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孔子在礼备乐和的传统社会文化模式中,把音乐的安放与以个人修身养性、安生立命、合乎“众乐”的礼教相融相生,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善”、“仁”、“和”不仅是对伦理思想的提炼亦是对音乐法则的普遍抽象,本文拟从孔子的礼乐观、乐论和乐教三方面论证孔子音乐思想的伦理价值及音乐伦理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儒家的仁爱理论、孝亲思想、礼与仁的统一观、社会责任意识、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孔子对周礼的赞美性言论的剖析,发现儒家伦理学说正是对周礼“亲亲”“尊尊”原则的理论探讨与说明,其目的在于解释,说明和论证周礼所倡导的社会伦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礼是孔子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之上。在孔子看来 ,礼具有多样的社会功用 ;同时 ,孔子要求的礼的实行不仅应带有伦理情感 ,还应坚持“和”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先秦思想家集大成者苟子,继承了孔子的礼学思想,建立了以礼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体系,他以“人性恶”的前提预设说明了礼产生的必要性。荀子的“性恶论”思想是基于对春秋战国时期尖锐社会矛盾和激烈阶级斗争的现实考察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价值合理性:首先,揭示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其次,说明了改造人性的长期性;再次,设定了礼学思想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行政伦理观是孔子行政伦理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有: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为政“仁人”等。探析这些思想对我国当前推行行政伦理建设,贯彻“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周礼的重要传承者。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礼”救世,希望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礼制社会,“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反映孔子哲学的著作,对研究孔子礼学思想有重要价值。文章从《论语》中“礼”的内涵着手,探讨“礼”在《论语》中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荀子坚持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儒家的思想理论。礼治之道是荀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礼的起源是为了解决社会的物质分配问题,礼的内涵是道德伦理、礼节仪式、国家的法令制度。荀子的“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历来对孔子伦理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仁”和“礼”有各种不同阐释。结合孔子的时代背景 ,可以从秩序和品德的角度解释“仁”和“礼”的内涵 ,以及它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联系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中国 ,这种秩序和品德统一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它表明一个健全的社会是有序和有德的结合物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虽然没有专门论述医学伦理的篇章,但字里行间闪烁着丰富的医学伦理思想光辉.《论语》中,从孔子日常言谈举止中可见他对饮食、养生的一些积极观点;孔子的“仁”和“恒”思想也对从医者医德和医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影响.《论语》蕴含的医学伦理思想主要有:个体伦理层面——养生怡年,身心和谐;规范伦理层面——治气养心,莫径由礼;终极伦理层面——仁心恒德,从医之本.个体身心合“礼”的节制是实现终极伦理的基石;终极伦理是个体身心修养的终极价值取向.术为道御,亦为道用,终而实现修己以安人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0.
试论孔子"为政先礼"的治国方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子生活时代 ,“礼”的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是“礼制”、“礼仪”、“礼治”、“礼俗”。孔子建立“礼”治社会的主张和措施是“礼以教人”、当权者率先“好礼”、“克己复礼”。孔子对“礼制”的创新和改革表现为“损益”西周以来的礼制 ,扩大“礼治”的社会基础 ,向传统的“礼教”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2.
儒学的现代发展有三个阶段,当前是儒学进入多元文化对话时期,出现了向不同层面发展的趋势。要阐明儒学的意义,需要深入到先哲的心灵世界,通过体验的方法,领会其生命意义,从当代的问题意识出发,开展深层对话,以解决儒学与政治、宗教的关系问题。儒学的核心价值是仁,仁是普遍的生命关怀,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不同于单纯的知性学说。仁的实现,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的生态和谐。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儒学普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发展合理性中,儒家追求与天道相一致的社会秩序,认为社会发展的合理性体现为社会制度是一个有“因”有“革”的损益过程,包涵了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的内容。在他们看来,合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有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两个层次,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植根于中国国情与实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凸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这集中体现为在产生基础上的民族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在内涵范畴上的传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在形式表现上的内在性和外在性的统一,在发展过程上的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在发展路径上的规律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与法家人性学说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与法家在治国方略上针锋相对,儒家崇尚德治而法家强调法治。本文试图从儒、法两家的“人性论”中找出他们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并论证当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辩证统一的合理性。进而结合现实讨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在实践中贯彻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认为,人是“属灵的人”,又是“社会的人”;而在儒家看来,人是完整的“社会的人”。基督教把人的社会价值的依据归于上帝,否定社会价值的独立性;而儒家直接肯定人的社会价值,并将其看作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但这种超越层面的“异”落脚到具体的实践中,二者群己关系论却表现出很大的“同”。首先,二者均怀忧国忧民情怀,力求救国救世;其次,二者均肯定个人的社会价值,重视“兼善天下”;第三,二者均倾向于从个人修养和贡献社会两方面来完成个人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内蕴丰富 ,思想深邃 ,其中“美善统一”、“天人合一”、“情景相即”的思想 ,千百年来哺育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挖掘其有生命、有价值的精华部分 ,对加强现代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岱舆适应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需要,积极运用儒家文化对伊斯兰教经典进行阐释。对于儒家文化,他认同修齐治平、三纲和五常等思想;借用诸如“形”、“神”、“理”、“气”、“人极”等儒家学说概念;批判儒家文化不承认天地主宰等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数百年间 ,世界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进入后现代时期以来 ,人们开始发现欧洲范式的现代化存在极大的负面效应。面对种种严峻的现实问题 ,中国儒学的哲学思维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 ,它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普遍和谐 ,重视整体思维。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 ,中国儒学将进一步整合 ,为人类发展和文化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促进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和我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根基中的生存智慧作为哲学依据,是顺应时代要求的新论断。这个思想有着生态自然观与生态经济观相统一、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想特点。有此思想指导,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然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