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一直被奉为译界经典之作,本文从翻译美学角度入手,对林译《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信息进行扫描,讨论了译者在翻译中应如何实现音韵美、情感美、意象美及意蕴美的审美再现,并就此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及对译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读罢清人沈复写的《浮生六记》,遐思不已。这部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它既有传记文的精美,又有小说的风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浮生六记》写的是沈复与妻子芸娘的生活经历,系自传性质。面对这样的题材,大都采取叙写生活的某个角落或某一侧面,而《浮生六记》截取的却是生活的整体,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情爱、雅趣、游历、家变、交往,均在其列。作者采取全方位扫描,同时时间跨度也很大。沈复从他“吃粥被嘲”写起,直至妻子芸娘四十二岁去世后五、六年,前前后后三十多年的时光,是沈复个人大半辈子。如此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入手,探讨意识形态如何影响译者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5,(8)
民初"礼拜六派"阵营的期刊发表刊载了许多"忆语体"作品,它们皆是《影梅庵忆语》与《浮生六记》等一类文本的仿作,且以小说为主。而实际上,此类仿作自清末南社对《影梅庵忆语》的重印和模仿开始,又因《浮生六记》的发现和宣传讨论而波及一时的文学潮流和文学创作。盖自清末对文学地位、文本情感功能的重视,"言情"作品便成为一种趋势,"礼拜六派"通俗文学的流行实是清末民初推重真"情"的发展结果,而"忆语体"作品也经历了一个由南社的"笔记体"仿作到"礼拜六派"的小说体仿作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时间跨度近两百年,大部分契约和客家人有关,俗语词颇多,尚未受到重视.本文考证了《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中出现的俗语词五则,以冀对《成都龙泉驿百年契约文书》的解读与研究以及《辞源(第三版)》《近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大型字典辞书的编撰和修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文化史的过程中,自传体的回忆录作品,有如恒河沙数!然而,思想文化价值高,艺术成就大的,要数法国卢梭的《忏悔录》和中国沈复的《浮生六记》.卢梭生于公元1712年,卒于1778年;沈复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1年),卒年不详,《浮生六记》中最后两记失传,第四记写成于嘉庆十三年,即公元1808年.他们两人活动的年代相差五十来年.欧洲封建专制的法国与亚洲封建专制的中国相比,差异点大大超过了共同点;然而,两个国度的社会存在着的某些共同特点,对于这两部影响深远的自传体回忆录的产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西  相似文献   

7.
为庆贺“人民作家”巴金先生百年华诞 ,不少巴金研究专家献出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李存光教授的《百年巴金———生平和文学活动事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0 0 3年 11月 )和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谭兴国研究员的《走进巴金的世界》 (四川文艺出版社 ,2 0 0 3年 10月 )二著最具学术创新价值。它们不仅以最全面、最完整、最细微、最深入因而也最准确地展示巴金百年的真实人生 ,成为 70余年来巴金研究中有最新突破的学术著作 ,而且也因此标志着巴金研究进入了更接近巴金真实的新阶段。李存光先生是巴金研究…  相似文献   

8.
翻译中如何在正确表达原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传达其弦外之音这是翻译的难题。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浮生六记》较好地做到了形似、意似、神似三者的统一 ,从词语的选择 ,情感的再现 ,意境的重铸等方面都神似于原文  相似文献   

9.
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和捍卫者 ,孟子以“永矢弗援”的批判精神与道德热忱而炳彪千秋。《孟子》一书立论更为详备 ,文字由简约而雄肆 ,文风亦由雍容和舒而为铺张扬厉 ,是极具感染力的文学散文。 2 0世纪的百年中 ,随着孟子思想研究的深入 ,《孟子》一书的文学价值和散文艺术成就为人所认识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纵观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有创获亦有偏蔽。回顾与总结百年《孟子》散文艺术研究 ,分析其得失 ,将会为进一步深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抗战文化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中国东南抗战文化史论》景秀明五十年前,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曾指出:中国“近百年的经济史,近百年的政治史,近百年的文化史,简直没有人认真动手去研究”。如今,这一状况有了很大改观,新的研究成果不时涌现。王嘉良教...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以下简称《百年文论史》的出版填补了我国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作整体研究的空白。第一,《百年文论史》体现了首创性与当代性。著者认为,近百年中国文论过程是一条前后相属、上下衔接、流变不息的长河。如果将渊源深远的古代文论看作其发生发展的前结构,黄曼君先生形象准确地称之为"预制",那么它依次经历了近代的艰难过渡、五四时期的蓬勃兴盛、30年代及以后长时间的定形改塑,在新时期迎来了多元繁荣。在文学史研究中,文论史向来少人问津,甚至可以说,在成绩巨大的新文学研究中,文论史尚未受到…  相似文献   

12.
杜亚鑫 《天府新论》2004,(Z2):257-258
翻译中如何在正确表达原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传达其弦外之音这是翻译的难题.林语堂先生的英译《浮生六记》较好地做到了形似、意似、神似三者的统一,从词语的选择,情感的再现,意境的重铸等方面都神似于原文.  相似文献   

13.
张文勇 《云梦学刊》2012,33(6):154-155
张鸿声是国内研究城市文学的著名学者。新近,他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著《文学中的上海想像》。这本书不仅是对百年来关于上海文学的整体研究。同时也试图改变城市文学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戚良德 《文史哲》2011,(5):88-94
20世纪的《文心雕龙》研究被称为"龙学",在近百年的"龙学"史上,牟世金先生以其十余种专著、六十余篇论文,对《文心雕龙》进行了全面精到的系统研究,从而成为"《文心雕龙》的功臣"。他不仅是刘勰生平研究的集大成者,也是《文心雕龙》现代注释和翻译的开拓者,更是《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研究第一人以及"龙学"史研究第一人,他还是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的创始人,"对我国‘龙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正因如此,可以说,牟世金先生是20世纪《文心雕龙》研究——"龙学"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由茅家琦、徐梁伯、马振犊、严安林等学者所著的《百年沧桑———中国国民党史》(上下册)(鹭江出版社2005年版,以下简称《百》书),用严肃的政党研究方法,不仅对中国国民党百年历史作了客观的描述与评价,更对其未来的发展寄予了希望,是目前为止研究中国国民党百年史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6.
谭桂林的《百年文学与宗教》是湖南教育出版社所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价值观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是继他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人与神的对话》、《宗教与女性》后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显示了他在自我学术道路上的又一次探索和超越,也应合了文学与宗教这一研究课题走向综合的学术趋势。面对中国百年文学与宗教之间丰富甚至有点芜杂的关系,谭桂林以从容不迫的心态,高屋建瓴的眼光,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以宗教价值观念为切入口来研究二者的关系。作者首先在“绪论”中就明确指出宗教价值理念在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建构中起到了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全面总结和反思百年《文心雕龙》研究的基础上,继承中国古代学术,尤其是清代朴学的研究思想,适度吸收、借鉴国外学术思想与方法,提出了“文学制度”的研究思路,阐述了作者对《文心雕龙》研究的一些新看法。  相似文献   

18.
话剧史研究仍须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说,百年话剧研究是和百年话剧的实践一起成长起来的。百年话剧积累了丰厚的经验教训,百年话剧研究也收获了相当可观的学术成果。集大成者当推陈白尘、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和葛一虹主编的《中国话剧通史》。前者以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为主线,遍览本世纪前半叶话剧文学萌发,生长、成熟、变异的过程,力图从精神审美的角度给中国话剧进行文化定位。后者则以戏剧运动的兴衰嬗替为中轴,重点展示“文革”以前60多年中国话剧艺术形态的两大要素,即演剧与创作之间的互动和制约关系。二者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时限…  相似文献   

19.
《四川社科界》2006,(5):40-41
《归纳逻辑百年历程》是四川省逻辑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教授邓生庆,四川省逻辑学会原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任晓明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这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百年归纳逻辑发展史的专著,也是国内外首部系统研究现代归纳逻辑产生、发展史的著作.是我省社科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代表国家社科研究的最高水平,列为《国家社科基金文库》公开出版发行。现将该成果的主要内容摘报于后,供读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民居研究活动回顾与展望我国民居研究工作比国外起步晚,德国百年前就调查民居,出版《德意志农家图集》巨册;日本也较早的重视民居研究。我国正式列为专题研究当自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中国营造社”的《山西民居》开始。解放后继而多次开展过古民居调查研究,遗憾的是当时没有把成果及时整理成书。改革开放后全国对民居研究工作全面铺开,并成立了各种研究组织,学术活动也较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