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疑问句“何以……为”、“何……为”句尾的“为”的词性,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以杨树达为代表。认为“为”是语气词。他在《司诠》中说:“语末助词,表疑问。”如“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十七年》)清人刘淇《助字辨略》说它是“语辞”。清人王引之《经传释词》说它是“语助”。杨伯峻《古汉语虚词》说:“‘为’作语气词,有时表命令,有时表感叹,有时表禁止。”  相似文献   

2.
③《说文·艸部》:蕰,积也,从艸。温声,“於粉切,谆部。段注”《左传》‘夷蕰崇’,杜注‘蕰,积也’。又《蘋蘩》 蕰藻之菜’注‘蕰藻,聚藻也。’《小雅·都人士》、《礼记 礼运》借菀,苑字为之。按俗作蕰。《荀子·哀公问》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注:“怨,读为蕰,言虽富有天下而无蕴蓄私财也。《家语》作无宛。《礼记》曰‘事大积焉而不宛’古蕴、宛通.此因误为怨字耳。又《富国》“使民夏不怨暍”,杨倞注,“宛,读为蕴,暑气也。” ④《说文·艸部》:“荐 蒍席也,从艸,存声。在甸切。《广雅 释器》蒍,席也”  相似文献   

3.
一、最早的方志与志学思想 我国的方志的萌芽,当早在三千年前。《左传·昭公十二年》: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书。杜注: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古书名”,孔颖达疏引《尚书序》:“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此春秋时期尚能见到的“九丘”,“丘、州”声近,疑即是后来传世的《禹贡》九州之书。古代对于方志,是很重视的,不只著于竹帛,甚至铸在铜鼎上,而且有所论  相似文献   

4.
释谿阬     
《尔雅·释诂》:“壑阬阬徵隍漮,虚也”.郭《注》:“壑,谿壑也.阬阬,谓阬錾也.隍,城池无水者.《方言》云:‘漮之言空也’:皆谓丘墟耳.膝徵未详”,邵晋涵《正义》:“壑者,《大雅·韩奕》云:‘实塘实壑’.《左氏襄三十年传》:‘吾公在壑谷’,《郊特牲》云:‘水归其壑’.郑《注》:‘壑犹坑也’”,郝懿行《义疏》:“《释言》云:‘隍,壑也’.郭《注》:‘城池空者为壑’.《诗》‘实塘实壑’,《释文》‘壑,城池也’.《郊特牲》云:‘水归其壑’,郑《注》:‘壑犹犺也’.是壑有二训:《郊特牲》之  相似文献   

5.
《旄丘》《简兮》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邶风》中的《旄丘》和《简兮》是前后相临的两篇诗,虽然古今有多种解释,但我们感到都与诗意不符。我们怀疑这两篇《诗序》前后倒置,即《旄丘》应按“刺不用贤也”解;《简兮》应按“责卫伯也”解。试之两篇皆通。不妨分篇逐章试题于后。《旄丘》,《诗序》说:“责卫伯也。狄人迫逐黎侯,黎侯寓于卫,卫不修方伯莲率之  相似文献   

6.
《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为长者折枝”中的“折枝”历来众说纷纭,纵观古今,以下三解较有代表性:①按摩肢体,使之舒适(以下简称“按摩”说);②屈折腰肢,如今之鞠躬(以下简称“折腰”说);③攀折草木之枝(以下简称“折枝”说)。考其源流,“按摩”说出自后汉赵岐《孟子》注,赵注曰:“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罢通疲)枝也。少者耻是役,故不为耳,非不能也。”(《十三经注疏》)这是至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折枝”的最早注释,宋孙奭《孟子注疏》首从其说,孙疏曰:“如为长者按摩手节而语人曰:‘我不能为长者按摩手节,是耻见役使,但不为之耳,非不能  相似文献   

7.
历代治《说文》者,对“六书”义例之一的“转注”的解释,最为分歧,例如: 宋人张有释之曰:“转注者,展转其声,注释他字之用也。”这是以“转语”释“转注”,姑谓之转注即“转语说”。清人戴震释之曰:“转注犹曰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古今语也。”又云:“老下  相似文献   

8.
犊鼻裈小考     
前些时,服饰考古工作者断言宋以前人有裙而无裤,其实是不全面的。 古代所谓“上衣下裳”,就是上衣下裙,男女都一样穿裙子。但裳字之外,还有一个裈字,也出现很早,后来讹转成为裤字。颜师古注《急就篇》说,“合裆谓之挥。”这当然就是裤了。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说:  相似文献   

9.
省文考略     
省文,是指古代汉语里在词语中省去本当使用的字眼的语言现象。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清代刘淇之《助字辨略》。例如:于又《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汉书·成帝纪》作“于蕃时雍。”应劭云:“言众民于是变化,用是大和也。”愚案:训“于”为“于是”者,以“于”为省文也。如又《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公羊春秋·隐公五年》:“郑伯克段于鄢。”《传》云:“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注云:“如,即不如,齐人语也。”愚案:“如”之训“不如”,犹“可”之训“不可”,省文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始自顾炎武《日知录》“古人多以语急而省其文者”之说提出质疑,认为对古书中某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必须作具体的分析:旧注已有确诂可从者,不必更以“语急省文”释之;有本属反问句式者,亦与“语急”无关,与“语急”有联系的,其所“不及尽言”者,可称之为“潜语”,以别一般所说的“省略”。  相似文献   

11.
晚唐诗人胡曾的诗作主要以咏史诗为主,影响很大。对胡诗诗韵进行穷尽式调查研究不难发现,胡诗诗韵不但可以映证王力先生考证的晚唐——五代音系的正确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实际语音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葛中选是明末著名的乐律、音韵学家,他的《太律》是一部重要的乐律学、音韵学著作。他套用乐律理念分析语音,致其难读。但是,只要把那些与语音分析不相关的成分去掉,就显现出了葛氏设立的各种语音分析范畴。《太律》前三卷所载的三种不同编列方式的韵图(音节表)分析讨论了当时的官话语音系统,它所创立的语音分析范畴和韵图(音节)编排,显示了葛氏对语音的精到分析和详实的音系描写。这些成就表明,《太律》在汉语音韵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朱翱依时音给小徐本《说文》作的反切是研究晚唐五代音系的重要材料。小徐本有中华本、丛书本、丛刊本和四库本四种代表性的版本,各本注音情况均有差异。用内部求证法和综合求证法对今本祁刻本的反切进行校勘,发现小徐本朱翱反切与大徐本孙愐反切的同音字切语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提高继续教育中训诂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对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改革 ,根据学员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 ,教会学生学习并运用训诂资料及训诂方法进行教学科研 ,激发学员们学习训诂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正文训诂是文献本身所含有的注释形式,在训诂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礼记》中包含丰富的正文训诂资料,本文试从训诂用语、训诂方法入手举例分析《礼记》正文训诂的特点以及对后代训诂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律音义》是研究宋初语音的重要材料,安徽师大曹洁曾作过研究。我们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反切比较、反切系联和反切用字分析三法,拾遗补阙,为曹文归纳的"非敷混"、"浊音清化"、"船禅混"、"浊上变去"等语音现象补充例证,并进一步作出定量和定性分析,对音注中存在而曹文未涉及的"部分三等尤韵明母字读同一等侯韵"、"部分尤侯部唇音字变入鱼模"、"支鱼混切"的语音现象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汉大赋中的联绵词特别丰富。联绵词两字之间在语音上的联系,词的读音与书写形式的变化不一,以及一部分词义的具体性和另一部分词义的模糊性,都带有强烈的口语特点。汉大赋大规模使用联绵词,更增强了文章的口诵特色。  相似文献   

18.
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传统训诂学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又开启了近、现代训诂学的先声,成为训诂学上的模范名著。但不可否认,《古书疑义举例》也存在诸多不足和失误之处,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的语法、校勘、词汇训诂、编排体例等方面的失误进行辨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某,某也"这一声训形式的探讨,发现被释词与释词在语音关系上是比较复杂的,同音相训数量较少,音近相训数量最多。语音越近,声训的数量就越多,越可信。从释词与被释词的形体关系上看,形体无关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形符相同,再次是声符相同。这说明"因声求义,不限形体"作为训诂的一大法宝,没有时空的限制。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资料为我们研究上古音、中古音和系联同源词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佐证,对研究唐代训诂学和汉语训诂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作为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德育思想非常丰富。目前,学术界对他的德育方法,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却显不足。本文将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尝试,以期丰富对他的教育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