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处可以感受到形象的魅力:“形象”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在各类媒体上,也都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这表明,形象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但人们并不是以同一尺度来使用这个概念的:有人把它看作物体在意识中的呈现;有人把它看作人与物的外貌;有人把它看作精神的显现;有人把它看作主、客观的统一总之,各取其需,说也无妨,听也无妨。  相似文献   

2.
中篇小说《鼻涕阿二》由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初版,书前有前记。作者许钦文(1897-1984),小说家,原名许绳尧,笔名钦文、蜀宾、田耳、湖山客,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关系非常密切,许钦文称自己是鲁迅的“私淑弟子”,鲁迅把他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而加以赞扬,曾经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常以为在描写乡村生活上,作者不及我,在青年心理上,我写不过作者,但我又常常怀疑是感情作用……”。20年代初许钦文开始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辑成短篇集《故乡》;后又有《鼻涕阿二》等四个作品集问世。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特别重视读者,她不仅不断以自己预期的读者接受来调整作品,而且还建立了一整套构建作者与读者的良好关系的理论.读者的阅读期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张爱玲的艺术创作取向,她的写作模式主要有:“传统+现代”、“东方+西方”、“边缘+猎奇”、“人性+兽性”四种,目的是为了适应更多的读者,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  相似文献   

4.
施有政 《金陵瞭望》2005,(10):18-18
温家宝总理对吃饭有个人严格恪守的“三条标准”:一、不让任何人陪吃;二、饭菜够吃即可,不得剩下;三、饭菜清清淡淡。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吾生有涯,除非流传30年以上的书不读,以免浪掷青春;有人说,中国人永远追赶新书是一种病.绝大多数畅销书的价值类似好男超女.只是过眼烟云;更有人说,在这个“烂书大行其道”的时代.对畅销书排行榜要“逆读”。  相似文献   

6.
相关链接:梁晓声,著名作家。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粱晓声的名字被收入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其作品被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相似文献   

7.
钱锺书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色:内容特别稠密。也就是说,在特定的篇幅内,作者所提供的资料、传递的知识、表达的经验,以至创造的种种效果,都比一般作品多。这种特色,见诸作者的评论和散文,也见诸他的小说(尤其是《围城》)。在《围城》里,作者无论是比喻还是讽刺,都挟天风海雨之势出击;在极短的篇幅内,就可以叫读者目不暇接。本文旨在讨论《围城》的讽刺手法,说明钱锺书的讽刺如何全面,手法如何多变,其冷嘲冷讽和其他小说家的笔触又有什么不同;并且设法探讨,作者止于“几乎笑尽天下”,而不“笑尽天下”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东坡诗歌美学探幽(下)王文龙“天工与清新”:把握风格美的重要尺度鉴赏诗歌作品,东坡手中有自己的尺子。这尺子不是单一的,而在衡量作品的风格美方面最重要的只有两把:一是“天工”,一是“清新”。这样的审美标准的提出,最初见于《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相似文献   

9.
论私人藏书     
古往今来,各朝各代、各个地区都有不少人特别喜爱藏书,有些人把藏书看得比收藏金银、珠宝还重要,为了藏书挥金如土,导致家境贫寒、衣食不足;还有些人爱书胜过生命,甘愿冒生命危险藏书.认真分析、研究这些现象,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私入资书的原因人们积极地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地藏书,原因是什么?有人说书是知识的载体,有人说书是知识的源泉,有人说书是知识的结晶,有人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有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少的人则有更加形象具体的说法:有人说书是文明的象征、护身的…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正确把握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审美原理。长期来,学界对该说的解释或“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或“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皆失之于片面。本文试以西方读者学之基本观点,作一新的解释,把读者之意和作者之意统一起来,强调了在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主体与作品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读陆文夫的近作,使人发现作者由过去的“微笑看生活”已被现在的“对生活的沉思”所代替,作品也一改过去的单一浅露而变得复杂深沉了。作品的思想容量加大了,几乎囊括了现实社会的所有问题,人物形象更富于立体感了,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去加以欣赏;作品的“味道”更足了,可谓酸、甜、苦、辣、咸,一应俱全,逼得你去反复咀嚼和品味;反映社会生活的色彩更加缤纷斑斓,赤、橙、黄、绿、青、蓝、紫、异彩纷呈。难怪人们评论说,陆丈夫的作品“摸摸有厚度,掂掂有份量,嚼嚼有回味”。的确,陆文夫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就象闪闪发光的晶体,能使读者获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美效果,作品的内涵也更为丰厚和深广,使读者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思想教育和启迪。故有人就把这种现象叫做“多主题的统一”或“主题的多义性”,这已成为陆文夫新时期小说的鲜明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以文学活动中的某一要素来概括文学本质的反映论、作者中心论以及作品中心论等各有自己的理论缺憾,它们都把文学作为静止的、物态化的事物来看待。但文学的本质是一种活动,文学意义也是在文本与文本、作者与读者、文本与读者、文本与其生存其间的文化语境以及文本的上下文之间的不断对话中生成的。离开“活动”这一基本界定,文学的意义将无从产生。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方法论,发现了读者的重要性,恢复了文学从。“作者——作品——读者”的完整过程·接受美学者认为:首先,文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作者——作品、作品——读者两个环节,即创作与接受两个阶段。其次,接受过程不是被动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动的推动文学创作的过程,读者也是创作主体。再次,文学接受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社会接受是个人接受的前提和基础。最后,文学的接受既受作品的制约,又受读者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在以往的文学风格概念的诠释中,有几对矛盾至今仍未解决好。那就是从作者角度解释风格与从读者角度解释风格的矛盾、单篇作品风格与多篇作品风格的矛盾以及风格的审美性与非审美性的矛盾等等。在风格概念的解释过程中,这些矛盾经常混淆。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读者的角度以单篇作品为基点,对文学风格的概念作进一步的阐释。我国现今不少教科书在给文学风格下定义时,都是从作者角度、创作角度或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界定,诸如“文如其人”、“风格即人”等。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模式:这一模式有几个明显的缺限。首先,对于读者完全忽…  相似文献   

15.
关于隐含读者,其提出者伊瑟尔认为:“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隐含读者就是“作者在作品的本文中所设计的读者的作用。”把文学视为主体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创作是作者和读者两种不同视界的交融,隐含读者其实就是包含在作品本体中的读者视界的人格化。隐含读者是从现实读者转化来的。但隐含读者又不同于现实读者。这不仅表现为隐含读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报社、杂志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学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这条规定从保护作者的创作权利出发,界定了报刊编者的活动范围,约束了编者的权利。对此,笔者提出一点质疑。一、文学作品中文字与内容具有不可分离性报纸、期刊是一种新闻和文化传播媒介,报刊中的作品是表达作者思想的,它是通过某种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易于激发读者思维的形式和逻辑结构,以文字为基本组成单元构成的。文章特定的文字组合表达着作品的特定内容,反映了作者对事物的一种特定的思想。把作品中的文字和内容作…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其核心理论是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前苏联学者梅拉赫称之为“动力过程”,并且认为,读者在“动力过程”中,不是被动的反应环节,而是主动的。作品在接受活动中为客体方面,读者为主体方面,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一切为读者”是高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精神实质体现为:书是为了用的,每位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约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为全面落实“一切为读者”的管理,高校图书馆应该了解读者需求,合理确定各类图书资料的购买量,做好图书“促销”工作,健全书架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作者的死亡”、“批评家的诞生”是21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的重大事件。20世纪的西方批评家们通过证明作者不再是作品意义的唯一源泉,摧毁了作者对作品意义的垄断地位;又通过论证读者、批评家是文学作品及其意义的建构者,为批评家争取到了独立的地位,结果出现了一大批不再依附于作家的大批评家。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以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审美趣味和文艺评论尺度,对长篇历史小说《天子娇客》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评述。其中所论及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如何与当代读者沟通;如何看待历史小说的所谓“影射现实”等理论问题,在当下文艺评论界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