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4):158-163
耕地休养有助于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生态补偿是实现耕地休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能实现利益衡平,体现公平、正义,促使农民自觉养成良好的资源利用习惯。西方国家大都有相对完善的农田休耕制度和生态补偿(补贴)制度,美国环保休耕计划的生态补偿理念及方式值得我国学习。我国应在借鉴国外土地休耕生态补偿制度及国内森林、流域等生态补偿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上下衔接、相互配套和运行灵活的耕地休养生态补偿制度,包括完善耕地休养生态补偿主体、引进国外机会成本法提高补偿水平、多渠道构建补偿资金来源等。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模式”正对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模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紧紧依靠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形成的独特经验.从现代化这一视阈看,“中国模式”是一种后发现代化模式、一种新兴发展模式、一种文明模式、一种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慈善事业有着悠久传统.目前我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佛教慈善可以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佛教慈善事业应该在现代公益理念的引领指导下,探索"本土化"的慈善模式.未来中国佛教慈善需要在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运营机制方面寻求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谢端 《中州学刊》2008,(2):66-68
金融全球化改变了金融市场的面貌,也对传统的金融监管制度提出了挑战,各国都在根据自己的国情探索新形势下的有效监管之路.在金融全球化之下.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呈现出趋同化的趋势.我国在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时也应该注重借鉴国际经验,美国、日本两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具有各自的特点,对我国金融监管理念的革新和金融监管模式的完善都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轮作倒茬制度即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根据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自然气候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地安排农作物的合理轮換顺序,它是从组织上、经济上和技术上采取一整套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建立饲料基地的措施,也是建立基本农田达到稳产高产、旱涝保收的措施。沒有正确的轮作倒茬制度,就不能树立起一整套科学的农业技术制度,以及正确的耕作制度和施肥制度,从而就不能解决提高土壤肥力的根本问題。轮作倒茬制度不仅能建立土地使用的固定秩序,而且它是农业经营专业化和多部門配合的重要基础,是决定种植业部門以至整个农业企业劳动力使用和生产资料配备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模式与未来道路探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比较制度分析范式系统地分析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领域发生的制度变迁及所形成的制度特征,其独特的"中国模式"是造就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历时30年的改革业已过去,一个独特的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已经形成,此时,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未来的中国是继续以美国、英国抑或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为目标,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方位模仿和移植,还是以我为主,走制度创新之路?毫无疑问,中国模式的进一步完善需要依靠创新而不能依靠模仿.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经济体制也暴露出各自的缺陷,因此我们认为,以基于模仿的经济转型任务告终结.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仍然要不断总结、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但是重心将从模仿转向创新,即在认清中国实际情况和总结外国经济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用创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中国模式,形成创新导向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以"重农"思想和"三才"思想为理论依据,重视农业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轮作倒茬、多熟种植、用养结合、多种经营、综合防治等经验和技术,多层次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并注重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传统农耕文化对今天实现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孟凡麟 《学术论坛》2008,31(4):174-177
能否允许自然人破产是我国破产法立法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之一,学界认为目前实行自然人破产存有诸多障碍,比如经济基础欠缺、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配套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对实行自然人破产后果的担忧.这些障碍,有的来自对自然人破产制度的误解,有的则是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主流认识不清造成的.文章针对这些障碍提出积极的解决办法,为自然人破产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提供理据.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在调研并借鉴发达国家企业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 司实行期股(权)激励的内容、特点、基本运作方式以及效用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对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实施 期股(权)激励制度的模式以及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法律等从操作层面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多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模式具有多重涵义,有基于文化和制度的,有基于理论的,有基于社会工作方法的,还有基于地区和实务的社会工作模式.本文基于中国社会工作者的实务经验,在理论视角下建立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模式,并讨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的基本涵义,以人的需要为本是本土社会工作模式建立的核心.界定服务对象的需要类型和需要内容,评估他们的需要是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基础,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是制定社会工作实务方案的目标.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模式必须嵌入中国的社会制度体系中,嵌入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中,嵌入中国社会政策发展中.  相似文献   

11.
耕地资源有限与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本文在分析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现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耕地资源有限对粮食供给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建议:支持粮食主产区生产的同时,兼顾非主产区的经营;既重视主粮生产,又鼓励杂粮种植;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双重鼓励农民种粮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退耕还林政策评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宁夏原州区与贵州关岭县退耕还林项目实施状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方法,对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目标、制度机制、政策执行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评估。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退耕还林政策设计、规范项目各环节实施程序的政策建议,对保证我国退耕还林项目的成功实施及其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巩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飞虎  彭慧 《兰州学刊》2008,(4):69-71,137
文章首先分析了北京市快速发展的1993-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发现数量的变化主要是耕地、牧草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显著增加,持续减少的耕地和持续增加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均较为显著,但在不同时段有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选取了一些社会经济统计变量,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其次是劳动就业,明确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经济规模扩大及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演进及生活条件改善直接推动着以耕地为代表的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  相似文献   

14.
撂荒、弃耕、退耕还林与休耕转换机制谋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撂荒、弃耕一直困扰着我国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而土地过度开发引起的地力下降、环境破坏是不争的事实;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休耕是把撂荒、弃耕以及二调新增的耕地与退耕还林、土地整治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可恢复地力、修复环境。应继承我国休耕的优秀传统,并借鉴欧美休耕的先进经验,建立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的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与休耕转换的有效机制:运用计划手段把休耕纳入国土规划,并把撂荒、弃耕、闲置、退耕还林、二调新增耕地纳入休耕计划;运用退耕还林等休耕补偿和撂荒、弃耕、闲置赔偿以及土地收回等市场手段,把休耕市场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西部经济大开发中面临突出的环境保护问题 ,应作好以下工作 :退耕还林 (草 ) ;开发和利用矿能资源 ;开发水资源 ;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以科技为先导 ;促进人囗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范巧 《西部论坛》2012,22(5):48-54
目前,学界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从国别、区域和区位三个层次展开,区位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但对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则比较薄弱.基于土地资本化、城市化、产业化等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理念,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应以建设用地复垦为发展契机,以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和探索农地流转模式为抓手,通过多举措解决好城镇化和土地资本化实施路径、经济社会发展依托方式以及资金统筹安排模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魏振香 《齐鲁学刊》2007,(5):140-143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我国的耕地流失现象也日益突出:无序占用耕地现象严重,有限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壤质量不断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土地使用制度方面的缺陷,也有城市建设盲目扩大的影响,还有土地利用不合理的促成,更加上农民自身的抛荒等。耕地流失问题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破坏,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影响,弱化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代位求偿权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法律制度,它是基于公平原则和保险补偿原则的产物。代位求偿权是法定的债权转移,是民法债权制度中进一步完善。该制度与合同法中的代位权、保险法中的委付制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国立法中对这一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但还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地方。在保险实践中,代位求偿权制度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华霞 《理论界》2014,(11):147-150
从对作品的分析来看,"后代华裔"作家似乎对当代中国大陆的社会文学景观之风格和主题不大感兴趣,还在大谈美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的差异。然而,目前"后移民华裔"作家更喜欢观察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所产生的一些社会问题。"后代华裔"作家以Amy Tan(谭恩美)为代表,他们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习惯都比较"美国化"了,而且他们的作品是给美国人看的,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的作家还会情不自禁地或者刻意地去寻求赢得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同。以哈金为代表的"后移民"华裔作家们通常对故国还保留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不能那么容易地被美国的主流社会"同化",同时他们比较不容易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因此,"后移民华裔"作家们通常带着浓厚的"情意结"从第三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村庄的大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的村庄是有实质性意义的农村社会单位;因此,村庄的30年转型集中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过程、特征与问题。本文把中国农村30年的变迁放在村庄与市场、与国家、与城市社会三大关系转变中加以考察,认为村庄正在经历从农业共同体到城乡社区衔接带之弱质自治社区的大转型;其主要涵义是指:(1)经济共同体转型——基于农业和农民半市场化、半受非市场化保护的政策环境,以及双层经营而农户经营实际上更受政策支持的经营环境,村庄从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集体大队,转向具有不确定性的社区经济共同体。(2)治理共同体转型——基于村民自治的制度安排和地方性实践突破,村庄从国家的基层治理单位,转向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的单位,乡土性公共领域得到初步生长。(3)村庄作为农民社区的转型——从传统农业社区开始转向城乡社区衔接带的弱质端。而中国村庄是否有前途,既取决于国家、市场、城市对农村的态度,也取决于农村和农民对国家、市场、城市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