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读书四得     
易呈学 《老友》2013,(12):21-21
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我与村上的几位童年牧友骑在牛背上去野外放牛。  相似文献   

2.
《金陵瞭望》2007,(4):33-33
我一生中这是第一次写忏悔书.的确是内心的忏悔.自己做了有愧于党、有愧于国家、有愧于人民的事。悔之晚矣!到了这里。才感觉到自由多好、蓝天多好、平平淡淡多好:到了这里,才感觉到亲情多么的珍贵、友情多么的可贵、爱情多么的幸福:到了这里.才感到孝敬老人是一种愉悦.帮助他人是一种惬意。做点好事是一种满足。我盼望有一天重新获得自由,重新见到蓝天,去过平平淡淡的生活:我盼有一天重新去拥抱亲情.重新去呵护友情:我盼有一天重新去孝敬老人,重新去帮助他人.盼望自己早日成为一个新人,一个好人.一个只做好事的人。我的行为将自己送进铁窗之中.我自己给自己送了一条不归路。怨不得别人,怨不得社会,更怨不得组织。我贪婪、我蒙羞,我将为之付出沉重而又沉重的代价。我将带着罪在高墙内忏悔.在铁窗下换骨。  相似文献   

3.
韩旭 《北京纪事》2013,(8):11-12
网友四骐通过移动客户端发布:1.有一次我在儿童医院,我家小孩发高烧,看完病想打车回家,好长时间也拦不下车来,当时的心情都没法形容。2.还有一次在家楼下打车去现代城,拦下车已经坐进副驾位置,嫌目的地太近不去,非让我下车。我说你这不是拒载么,他竟然说我就拒载了你能怎么着?  相似文献   

4.
七七 《金陵瞭望》2010,(1):60-63
其实在去到恩和之前.我根本没听过说这个地方.扒拉着地图才看出恩和只是我们沿着边境线一路向北止漠河的中间一站。在满洲里与小略会合后.才被她几次提起过那个地方。说那里住着有纯正俄罗斯血统的后裔,一张嘴却说的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话。于是我的好奇心一下来了,这么有意思的地方一定要去看看.还要多待几天。  相似文献   

5.
罗新祥 《老友》2014,(1):55-55
我儿子在3年前离婚。根据离婚协议.5岁的孙子由其母亲抚养.我儿子每月支付抚养费600元.并且每个月可以去探望2次。儿子离婚后,因为工作忙。探望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纸空文。我和孩子的奶奶非常想念孙子.隔三岔五就会去看下孙子,  相似文献   

6.
精致生活     
黄晔 《社区》2010,(26):29-29
家附近的菜市场有一位中年女人.专卖蒸菜。一个蜂窝煤炉子,一个大蒸锅.一张小木茶几,一摞瓷碗、方便碗.这就是她全部的家当。她只做蒸肉、蒸排骨和梅菜扣肉,每天数量不多。味道很不错,尤其是蒸排骨,去晚了就买不到。因为儿子喜欢.看她人是干干净净,菜也干净,所以常去她那儿买。熟了之后免不了会多说几句,知道她下岗之后凭自己的手艺挣钱。她说,我从来不买次肉,我的东西,让你们吃了放心才行。  相似文献   

7.
吵架的功效     
高冬梅 《社区》2009,(14):56-56
丁一是老公的表弟,高瘦的身材,人长得很帅气,就是说话有点大舌头,一次去丁一家串门.丁一对幺妹喊:快去拿泥。我诧异,拿泥干吗呢?幺妹拿来一看.才知道是梨,不是泥。  相似文献   

8.
《金陵瞭望》2009,(11):15-16
渡江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次规模宏伟、功绩辉煌具有特殊意义的伟大壮举。渡江战役的胜利,充分展示了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巨大力量。在准备渡江阶段,部队的士气非常高涨.到处都是磨刀擦枪、整舟待发的场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激荡人心。期间,英舰曾两次驶入我渡江地段,实行干扰和威胁.我军严正予以回击,并将其“紫石英号”击伤。捍卫国家主权的庄严立场.迫使敌视、轻视我军的外国势力不敢再轻举妄动。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作为两会人大代表的影视明星濮存昕。每天骑着脚踏车去开会.是记者们捕捉的一道风景。而濮存昕出行时喜欢骑脚踏车其实已经不是新闻,平常朋友聚餐、参加影视活动、开会等,他一般都是自己骑车,曾经有一次,骑脚踏车带宋丹丹去赴宴,作为独特的风詈在大街上被群众围观和追逐……  相似文献   

10.
抄袭     
唐代中书省有个叫阳滔的官员.起草朝廷文书全靠抄袭先人之作。一次.皇帝令他急速起草诏命文告。文件库的钥匙,被中书省小吏带着外出了.没法去翻阅抄袭旧文本。于是他破窗而入.终于检出了范本。时人送他一个绰号:“破窗舍人”。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孩子就是一本书.我要用心去读懂他们,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教每一个学生.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愉快地成长.履行着“用心去爱,用爱去教”的誓言。可是.俗话说得好:醉后方知酒昧浓,为师方知为师难。用爱去教.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12.
1.一次在清华食堂吃饭,对面坐了两个女生,听到一位对另一位说:“我还没吃饱,想再吃一点儿。”另一位说:“你要什么?我去买。”前一女生说:“就是那种扇形锐角饼,你帮再我买两块儿。”我暗想:清华女生确实不一样,我们平时只是称那种饼为三角饼。2.俺一次在排队买西瓜,听到大师傅对偶前面的、面带运算符表  相似文献   

13.
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经过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由于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汕头大学的老师知道后感动地说:“这件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诚心。他能如此重视教育,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  相似文献   

14.
文本中形象迥异的姜尚公老爷与白嘉轩,如果两者被还原到生活的原生态中去,其实同为代表儒文化典型人格的乡村地主,这两个人物的平行与影响比照生动地影射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重要转型——一次是从文化反思的“文学革命”转向阶级化的“革命文学”;另一次是从无产阶级狂飙文学重新转向对汉文化的倡扬与重构.巴人这部烙有鲜明时代痕迹的作品,折射着文学史的两面:不忘反思儒文化人格与心理,同时阶级分析的意识形态理念开始渗入并强化.文本与人物因为这两重意义而获得历史性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5.
钱国宏 《社区》2010,(32):33-33
虽然只去过罗马两次.但是罗马人崇尚天然的生活理念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6.
客方言声调的性质:1.客语中浊上、浊去合流是承唐宋方言体系的,各地原有的差异和随后演变的不同,使客方言形成今天不同的类型。2.次浊上声与全法上声读胡平的是语言演变中的剩余形式。3.客语次浊入声的分派可证明唐代客先民居地次浊入声读音部分同法音,部分同清音,界限较一致。  相似文献   

17.
郭韶明 《社区》2011,(20):14-15
老公.的一个朋友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次去他家,我就被书柜吸引了。  相似文献   

18.
钱国宏 《社区》2011,(2):35-35
虽然只去过罗马两次,但是罗马人崇尚天然的生活理念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罗马人穿着自然,交往随意。我们的翻译科尔涅利,在陪我们考察的一周内,居然穿着同一件灰色西服.里面的衬衣连领子都卷了边.他仍然不管不问。  相似文献   

19.
贵州大娄山深处的江冬梅16岁零3个月第一次出门远行了.去的地方是湖南沅陵。上车下车,下车上车,辗转奔波,一天两夜,江冬梅随着两个男人坐着汽车到达了目的地。  相似文献   

20.
日常的台湾     
陈丹青 《社区》2009,(20):38-38
从纸媒与电视远看海峡对岸.一片混乱,闹翻天。我曾三次造访宝岛。只是末一回去台北.距今也有12个年头了。上周.因台湾文学期刊《印刻》举办的年度“文学营”课席,去了几天,看望台北的老朋友,兼带访故宫,逛诚品书店——没有阿扁与马哥,也没有蓝绿阵营和贪污案,我看见的只是台湾的日常,日常的台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