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时态是现代汉语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语法学界比较共同的看法是,现代汉语动词的时态是通过附着在动词后边的“着”和“了”来实现的.它们的作用和特征是“在于表示变化的过程,即所谓时态,语法意义重于词汇意义,而且附着性很强”.汉语是形态变化不发达的语言,由于近代汉语时态助词“着”和“了”的产生,使汉语语法的  相似文献   

2.
贵阳方言动词的体貌、情态、状态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与印欧语等屈折语在语言类型上的主要区别之一是词的形态和构形方式。如同一般汉语方言,贵阳方言动词并不象印欧语那样通过词形变化构形,而是通过动词与辅助成分~定形式的组合,构成本文所说的各种语法格式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贵阳方言动词语法格式的构成方法分虚词运用和结构重叠(间接重叠和短语重叠)两种。其格式类型及表达的语法意义都比较丰富。本文从语法范畴方面归纳为“体貌”格式、“情态”格式、“状态”格式三类。体貌格式表达动作行为的启动、完成、进行、持续、尝试等动态方面的语法意义;情态格式表达进行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3.
“继续”一词,几乎所有的语法书都认为它是一个表示动作起止、始终、延续的动词,主要依据有三: 第一,从构形上看,它可以粘附“着”、“了”等词,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如:①同敌人的斗争在继续着。  相似文献   

4.
从语法构造和语用心理看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既与内部语法构造有关 ,又受外部语用心理的制约。语素多少、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素的搭配模式等影响着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性。从心理感受出发 ,人们是否愿意接受动词、形容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所愿意接受程度的强弱是衡量动词、形容词重叠与否或重叠性强弱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动词重叠是汉语的一大特色,VVX式动词重叠是汉语方言动词重叠式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VV”和“X”相互配合使“VVX”动词重叠式可以独立运用,与其他动词重叠式相比,“X”对“VVX”式的语法意义起到了细化的作用。我们以“X”的性质为线索,来考察不同性质的“VVX”动词重叠式的分布与特点。  相似文献   

6.
汉语完成体的“未完成效应”(IE)既不能证明汉语没有单语素的完成体动词,也不意味着汉语名词具有某种特殊性,或汉语的完成体标记“了”还有“中止”这一语法意义;“了”的句法功能在于对参照时间(Tr)或说话时间(Tu)进行定位,它的语法意义因 Tr/Tu 的具体位置而异,而后者则取决于动词量级结构的梯度性;IE 是“了”将 Tr/Tu 定位于梯度性量级结构之中的结果,由 IE 所带来的英汉语差异派生于时制与体的不同语法功能以及两者与量级结构的不同关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不”的语法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副词“不”,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本文仅对它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功能进行一些探讨。 “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组合成偏正词组“不V”,“不A”。(动词和动词性词组用“V”表示,形容词和形容词性词组用“A”表示——下同)。本文主要从“不V”、“不A”这两类组合中去观察“不”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汉语学术期刊要走向世界,要么通过英语这个世界通用语,要么依靠汉语本身。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表示其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印欧语系的语言基本都采用显性语法标志,即通过屈折形变,在单词上黏附语素表示各种语法范畴和语法意义。但汉语是一种表意文字,难以采用屈折形变方式去表示语法意义。汉语更多的是依赖听话人通过积极的思维和上下文语境去理解、推测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语法关系。汉语显性语法形式的缺失或不完善往往会消耗听话者解读时更多的认知努力。中国人因其文化和汉语语境可以弥补汉语显性标记的不足,但对母语为非汉语的读者却是很大的挑战。在提倡汉语学术和文化走出去且国际读者群日益壮大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开始研究汉语书面语篇的显性标志,完善汉语的书面语法,让汉语期刊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四川话的“倒”和“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时态助词“着”、“了”、“过”,附在动词后面出现,表示动作的持续进行、完成或者过去。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里把“着”、“了”、“过”称作(动词的)“形尾”,并且追本溯源,指出它们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 王力先生认为:“着”和“过”都来自表示动向的动词,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虚化,终于演变为动词的形尾;而“了”从动词“终了”虚化为形尾并且得到普遍应用的年代较前两者还要早一些。  相似文献   

10.
“bol-”在现代维语里的使用频率很高。它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具体用法如何,都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bol-”是一个多义词、是一个构词语素一类语缀、是一个语法单位语素,构成动词的某些语法形式。§1 “bol-是一个多义词1、1 关于“bol-是词这一点,似乎没有人怀疑,因为在维吾尔语里一向是把“bol-”当做词对待的,所以才把它收进词典里,而且在语法书里也一直冠以动词、助动词的头衔。  相似文献   

11.
汉语和维语既不是同语系,也不是同语族,它们的动词比较起来是困难的。从语法学的观点来看,汉语的动词没有象维语动词那样时态的变化,但这并不等于说,汉语就无法表示动作的“时”和“态”。那么,汉语是怎样表示的呢?与维语动词的时态有什么相应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内容。我们试图用时态助词“了”、“着”、“过”为例来说明这个  相似文献   

12.
“ティル”是日语中表示动词“体”的重要语法形式,也是日语学习的一大难点。在不同的语境中,根据前接动词的不同性质,“ティル”可以表示“动作的持续”、“结果的状态”、“单纯的状态”、“历史回顾”、“习惯”等不同的意义。但则人们通常翻译成“(正)在~”“~着”“~了”等。这里从“ティル”的体语义出发,对具体汉译中的“ティル”与汉语动态助词“在~”“~着”“~了”的对应关系进行考察,目的在于加强并澄清人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闻 之,O”在上古汉语主要典籍中可以找到诸多实例,是一种使用频率很高的句法结构形式,它与同时期的“尝(副词) VP”一样,用于表示“经验”意义。从语法性质上看,它居于句法层面,因此,这种表达形式属于句法手段。由这种手段表示的“经验”意义属于句法或语义范畴。“闻 之,O”形式还起到了语篇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型”与“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不能独立成词的语素;它必须同其它的语素或词相结合才有资格进入现代汉语词的行列。《现代汉语词典》在“型”条下标有两个义项,(1)模型:如砂型。(2)类型:如脸型、血型、大型等。“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有五个义项,(1)样式:如新式、旧式。(2)格式:程式、法式。(3)仪式、典礼:如开幕式、毕业式、阅兵式。(4)自然科学中表明某种规律的一组符号:如分子式、方程式。(5)一种语法范畴,表示说话者对所说事情的主观态度;如叙述式、命令式、条件式。“型”作为第二个义项解时、“式”作为第一个义项解时,  相似文献   

15.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的“着、了、过”,是词、词缀、形尾,还是动词的“体”?如果是词,是动态助词,还是时态助词?这些都不属本文要讨论的问题。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概以动态助词称说;但引述时则直录原文,不作改动。扬州话有动态助词“过”,读音为ko,轻声。“过”的用法和普通话同,不赘述。关于动态助词“了”和“着”,袁家骅先生在《汉语方言概要》中就一些方言点作了比较,扬州也在其内: 动词的“体”,表示完成的“了”(吃“了”饭)和表示持续  相似文献   

16.
语言学界普遍认为,非限定性小句中的“动词词组”不表示时态等意义。然而,系统功能语法学派提出,非限定性“动词词组”建构时态意义。本文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框架下,集中探讨了非限定性小句中诸如having v-ed、v-ing、to v等现象的性质归属问题。文章提出,这些现象属于“时态”语法范畴,构成次要时态类型的一部分;其体现形式与其他次要时态不同,有着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 动词后附助词“着”(“V着”)。是现代汉语重要的语法现象。“着”的使用,与它所附着的动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考察动词的意义和类型来研究“着”字,自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时,“着”字的运用也受着句子构成符要素的影响。“着”字所体现的语法意义,是整个句子内在的语法关系的反映。因而,研究句子中与“V着”相关的成分,同样有助于对“着”字的认识。本文试考察“V着”前的修饰成分。出现在“V着”前的修饰成分,是比较复杂的,有些直接修饰限定“V着”,有些  相似文献   

18.
“是”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各家却有不同看法。 《马氏文通》称“是”为断辞。黎锦熙先生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里,把“是”列在动词里,算作表示决定的同动词。它后边的成分叫“补足语”。王力先生在他的《中国现代语法》里,把“是”叫作“系词”(属于半虚词),列为独立的一类。它后边的成分叫“表语”(表位)。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语法学习》里,把“是”叫作非活动行为的动词,丁声树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里,把“是”和“有”、“在”、“象”等看作特殊的动词,而把“是”后边所带的名词、代词或名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XX气”式结构的特点、“气”的性质,在现代汉语合成词的构成方式和语法单位(主要是语素和词)语法功能虚化的特点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结构是由支配式结构向支配式复合词过渡的形式,多数结构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而变成了一种支配式的复合词。  相似文献   

20.
一朱德熙先生说:“特点因比较而显,没有比较就没有特点。”(《语法答问》第2页)说到古汉语文法,不少人以现代汉语语法作比较。但是,现代汉语是从古汉语发展而来的,两者一脉相承,而语法又是民族语言中最稳定的部分,因此,从宏观上看,差异并不很大。说到其差异,不外是古汉语文法(即文言文法)的疑问代词“谁、何、安”之类做宾语时,须放在动词之前等等。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以古汉语文法同印欧语系文法作一个比较。虽然从古至今,汉语和印欧语系文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是其本质特点依然如故,这就使古汉语文法同印欧语系文法具备了比较的条件。象这样比较,既容易显示古汉语文法的特点,又有助于了解古汉语文法学晚产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