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开发利用"低碳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是欧盟及其成员国的能源和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社会的目标。欧盟能源法律政策的重心也从着重稳定而充足的能源安全供应到注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社会",实现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双赢。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必须学习借鉴欧盟低碳能源的法律政策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欧盟的战略自主始于防务、外交等议题,并逐渐扩展到经济、科技、贸易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要解决欧盟“战略萎缩”和避免过度依赖。聚焦于投资与贸易视角,本文剖析了欧盟对外经济依赖现状,并梳理了近五年来欧盟在贸易、投资与科技领域的相关政策。本文研究发现:在欧盟对外依赖结构中,中国是欧盟密切合作的竞争对手,中欧双方在贸易领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但是随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逐渐提高,中欧之间的竞争会加剧;美国与欧盟在投资和贸易方面的利益深度绑定,具有坚实的共同利益基础,但是近年来“美国优先”思想以及欧盟新兴技术产业的落后促使欧盟不得不从一种更具竞争性的视角重新审视美欧关系。基于对外依赖现状,在“开放性战略自主”的逻辑下,欧盟近年来致力于通过政策手段增强产业链韧性、抑制技术外溢以及促进新兴技术产业发展,但是未来仍需克服实力不足、政策惯性以及寻找利益共同点三个难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能源需求大幅上升,能源进口依存度攀升使得能源安全问题凸显,寻求海外能源资源、保障能源安全,成为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成败的战略性问题.从地缘政治学视角看,中国能源外交存在与邻国竞争关系、受到大国遏制、与周边能源供应国合作不稳定等问题.因此,中国应采取包括建立全局性的能源规划分析、注重能源外交的地区平衡、提升能源企业外交意识等对策,保障自身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4.
试析印度的能源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宏远 《国际论坛》2011,(1):65-72,81
由于油气资源严重短缺,印度的能源安全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确保能源安全,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设法增加油气产量、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大力发展其他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石油产品折冲计划、积极进行能源外交等。然而,由于受油气储量严重不足这一本源性问题的制约,印度在国内进行的能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能源问题,而无法彻底解决。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印度的能源仍不得不依赖石油和天然气,其能源安全能否得到保障主要看其能源外交效果如何,能否稳定地从海外获取油气供应。  相似文献   

5.
能源,作为工业社会的血液,已然成为当今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中亚地区因其蕴含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合作的焦点。欧盟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进口方,在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费方面存在着巨大缺口。目前,欧盟在与中亚交通和能源合作方面提出两个计划和一个倡议:即欧洲国际油气运输计划(INOGATE)、欧洲-高加索-亚洲交通走廊计划(也称欧亚大陆桥计划,ТРАСЕСА)和"巴库倡议"。在具体实践领域,欧盟积极推动"纳布科"天然气管道以及"南溪项目"的建设,从而实现中亚能源向欧盟顺利运输以及欧盟能源多元化供给的战略目标。欧盟对中亚能源政策的制定,为与欧盟面临同样能源境遇的中国从战略目标、危机意识,对外援助计划、能源外交及"一体化"进程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提供了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虽然欧洲一体化始于能源部门,但由于欧盟政体的多层次性及其各成员国间现实利益差异等内部因素的制约,同时受到美国、俄罗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欧盟共同能源政策还未实现。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能源形势,欧盟共同能源政策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欧盟对内需要通过制度平衡,调和成员国个体利益与欧盟共同利益的矛盾;对外需要倡导共同能源外交,力争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和沿线地区的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以对外投资为主题,并将能源作为关键领域之一。作为"一带一路"终点的欧盟,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已经同中国在能源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有助于进一步刺激中国对欧能源投资,有助于确保欧盟能源安全并促进欧盟能源转型,同时带动双方在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双方发展战略的对接。但是,"一带一路"倡议也可能给中欧能源合作带来一系列的挑战。中欧双方应着力于深度挖掘合作潜力,充分发挥机制的作用,强化政策协调和沟通,以共同应对可能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欧盟对外政策的决策机制与中欧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的对外政策包括欧共体的对外经济政策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的对外政策两部分。这两部分的决策机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前者反映的主要是欧共体的整体利益,采用的多为特定多数表决程序;后者反映的主要是各民族国家的利益,采用的多为全体一致表决程序。抓住欧盟对外政策决策机制的特点,是中国更加顺利地与欧盟合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能源安全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3年,世界能源贸易和消费格局仍在不断变化,而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都为净进口的中国,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更应注重能源安全问题。在此背景下,从储采比、对外依存度、进口渠道、储备、价格、生产安全和清洁利用7个维度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进行剖析,并对2014年中国能源安全状况进行剖析与展望。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中国能源供应安全状况基本良好,能源使用安全有所下降,总体上能源安全状况同比有所提升。同时,展望2014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渐进性复苏态势,能源需求量将会进一步提升,这将会给能源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还需从加快储备建设、拓展能源供给地、合理地与国际能源价格接轨、制定高效的应急响应预案、加强能源生产安全、降低化石能源的污染排放等方面做出努力,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强度的稳定提升。  相似文献   

10.
2014 的俄乌冲突与2006 年和2009 年的两次天然气纠纷大不相同。此次冲突引起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背 后隐藏着美国、俄罗斯、欧盟各国围绕地缘政治和能源展开的激烈博弈。由于乌克兰西连欧盟,东连俄罗斯,是欧盟各 国从俄罗斯进口油气资源的必经之地,在地缘政治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能源在乌克兰危机中更凸显出重要的 筹码作用。在此次危机中,俄罗斯采取油气出口多元化战略,减少对乌克兰的过境依赖;欧盟加快能源进口多样化步 伐;美国也试图以能源为武器,增加干预乌克兰危机的筹码,挤占俄罗斯在欧洲的能源市场份额。通过乌克兰危机中 的能源博弈,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乌克兰危机中的大国博弈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1.
在俄欧能源贸易过程中,能源冲突与摩擦在所难免。俄欧在能源投资、能源过境运输、能源合同价格和能源市场开放等领域都有冲突或摩擦。俄罗斯与乌克兰能源问题是折射俄欧能源冲突的棱镜。俄欧能源冲突应对机制包括启动能源对话、利用能源危机预警机制、求诸《欧洲能源宪章》、提交仲裁委员会、诉诸国际法院等。建设俄欧共同能源空间是解决俄罗斯与欧盟能源冲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欧洲自身能源资源匮乏,能源基础设施老化,能源研发进展缓慢,环境保护对能源生产的限制更加苛刻,加之全球能源价格暴涨,使欧洲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为此欧盟进一步加强能源统一市场建设,加强能源监管,通过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应对气候变化,通过完善能源消费者权益体系加强能源市场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中国应借鉴其有益的监管经验,完善中国的能源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欧盟《能源效率行动计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能源效率行动计划》分析了各行业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提出了75项具体措施,覆盖了建筑、运输、制造、金融和教育等行业,特别是明确了十项应当优先启动的措施,以实现能源节约潜力。分析欧盟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和措施,对我国提高能源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WTO/RTAs框架下“能源服务”的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GATS的重要文件W/120未将“能源服务”作为独立分类,但是许多国际组织和RTAs对“能源服务”的范围进行了探索。在DDA能源服务谈判建议中,当WTO具体承诺委员会开始讨论是否需要将能源服务单独设立为具体部门时,许多成员方如美国、加拿大、欧盟、挪威、日本、智利等纷纷提出各自的谈判建议书,他们在“能源服务”的界定上存在较大分歧。研究这些谈判建议书对“能源服务”的界定及其分歧,对于中国确定能源服务的谈判立场和策略,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服务谈判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欧盟共同防务的特点、问题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的共同防务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首要性、滞后性、内倾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是其特点。超国家权力与国家主权之间的矛盾,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欧洲主导权的争夺,运行机制的缺陷,战略清晰度之不够,内在动力之不足,是欧盟共同防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欧盟共同防务的发展不会停止下来,但也不可能太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欧盟共同防务在短时间内也不大可能取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俄罗斯是影响欧盟共同防务和安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我国煤炭运输的疲于奔命、天然气和电力输送的利益纷争以及能源产地对能源利益高回报的追求,国内的主要能源产地几乎都选择了能源就地转化。在低碳经济的战场,能源加工转换作为一种经济技术手段也鼎力相助。与能源实践中二者各显神通的景象相反,能源加工转换颇受我国能源立法与研究宠爱,能源就地转化却被彻底遗忘。这种反差使得从能源法理论上研究二者的关系尤为重要。然而,这一问题至今不为能源法学界所关注。以《能源法》为研究视角,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结合能源利用实践的研究表明,二者在能源产业链中的位置、实施的条件、实施的后果和法律管制基本相同;二者的来源、实施主体、实施目的、法律地位和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住宅能源消费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我国城市住宅能源消费情况的定量研究发现, 自1995-2010年, 我国城市住宅的能源消费量从1 936.72PJ上升至3 742.68PJ;能源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固体能源比重逐年降低, 从45.6%下降到9.8%, 电力和气体能源比重快速上升, 其中电力由10.7%上升到28.7%, 气体能源由3.9%上升到23.5%。构建城市住宅能源消费结构的数值分析模型, 对我国城市住宅能源消费结构及能源消费效率进行了研究, 在1995-2010年间, 我国城市住宅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1995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厨房·热水占66%, 采暖占26%, 制冷占1%, 照明占2%, 家用电器占6%;2010年的能源消费结构中, 厨房·热水占56%, 采暖占25%, 制冷占6%, 照明占3%, 家用电器占10%。1995-2010年, 我国城市住宅有效能源消费量大幅增长, 从878.64 PJ增至2 445.19 PJ, 住宅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明显, 从45%上升至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