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通过分析"所"字词组的结构类型,总结得出"所"字词组应包括"所+动"、"主(之)+所+谓(动)"、"宾(之)+所+动"、"状(之)+所+动"四种结构样式。四种结构中,"所"字皆用于动词或动词词组前;皆具有将与之结合的词或词组变成自己逻辑定语的功能,或具有将后面的名词或代词变成自己结构定语的作用;由此形成的结构皆相当于一个名词使用。  相似文献   

2.
以语义临摹性之“距离原则”为理论指导,主要尝试探讨《清平山堂话本》中“动+了+【宾】+补”和“动+补+了+【宾】”.两种句法格式在语序形成中的语义认知因素。  相似文献   

3.
试论古代汉语之“所”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讨论“所”字的作用,即指示动宾结构为定中结构,或指示其后续动词性结构为定语,并论及“所”字代替功能的隐现,提出了不同“所”字结构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现代汉语“动+出+宾+来”中的动词的特点存在着一些使人误解、笼统的说法。我们考察后发现:一方面,此格式中动词音节的多少对动词的选择有很强的制约性,另一方面,此格式中动词的语义特点也对动词的选择有很强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5.
先秦否定句中“否+代宾+动”结构的语法特点韩学重先秦汉语否定句中,当动词宾语为代词时,就产生了特殊的语法现象,即“否+动+代宾”结构与“否+代宾+动”结构两种不同的语序同时并存。关于这些问题,以前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两种语序的差别性及其语法特点。这两...  相似文献   

6.
《左传》中的“所”字,除48个非“所”字结构名词用例外,其它419个都分布于“所”字结构。这些“所”字的句法功能,与句子所省名词相当,也能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句子成分;从语篇结构上讲,能够起语义照应、提起话题、音律和谐的作用,还能使整体结构的语义指向与语篇表达的核心意义保持一致,并能使许多非自足句走向自足,使隐晦的结构和成分走向显性。这些特点充分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是具有指代作用和自足功能的显性助词,有使篇章意义连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宾”结构的发展演变是汉语语法史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三国志》“以·宾”结构的考察表明:“以”在宾前这一结构到《三国志》时已趋于稳定成型,到《搜神记》时则已经确立;《三国志》中“以·宾”结构的句法功能已趋于只作状语和补语,《搜神记》中则固定于作状语和补语;“以宾+动”中的谓语结构比“动+以宾”中的谓语结构复杂,且有继续发展的趋向;从上古到中古,“以”表“工具”有逐渐萎缩的趋势;中古时“以”引介“涉及对象”的用法被其他介词取代;“以”的固定用法体现出介词“以”进一步虚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表“给予”义的相关旬式是汉语研究的热点问题。贝罗贝(1986)认为S1:“动1+动2+间十直”的产生早于S2:“动1+直+动2+间”,本文通过对《史记》中“遗”、“与”和“予”的考察证明S2式早于S1式产生,贝罗贝先生对S1、S2式产生动因的阐释也有待商榷。我们认为:虽同为S1式,“动1+遗+间+直”的产生更多体现出类推的作用,而“动1+与/予+间+直”的产生则是省略和类推共同作用的结果;出现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遗”所表达的“给予”义不如“与”和“予”纯粹,这也是S1、S2式的动2最终统一为“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S·(之)·VP者”结构当为中定结构。首先从语义角度和范围定语的构件成分角度来分析了“S·(之)·VP者”不为定中结构,然后探讨了这种中定结构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助词“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定语+之+中心语”偏正词组。吕叔湘等学者都认为“之”加单音节方位词能构成11个或12个“之×”双音节方位词,其实,在这12个“之×”中,有10个是定语标记“之”加“中心语”(单音节方位词),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只有“之后、之前”有时能够独立成词,但独立成词的“之后、之前”是时间词,而不是方位词。作为定语标记的“之”有时可以省略,时间词“之后、之前”中的“之”不可以省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较翔实的语言材料说明:"何役之不会"的"何"是疑问代词,作定语,修饰"役";"辱、羞、耻"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用法没有什么差别;"尔欲吴王我乎"这类句子处理为使动用法更合适.  相似文献   

12.
关于"所"字的词性,历来学者认识不一,文章综合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周法高先生所提倡的"代词性助词"较为合理。通过对《说苑》中的"所"进行穷尽式的量化研究,认为其中"所"作为代词性助词使用频率最高,占97%,名词"所"使用频率相对较低,而假设连词"所"基本消失,其中有3例可认为是假设连词,也可认为是代词性助词。根据这一标准,"所"字为代词性助词。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的定中型偏正结构,其公认的语序为"定语 中心语".事实上,汉语中一直存有"中心语 定语"结构形式,它由盛而衰,并在现代汉语中得以发展,衍生出新的表达功用.  相似文献   

14.
“上+N/NP”是动词性结构,其句法功能主要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但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动词“上”的语义源于其方位词语义“从低处到高处”,并且通过认知隐喻方式泛化引申,使“N/NP”语义类型多样化;“上+N/NP”结构既符合语用的经济性原则,又适应人们的认知需求。  相似文献   

15.
《经传释词》把“所”解释为“若”、为“可” ,如果仅从句法功能角度考察 ,结论自然正确 ,如果从篇章功能角度考虑 ,则还有很多不妥之处。并且认为 ,《经传释词》解释为“若”、“可”的“所” ,都可以用泛指指示代词来解释 ,它不仅具有句法上的功能 ,更具有篇章上的语义照应功能与标示主述位结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浅析英语状语性定语从句的语义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中的定语从句是一种修饰性的从句 ,其主要功能是作名词 (词组 )的后置定语 ,修饰其先行词。然而 ,英语中有些定语从句兼有状语从句的职能 ,在语义上与主句有状语修饰关系 ,说明时间、原因、结果、条件 (假设 )、目的、让步等关系。理解与翻译这类从句时 ,应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发现其逻辑关系 ,然后译成各种相应的复合句  相似文献   

17.
张承志和史铁生的散文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张承志坚守理想,愤世嫉俗,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而史铁生则宽容地对待世俗社会,把理想寄寓于世俗社会之中;张承志在哲合忍耶这种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而史铁生则皈依宗教精神而非宗教;张承志表达思想感情是“外放”的,激情喷发,其境界为“有我之境”,其风格近“豪”,而史铁生则是“内敛”的,冷静理智,其境界为“无我之境”,其风格近“旷”  相似文献   

18.
刁晏斌对“定语+人称代词”的看法有一个深化过程,他后来支持汉语固有说,而魏志成是持“日化”说,汪化云、张凤琴、冯鸣持“综合说”.有些“定语+人称代词”的“定语”非单一的“体词性”或“谓词性”,而是综合性的.持“综合说”的学者有一共同处,即承认汉语有“定语+人称代词”现象,但数量很少,这不符合汉语事实,“五四”前的汉语中有大量的“定语+人称代词”现象,因此,“定语+人称代词”是汉语固有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19.
论话题和主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表达同时包含关于外界事物和关于受话的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语言中的事件结构,后者表现为语言中的对话结构。句子是言语表达的基本单位,在它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个原理。话题/主语是作为对话题目的所言对象。一般是从对话结构(或语用)方面讨论话题,从事件结构(或语义)方面讨论主语,但对二者的性质及其关系尚缺乏明确认识,这是导致认为主语和话题是两个句法实体并讨论其同异的根本原因。但话题/主语的讨论仍然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使语言学朴素地面对现实言语表达的本来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