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平 《齐鲁学刊》2005,(6):71-75
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并刊行之后,“三国戏”主要以小说为改编蓝本,人物与情节都与小说极为接近,特别是通过著名演员的精彩表演,“三国戏”中的人物形象给接受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都对三国故事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戏”与小说文本毕竟存在着不少差距,尤其是全书的整体结构与某些细节难以如实表现,因而对《三国演义》的文本传播又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小说的文本传播与“三国戏”同步发展,是我们应当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反映的历史社会生活内容恢宏壮阔、汪洋恣肆,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多少年来,它的艺术光芒投射于川剧艺术的兰空,蔚成了一大批三国剧目,其数量之多,影响之深,流传之广,都超过其它任何一类根据古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剧目。历来,被人们誉为是传统川剧中的“宝籍”。在过去,川剧艺人有句行话:“无三(三国戏)不成  相似文献   

3.
历史的曹操和文艺的曹操吴代芳在中国的文化长廊中,有两个曹操形象。就主要倾向而言。一是历史上的正面形象,主要反映在《三国志·武帝记》上;一是文艺上的反面形象,主要反映在《三国演义》和三国戏所刻划的人物上。二者之间,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即忠与奸、真与假的对...  相似文献   

4.
京剧摘疵     
我写此题目,自己也不觉发笑。因为我根本不懂京剧,也无此嗜好,只是平日对历史下过功夫,据以提出批评。 一、京剧三国戏多,主要出自《演义》,虽说以史为根据,实际荒乎其唐。《演义》的中心人物是诸葛亮,诸葛公确是名垂千古的伟人,“苟全性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三国演义”的演化进程时,三国戏中所提供的丰富资料是不应当忽视的。对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创作,贡献特多的当然首推“三国志平话”和作为正史的“三国志”与“三国志注”,但是,戏曲(主要是元杂剧)与“三国演义”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在我国是一部妇幼皆知的古典名著,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通行的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订正过的《三国演义》(简称毛本)。是一个为专家和普通读者所熟知的本子。但由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一个下层文人,并非历史学家,因此原本《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明显的乖离历史、地理、历法、职官、人物实际的错误;毛本改正了一些。但《三国演义》中的这些错误仍然大量存在。《三国演  相似文献   

7.
姜诚 《理论界》2013,(7):126-128
《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小说是作者罗贯中根据史书《三国志》所载史料加工而成的。史书《三国志》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张飞这一人物突出的性格特点都有描述,通过简要对比分析《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两个文本,发现作者罗贯中在塑造张飞这一人物形象时,既有依据史书,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面,又有通过艺术虚构和想象,反映艺术真实的一面。小说《三国演义》中张飞性格和命运结局之间有一定因果关系,揭示了作者罗贯中通过对《三国志》中的史实进行艺术加工,实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三国演义》专家沈伯俊先生的新著《三国演义新探》,是从他20年来发表的大量论文中精选而成的。这部著作的笔墨烙印着他在学术道路上的足迹,有作者和版本的考证,有思想艺术的探讨,有人物形象的论析,有关于《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内容十分丰富。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他不仅是一位《三国演义》研究专家,而且长期身兼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秘书长和常务副会长,倾注大量的精力于这一全国性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因而,沈先生的研究与新时……  相似文献   

9.
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成功地运用了比较批评的方法。他把《三国演义》与历史著作、唐宋诗词、元曲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三国演义》艺术上的独到之处;把《三国演义》中人物与历史人物进行比较,说明了《三国演义》人物刻画的突出成就;把《三国演义》本身的人物、情节等进行比较,或探讨了《三国演义》人物的鲜明个性,或阐释了《三国演义》情节的"特犯不犯"。这样独具特色的比较批评,对读者深入理解《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后人的小说批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在近几十年对《三国演义》研究中一直以政治历史分析为主的现象,提出应该以伦理判断的方法来研究这部作品。本文首先提出应该以伦理判断为标准来进行《三国演义》的分析与研究;其次,以丰富的材料论证了在《三国演义》的创作过程中,吸收了长期流传在民间的人民的朴素的道德思想,同时也受到了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后,本文着重分析了伦理思想在《三国演义》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阎春新 《天府新论》2003,(4):108-112
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最终成因大都归于《三国演义》的创作及其以此为素材的三国戏的传播。从新的角度看 ,以魏晋士人的诸葛亮评价为切入点 ,从这一时期的人物评赞中发掘出孔明在魏晋士人心中的形象 ,并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历史考察由学界的明清小说及其民间戏剧转向魏晋时期士大夫的人物论、赞、评、议 ,从而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成因提出新的观点 :诸葛亮“智慧”和“忠贞”的文化形象在魏晋尤其是东晋时期就已定型。  相似文献   

12.
在感情倾向上具有强烈善恶观的部分《三国演义》评论者,其理性认识和学术研究理念的公正性,常常被《三国演义》中儒家性善观、封建正统观所禁锢。非善即恶的道德倾向性使当代学者在评判《三国演义》时,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描写上的历史局限性缺陷,更多的是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春秋笔法来进行回护性批评,这使学者在论著中引用的论据往往与其文中的结论相互抵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三国演义》及其作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证。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一,肯定《三国演义》作者为罗本,与著名戏剧家高明同为宋末理学家赵宝峰的门人;二,衍叙《三国》故事的流传,指出在六朝时期《三国》故事已见诸史籍;三,探讨《三国志平话》与《三国演义》的区别及其成书过程;四,概述《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全文分两期载完。  相似文献   

14.
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揭示了社会政治斗争的规律,大至政治战略,小至权谋法术。特别是对智谋的深刻描写,为世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本文着重探讨了《三国演义》描写中的智谋对社会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黄开军 《殷都学刊》2011,32(1):52-58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典范,曹操是《三国演义》重点突显的反面人物。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屡次掀起为曹操翻案的热潮,无不指《三国演义》为丑化曹操的罪魁。小说中曹操的文学形象与历史形象的确有所出入,但小说并没有丑化曹操,演义中曹操的劣迹、罪行都有史料依据。相反《三国演义》在详细描述曹操的征战、治国、齐家诸活动时,客观上对其进行了美化与拔高。为曹操翻案的无病呻吟的奇怪现象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受中国特定的政治、社会气候影响,并不是学术自由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中的关羽是后代关羽形象符号化的载体。《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则使关羽形象在文学领域逐步象征化、符号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代言人,最终,在关羽崇拜中,关羽形象演绎成至圣至神的宗教神灵,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丰富而又深刻的信仰力量。  相似文献   

17.
从学科建设和观念成熟的进程来看,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中所展现出来的俗文学理论的成熟和体系的完整,明显受到胡适《白话文学史》、王显恩《中国民间文艺》、洪亮《中国民俗文学史略》和陈光尧《中国民众文艺论》等著作的影响。在从"民间文学视野里的俗文学"走向"俗文学视野里的民间文学"转变中,他们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四川梓潼县《三国演义》学会于1985年6月4日正式成立。在县里成立《三国演义》学会,这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为县《三国演义》学会的成立发来了贺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的代表到  相似文献   

19.
一九五六年,董每戡先生在中山大学作了一场关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专题学术报告。讲稿于次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以《三国演义试论》为题出版。在五十年代,试图用马思主义的观点对《三国演义》研究,就笔者所见,当时发表的论文并不多,作家出版社出过一本《三国演义研究论文集》,字数不过十三万五千;个人专著则只有孙昌熙著《怎样阅读〈三国演义〉论集》和董每戡先生这部《三国演义试论》。董先生的《试论》在这些著作中是突出的一本。它触及到《三国演义》的时代、作者和艺术诸问题,对《演义》中较为敏感而引起争议的诸如正统观念、忠义观念、爱国主义、历史  相似文献   

20.
结构之于作品,犹书法之间架,绘画之构图,须经精心筹画之后,方见其独运之匠心。《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其艺术结构经过罗贯中的谋画运筹,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毛宗岗加工改定的《三国演义》与罗贯中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整体艺术结构方面基本上保持一致。所以,本文引述均依毛本《三国演义》)。本文拟仅从其整体结构方面粗陈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