上的新诗,无不都是在它所开拓的方向上的延伸、拓展与深化。新诗运动酝酿发生的过程,也是诗的观念变革的过程。诗的观念的变革,受到多种因素的刺激。五四新诗运动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的。饶有兴趣的是,它却得到过传统文学的滋养与启迪,这一点却常常被忽略。胡适还在美国留学期间,在与同学讨论诗歌改革的问题时,曾写下一首诗: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学运动,接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之一,即结束了印象或感悟式的批评方法,而以西方关于思潮和流派的眼光,观察与透视古典与现代诗歌发展现象.思潮流派的分析性思维,进入诗歌和整个文学研究界域,结果是:新诗纷繁复杂的现象,得以梳理廓清.人们的接受视野,开辟出新的天地.作为对象的诗人群体和脉系里,一些艺术因素被突现的同时,另外一些艺术因素被淡漠或隐蔽了.不同民族差异很大的诗歌现象,在相似与对应的呼唤中,传达方法与思维运行的深层联系的寻找,使得这种理论借鉴和"移植",显示出现代性的品格与新鲜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