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与伴侣》2009,(12):27-27
“铅笔裤”,对一些赶时髦爱漂亮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与一般紧身牛仔裤相比,这种特殊弹性布料的牛仔裤可以对臀部和腿部塑形,让腿线显得分外纤长笔直,如两根铅笔一般。在欧美国家,无论男女老少,几乎人手一条“铅笔裤”,国内许多爱美人士也趋之若鹜。然而,这个带来美丽的“天使”却恰恰是损害健康的“魔鬼”。  相似文献   

2.
认识对象从具体到抽象,人们对于对象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遵循这个规律。广义唯物论把客观世界的一般共同性“存在”作为研究对象,并把认识论的唯物论主义原则应用于对这个对象的研究中,使对于“存在”的认识走向了具体。  相似文献   

3.
公关发展到今天,很难再继续遵循“一切都是为了销售”的金科玉律.我们其实总是会问“销售之后呢?”说白了,“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世界更加美好”.从利己到利人,公关其实是一个让品牌走向高尚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件黑白相间的夹克衫,配上牛仔裤和一双时尚运动鞋,说起话来总是露出爽朗的笑声,如此休闲的打扮和表情很难将他和一个办起事来游刃有余、成熟干练的老板联系起来。他,就是潘祥生,一颗“80后”创业大军中的希望之星。这个来自丽水、清瘦帅气的小伙子,成功地实现从一个大学生到温州老板的角色转变。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创业新贵,来探寻他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5.
物质世界为什么运动?哲学教科书在阐释这个问题时颇多抵牾之处。本文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世界动力系统有四个层次,即“存在方式”说,“联系动力”说,“矛盾动力”说,“否定动力”说。它们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意义上解释了“物质世界何以运动”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路上     
姚秦川 《百姓生活》2013,(10):17-17
“三岁之翁,百岁之童。”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虽然说得夸张,可对于我们的人生旅途,却是一个深刻、智慧、意味深长的告诫。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上路的时候,到我们结束旅程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老也好,少也罢,毫无例外,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路上。  相似文献   

7.
略论农业与英国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是世界上最先进行工业革命,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大体上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起,到这个世纪的七十——八十年代止,它处于“世界工厂”地位。但是,英国又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经济较早开始衰落的国家。大约在十九世纪最后二十年,它就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十年,则进入“英国病”的初期,经济长期停滞。致使英国经济兴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仅就与农业的关系提出愚见。  相似文献   

8.
当代伊斯兰复兴思潮的发展轨迹与中国俞正梁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雷蒙·阿隆在60年代断言,“人类宗教历史之初是一个布满圣物的世界。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它就到了终点,就是到了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醒悟阶段。”“宗教在这个物质的、已经醒悟的世界上只能退居...  相似文献   

9.
有道是女人天生是为爱情而生的,“不谈爱情”的池莉其实从其创作伊始就对婚恋问题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从最初引起文坛注意的短篇《月儿好》到稍后的《少妇的沙滩》、《长夜》,再到创作成熟期以描写当代都市烦恼人景观而轰动文坛的“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及《金手》、《一去永不回》、《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直至到近期作者将笔触伸向历史题材领域(所谓的“新历史小说”)的几部中篇:《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疑眸》等等,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由一个或几个“爱情故事”所构筑的婚恋世界。作家以女性的细腻情感与笔触.从生活的底层潜人这个世界,将这个世界中那些处于情爱  相似文献   

10.
人从哪里来?对于这个饶有兴味的神秘问题,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许多自己的看法。我们不用罗列那些一开头就从开天辟地讲起的创生神话。赤条条闯到人世的婴儿,他们光溜溜的身子,便是几万年“野毛”脱落、衣被“文化”的见证。 在许多民族的心目中,胎儿的孕育或生育一直是个谜。数不清的祈育仪式或生殖崇拜表明,人们往往把孩子的诞生,看作人从另一世界向这个世界的“转世”或“托生”。母腹只是一个驿站,一个从彼世向  相似文献   

11.
宦洪云 《金陵瞭望》2005,(23):56-56
“福娃”降生.神州欢腾。5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来自祖国辽阔的版图、来自华夏悠久的文明,从2008北京奥运倒计时的“第一千零一夜”启程。走进奥运吉祥物的大家庭,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热点。不仅孩子们喜欢.就连我这个白头翁也盯着荧屏爱不释“眼”..回想“福娃”从竞选、竞争到脱颖而出,是很有意思的。中国地大、人多、差别各异.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民主协商”这个大背景。好在奥运吉祥物的选择,集中表现的是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彰显以及同世界各民族的和谐交融。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的本体思想从自然哲学当中脱离出来,不仅在于他发现了人类无法通过求助于外而真正认识世界的本体,同时还由于在他看来,“心灵”作为世界的本体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外在事物,而是人们的精神,并且这精神具有规整万物的作用。苏格拉底本体思想的变革,最重要的在于他提出了“善”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苏格拉底在“善”的概念中引入了“自我”的概念,如果说“善”的概念并没有将苏格拉底的本体思想同自然哲学家的本体思想区别开来,那么“自我”的概念则佐证了“善”的本性是“心灵”中的绝对理性,是存在于人类精神之中的世界的本体。苏格拉底不仅仅将伦理学引入了本体论,同时也将认识论与其紧密结合。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苏格拉底的思想实现了古希腊哲学的本体思想从求诸于“外在世界”到求诸于“人的心灵”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世界”在建国后长期被主流话语忽略和批判,后来随着“沈从文热”在海内外升温,“湘西世界”逐渐成为瞩目和神往的对象。这个世界是否“桃源”的争论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桃源”情结是沈从文和读者共有的,是人类对理想家园的追寻和期待。审美经验沟通了作者和读者,“湘西世界”成了沈从文和读者自我救赎和抵抗异化的虚拟天地。  相似文献   

14.
世界范围的信息化热潮的序幕刚刚拉开,就已经引起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教育等社会领域的极大关注,形成了整个信息化热潮。引起这个热潮到来的,就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所引起的不仅仅是信息化热潮,它的巨大的辐射力和渗透力,必将对社会的经济、产业结构、工作方式乃至人类本身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必然对未来  相似文献   

15.
波爱修的"存在"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爱修的“存在”(Esse)概念,既是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融会,更是对《出埃及记》中上帝之言的倾听。对于波爱修,哲学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他的道路,是通向上帝的道路。存在(Esse)的真正含义,乃是使万物从“无”到“有”。“存在”是世界的第一规定性,也是最高规定性。存在是超验的,但这种超验不是外在的,不是与世界分离的,而是世界本身的存在,是世界的生命本身,存在即生命,这层含义充分体现在id quod est这个概念中,我们不应该把它一般地理解为“存在者”,而是应该理解为“这一个存在”,就像海德格尔的“此在”所指示的那样。  相似文献   

16.
在话题作文中,考生要按试题指定的话题作文,并要做到以一贯之。如果在议论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将笔墨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上去,就会导致作文严重失分,因此考生不可不十分注意这一点。文题示例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墙。”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有无数的门。”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的门组成的。”你怎样理解这三种看法?请从以上看法中选择一种或几种,以“门与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发表议论,可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编写故事。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下面是一…  相似文献   

17.
世界近代史开端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近代史应以何时为开端?中外史学界看法不一。关于这个问题,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在欧美出版的世界近代史著作中,有的以文艺复兴为近代史的开端,认为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转折点;有的认为1450年的“商业革命”引起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兴起,所以主张以“商业革命”作为近代史的开端;有的还主张以“地理大发现”为近代史的开端,等等。  相似文献   

18.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的问题关系到马克思学说的基本意义。马克思学说的最高成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开启当代哲学问题的基本视域。在这个视域中,人们必须真正进入对知识的存在论性质的思考。惟有通过这样的思考,一个向来被“对象世界”所遮蔽的“生活世界”才可能呈现出来。由于这个世界的呈现,历史唯物主义以之为前提的哲学革命才能被认识清楚,并进而能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导向一种新类型的知识,而这种“真正的知识”应当通过建立“生活世界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去获得。  相似文献   

19.
作为思辨哲学大师的黑格尔,构筑了一个哲学的世界历史体系,可称为“精神”的世界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类自由意识由隐到显,最后完全实现“绝对精神”所要求的自在自为主线,完成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在布克哈特生活的19世纪,用商业和技术之类“促进物质发展的因素”来衡量文明进步,已经成为相当普遍的启蒙史学原则。作为启蒙史学大师,布克哈特提出一种反启蒙的启蒙史学观。他不相信世界历史是一个从原始开端到走向文明理想的过程,也不相信有一种决定性力量在推动这个历史过程。启蒙史学基于“自然状态”与公民社会状态或文明状态的二元区分,从文明进步论出发去“重写”世界文明史,而布克哈特的启蒙史学却力图揭示:体现人类“自由精神”的“文化”完全有可能在商业技术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趋于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