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中国40年代新诗的意象化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中国40年代新诗的意象化运动龙泉明我国对于意象艺术的重新重视,是借助于英美意象派的介绍。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形成,既受到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又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但它又不同于法国象征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它是一种自足的诗歌艺术。在中国古代,最早将...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它不单以文学艺术的一种“固体”文本存在,而且深入人的精神内部,形成较为稳定的作用于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诗歌意识。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诗歌为语言外化并且进入了社会信息交流的范畴。诗歌文本为人类对诗歌艺术走向共识提供了实在的依据,它无疑是诗歌文化研究最本质的对象。由于诗歌文本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虽来自人类的诗歌意识,但并不能充分反映诗歌意识的全部内容,我们必须注意对诗歌意识独特性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认识诗歌文本。一、诗歌意识的文化意义诗歌意识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语文传统之北音学申小龙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音韵的研究是最具时代感且步伐最快的。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语言诸要素中语音的发展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音变作为一种语言形成系统的演进,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整个语言系统的析解具有枢纽的作用。中国古代音韵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形成、发展特征、发展脉络及其与中国诗歌理论的关系等问题,不仅直接涉及到中国诗歌发展的民族特征,而且也涉及到中国诗歌的发展规律。这些问题,作为诗歌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至今还没有得到系统地研究和解决。本文不揣鄙陋,试图在宏观上对这一问题作初步论述,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世界上较早加入多边贸易体制的国家,目前已经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中举足轻重的成员.然而,与日本经济的跌涨起伏及其政权的频繁更迭受到的较多关注相比,甘本在GATF/WTO体制中所采取的策略却长期被忽视.事实上,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最大受惠者,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在GATF/WTO体制中采取的策略极具特殊性.本文对日本GATT/WTO策略的形成、发展进行了全面、清晰的厘清,并总结了当前策略的特殊性,以期为中国更好地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更充分地利用WTO规则去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诗歌在提高L1语言和文学能力上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过去的十几年间,TESOL界对诗歌在L2或外语课堂里促进语言习得的价值辩论不止,而与此同时,诗歌仍然被应用在L2和外语教学中,而且教学获益非浅。除了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及语法、词汇知识外,诗歌活动还能增强他们的批评性思考技能和文学欣赏能力。文章着重举例介绍几种常用的且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教学中证明行之有效的诗歌活动,并号召L2及外语教师将诗歌引进教学大纲中,发挥诗歌在语言学习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朱晓进 《学习与探索》2001,35(2):114-117
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其成败得失自然与其使用的语言息息相关.中国新诗产生于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重要内容的文学革命之中,那么,五四初期的这场语言革命对新诗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新诗是这场语言革命的产物,新诗也必然地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语言革命的后果.我认为,要全面评价中国新诗,这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8.
诗意创造的曲线图式邢海珍诗歌是由语言构筑、在表意上具有很强空间性特点的艺术形式。从体制上着眼,这种看似简单的文体其内在构成却是相当复杂的。诗,不直接传达思想,这大概已是不成问题的定论。而情感因素居于主要地位的诗,一般说也不直接传达情感。中国古代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严明 《学习与探索》2006,(4):127-132
朝鲜李朝时期,朝鲜汉诗人对中国汉诗所表现的主题、采用的艺术形式及审美标准进行了大量借鉴,并与本国的民歌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时调。时调歌辞的发展衍变表明:汉文诗歌的发展,使朝鲜国文诗歌得到艺术上的提升和创作发展的机会;而朝鲜国文诗歌反过来又推动朝鲜汉诗的进步发展和本民族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诗格包括两层涵义,一为品格之格,一为格式之格,陶渊明以崇高的人格力量开辟了诗歌题材的全新领域,决定了诗歌格调的崇高。其全新的诗歌内涵促成了诗歌表现方式的开拓,形成了新风格的构建,含蕴着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重要范畴。陶诗的深层次贡献,开拓了中国诗歌美学所蕴含的民族气质和表现力,唤醒了历代诗人的诗歌自觉精神,代表了走向成熟的中国诗格。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梅尧臣和苏舜钦的诗歌唱和是一种思想交流与情感共鸣十分深刻的“知己酬唱”.他们三人自觉地将七古大量用于知己酬唱,在七古艺术演变史和酬唱诗歌发展史上都有独特的意义.三人七古酬唱的突出特点是轻松谐谑的情感交流、交流共同记忆及针对具体话题对话切磋观点,凭借这三方面的创新极大拓展了七古抒情、叙事、议论等表现功能.三人的七古知己酬唱体现了诗歌体制与诗歌表现功能、应用场合间互相影响、互为促进的关系,对庆历诗风的形成和后世七古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背后,有一个在文化整体系统中起着核心利主导作用的东西,即中国古代的三种哲学文化———儒、道、释;它们以其培植的民族情感方式,影响了中国文人,并进而影响了古代诗歌的情感表现方式,导致了中国古代诗歌在哲学义理和审美体验上的高度统一这一极为本质的特征,从而使中国古代诗歌带着与生俱来的或儒或道或释的文化特征。因而,可以明确地说,中国古代诗歌就是在这三种哲学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形成了三类不同的审美趣味。是故,以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视角,亦可将中国古代诗歌分为儒、道、释三家———当然,此处仅就文人诗而言。  相似文献   

13.
诗歌之美,古今共谈。然而正如严沧浪所说,诗美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知其美者多,而真知其所以美者少。在本文中,我们想对诗歌所固有的艺术审美规律,试作几点新的分析和探讨。一、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人们常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这种说法虽不错,但却并未指出诗歌语言的根本特征。实际上,诗歌语言具有两大特点:(1)它是一种形象语言。(2)它是一种讲究音韵声律,因而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第一个特点乃是一切文学语言(如小说、文学散文等)所共有的。第二个特点则是诗歌语言所独有的。  相似文献   

14.
许学夷所辨之唐"体"包含两层内容:一为"体制声调",一为"气象风格"。前者着眼于诗歌的体式规范,关乎声律形式诸方面要素;后者立足于诗歌的风格特征,与总体呈现的艺术意味和精神态势有关。而体制声调与气象风格一为"先",一为"本",即先从诗歌的形式要素入手,进而上溯或呈现其气象风格之本然状貌。在辨体的基础上,许学夷展开对唐诗因革关系的描述,划分"源"与"流"、"正"与"变",理出诗歌发展变化的线索。作为对一种审美范式的标举,许学夷勉力维护着汉魏盛唐诗的正宗地位,而出于对诗歌发展历史的通识,他又承认了唐诗变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歌的“白日”及其它桂天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具体意象的产生、发展、演变和衰落微妙地反映了时代审美思维的特点。在意象形成的早期,由于意象的概括化具体意象之中包含着可作多种意韵理解的综合性因素。虽然这种因素随着时代审美的演进不断被分化和具体化,原...  相似文献   

16.
代迅 《学习与探索》2004,(6):153-157
中西诗歌的概念有很大差异,中国诗歌相当于西方的抒情诗。中国是以儒家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西方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宗教型文化,这对中西诗歌不同美学风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诗歌传统主题始终围绕忠君爱国,西方诗歌中没有与中国类似的忠君思想;忧国忧民题材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内容,西方诗则对民生疾苦普遍有所忽视;中国诗歌常常描绘时间已经流逝而尚未建功立业的恐惧,西方诗歌却常常把时间的流逝和爱情、死亡联系在一起。诗歌在中国一直享有崇高地位,在西方则长期遭到拒斥。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的"天下观"、服事制理论、夷夏观是藩属体制形成的思想基础;秦汉统一王朝带来的"二元天下"结构是藩属体制得以确立的现实基础;册封朝贡并不能概括藩属体制的特点,而是藩属体制之下的具体政策;以历朝各代为核心的藩属体制只是中华大地之上众多藩属体系中的一个,藩属体系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是呈现多样化态势的;藩属体制的发展具有两种不同的趋向,一是成为了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与中国发展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8,(9):101-104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学的结合,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英文诗歌和诗歌隐喻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隐喻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作为隐喻的重要载体,为我们分析隐喻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资料。人们普遍认为,诗歌隐喻比日常隐喻更具有审美性、新奇性、趣味性和神秘性。诗歌隐喻的解释是一种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激活、联想、抑制、推理等方式来理解诗歌隐喻。读者在语言语境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混合、映射、框架和其他认知操作的过程,最终成功地获得隐喻意义,理解英文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陈爱中 《学习与探索》2022,(10):157-163+2
在当下众多女性诗人的写作中,冯晏以其智性表达和综合创造成为一个“异数”,其诗歌表征了哲思性写作的新向度。冯晏追求陌生化的语言之境,一方面在于重塑实验探索的难度,另一方面则让写作朝向预言性,这正是其诗歌及物性的佐证。而在探索的难度呈现中,她的语言实验并非无逻辑的想象,其修辞更注重表达内心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更注重用理性来表达一种节制性的美感,以对语言潜能的激活来强化诗歌的时空意识和历史感,冯晏也由此建构了一种新的诗歌美学观和诗学秩序。本组笔谈展现了当下学界对冯晏诗歌语言实验与精神分析研究的最新成果,希望以此促动学界对新世纪新诗艺术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金钢 《学习与探索》2022,(10):171-176
在当下众多女性诗人的写作中,冯晏以其智性表达和综合创造成为一个“异数”,其诗歌表征了哲思性写作的新向度。冯晏追求陌生化的语言之境,一方面在于重塑实验探索的难度,另一方面则让写作朝向预言性,这正是其诗歌及物性的佐证。而在探索的难度呈现中,她的语言实验并非无逻辑的想象,其修辞更注重表达内心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更注重用理性来表达一种节制性的美感,以对语言潜能的激活来强化诗歌的时空意识和历史感,冯晏也由此建构了一种新的诗歌美学观和诗学秩序。本组笔谈展现了当下学界对冯晏诗歌语言实验与精神分析研究的最新成果,希望以此促动学界对新世纪新诗艺术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