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运用基于熵权法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通过对2008-2012年5年横截面数据的分析,从省域和经济板块两个视角对山东省综合交通体系与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协调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从省域视角看,山东省综合交通体系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总体趋势是由低水平协调向高水平协调发展;从区域经济板块视角看,半岛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综合交通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较高,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协调度出现向中等水平协调度发展的趋势,西部经济隆起带处于低水平协调。研究对于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与综合交通体系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我国沿用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方法.2004年,我国根据区域发展水平的条件和差异的不同,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个经济区的新格局,这次区域的划分符合"十一五"规划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在新区域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及政策,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7,(6):74-85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采用2003-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以城镇公共投资存量为指标,运用泰尔指数、Kdernel密度估计以及Markov链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城镇公共投资的区域差异与时空格局演进过程,表明我国城镇公共投资水平具有较大程度的提升,区域差异程度在不断缩小,目前区域内部的省际差异是造成全国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但是城镇生产性公共投资水平差异的缩小趋势在"十二五"期间存在减缓的迹象;城镇社会性公共投资水平持续偏低,且存在较为突出的分布不均问题。建议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注重提高社会性公共投资的整体水平,在坚持实施区域协调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区域内部的差异化调控措施,以强化区域协调战略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4.
宋洋  李先军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3(11):120-129
本文基于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论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并对新发展格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新发展格局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在"内生动力"驱动"外在表现"的机制中不断演化推进的一个动态过程,而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决定着这一演进过程的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域进行测算评价,结果表明:(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处于引领和示范地位,中等水平地区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意义重大;(2)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对于改善生活质量、扩大内需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相结合,是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益问题是区域合作的核心问题,利益博弈贯穿区域合作的始终。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不均衡战略进入全面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但"中部战略"实施6年来,其"各自为政,分散发展"的格局仍在继续,中部经济一体化仍面临重重障碍。为使区域合作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建设尤为必要。为此,区域政府应该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消除恶性竞争和地方保护;结合国家政策进行二次制度创新,深化制度化合作,加强内部协调,推动区域务实合作,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产业合理布局的局面,共享区域合作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协同论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建立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至2012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分析"两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演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两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部高、中部低、西部最低"的逆地势阶梯分布状态,优质协调发展地区仍未出现。依据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以及"两化"协调度,将"两化"协调发展的空间类型划分为协调区、磨合区、拮抗区和失调区,从"十五"末到"十二五"初期间,拮抗区的分布范围大幅缩小,磨合区已经取代拮抗区成为分布最广的空间类型。  相似文献   

7.
构建广西城市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广西城市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变化特征稳定,南宁、桂林属于良好协调型,柳州属于初级协调型,其余城市耦合协调度较低。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出增长态势,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轻度失调—勉强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区域生态效率是有效衡量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科技投入与区域生态效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首先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隶属度综合评价法评价了我国四大区域2009—2014年6年的区域生态效率水平;然后比较分析了四大区域科技投入现状;最后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四大区域科技投入对区域生态效率水平影响的强度和显著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在各项指标中都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各项指标都最低;科技投入对东部和东北地区的生态效率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江西经济空间布局主要沿浙赣线和京九线展开,并呈"北重、南轻、中间弱"的发展格局,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加快推进吉泰工业走廊建设,不仅关系到吉安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江西空间经济结构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必须站在统筹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将吉泰工业走廊建设列入全省发展战略,打好"井冈山"牌,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灾害事件频发的影响下,探究城市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对促进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及灰色关联模型,对城市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间显示出持续上升态势,区域内部北京耦合协调度保持在最高水平,协调城市类型主要以轻度失调和勉强协调为主。空间格局上,协调城市由中东部地区逐渐向东西方向蔓延。耦合协调度的发展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以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驱动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