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原型批判是在荣格的原型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其最重要的三个心理原型:阴影人格、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在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女主人公玛丽雅姆身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在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以玛丽雅姆为典型代表的传统阿富汗女性的心理与人格中,坚忍与脆弱、冷酷与慈爱、粗暴与温柔等看似矛盾对立的品性融于一体,呈现出了复杂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性格特征。作者从玛丽雅姆这一女性人物形象发散开去,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生命的可贵与脆弱,以及阿富汗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与社会现状,展现了作者对于战乱中的阿富汗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2.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康普生家族人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康普生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生动再现了美国内战给南方人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表现了南方价值观念、准则的衰败,进而探索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本文运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阿尼姆斯原型理论来研究小说主人公凯蒂,挖掘阿尼姆斯原型在其身上的集中体现及其成因,探索其个人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小妇人》是美国作家露意莎·梅·奥尔柯特的代表作品。全书描述了南北战争期间马奇家四姐妹以及马奇夫人在家中缺少男性角色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与阻挠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乔是一位充满男孩子个性的坚强女性。本文旨在通过荣格原型理论下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角度从乔的人际关系、生活、以及工作角度分析其性格中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4.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康普生家族人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康普生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生动地再现了美国内战给南方人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表现了南方价值观念、准则的衰败,进而探索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本文运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阿尼玛原型理论来研究小说主人公昆丁,分析他的心理,挖掘阿尼玛原型在其身上的集中体现及其成因,探索其个人悲剧的原因,拓宽福克纳笔下人物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拥有快乐的秘密》由人物的叙述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讲述了女主人公塔希在惨遭非洲割礼迫害后寻求自我完整的成长历程。从荣格的人格理论角度揭示塔希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自我分裂的原因、个体意识与无意识的对抗、阴影的作用以及她身上的阿尼姆斯气质,最后塔希获得自性,即自我完整。  相似文献   

6.
文章用荣格的心理学原型理论对<他们眼望上苍>中女主人公珍妮个性发展的心理历程进行解读,指出此历程实现了荣格所述的个体化进程.在三次婚姻中,珍妮对传统的僵化的性别模式进行了挑战,摆脱了传统性别人格面具对黑人女性的束缚,逐渐认识到心灵中异己的人格成分--荣格所述的阿尼姆斯,最终实现了心灵的整合,实现了个体化.  相似文献   

7.
《拥有快乐的秘密》是艾丽斯·沃克小说创作从形式到内容的一次重大革新。小说围绕女性割礼对奥林卡女子塔希造成的身心摧残展开。整部作品由八个人物讲述的72个错综复杂的叙述片段组成,每一段以叙述者的名字为标题,内容为叙述者的内心独白。其中由主人公塔希完成的42个叙述片段,根据叙述者身份和心理的变化被赋予六个不同的标题,映射塔希心灵成长的不同阶段,与荣格人格结构理论中所界定的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和自性等原型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演绎了塔希人格从分裂到整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希思克利夫和仇虎分别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中国剧作家曹禺的三幕话剧《原野》中的男主人公。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部作品男主人公的复仇故事、复仇目标和复仇心理以及复仇性质,指出希思克利夫的复仇虽然反映了身处社会下层的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反抗,但主要是出于个人恩怨;仇虎的复仇则超越了个人的恩怨,具有明显的阶级抗争意识。  相似文献   

9.
金庸小说中的情爱抒写大都借用中国古典小说及传统武侠小说常用的"一男数女,众星拱月"模式,主人公三妻四妾,拥有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式结局是此类小说的通例,从形式上看,金庸没有超越这种模式,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着强烈的现代心理意识,这种"旧瓶装新酒"的翻新既赋予了旧形式新的意义,更重要的,这种写情也使他笔下的情爱故事更能契合现代人的心理,而且,金庸的爱情故事绝大多数以悲剧收场也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武侠类小说的情爱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为主线,将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与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的《雷雨》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两位女主人公觉醒、反叛及追求独立的相同的心路历程,进而分析两位主人公不同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1.
曹禺的《雷雨》、《日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蘩漪与陈白露是曹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更深一步探索曹禺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创造性的运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人格的理论,围绕<红楼梦>中钗黛争"宝"这一主线,揭示了两位女性在本我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而受本我驱使的自我的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但她们最终都成了超我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金锁记》中曹七巧人物形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揭示了家庭背景、灰色环境、好胜猜忌的性格是曹七巧形象形成因素;通过对七巧与姜季泽、七巧与长白、七巧与长安人物关系的分析,指出了张爱玲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以及在创作上对西方文学的吸收和借鉴;作者还认为曹七巧改变了关于女性的“先爱后性”的传统性爱论,七巧形象的成功塑造必将引起人们对女性学科更为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曹操《孙子略解》的兵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中国的兵学领域也影响深远。他的兵学著述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对其他兵书的集抄,二是基于个人军事思想的创作,三是对诸兵家经典的注解。除《孙子略解》外,其他各书皆已亡佚。曹操单独将"十三篇"注解流传,恢复了孙武"兵经"原貌,纠正了人们对《孙子》认知的混乱。曹操《孙子略解》的特点,一是主旨鲜明,行文简练而切要;二是立足人事,贯彻理性精神。可以说,在对一些关键篇章和字句涵义的把握上,曹操最能得《孙子》之真谛。  相似文献   

15.
曹去晶在南京生活和创作《姑妄言》的时代,正是曹寅父子任职江宁织造、由显赫一时走向抄家没落的时期。同为辽阳人的曹去晶与曹寅父子有所交往,当非无稽之谈;而曹雪芹与曹去晶相识,并在南京或北京读过《姑妄言》的手稿或抄本,这也是极有可能的事。《红楼梦》“大旨谈情”,而《姑妄言》“大旨讽世”;但在思想和艺术上二书有诸多异同之处,从中不难窥见《红楼梦》受《姑妄言》的影响,以及《红楼梦》对《姑妄言》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军和以法治军互为映衬。传统武德文化的研究正逐渐成为以德治军的思想底蕴。文章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曹操的武德思想作了探索,并从其戎马一生的军事实践、为政韬略、人才思想三个主要方面展开论述,进而发掘了曹操武德思想兵儒合一的独特表征,是解读曹操的一种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与《曹操墓认定的礼制性误判》是姊妹篇。主要将该墓葬呈现出来的考古真实,与可靠传世文献呈现出来的历史真实相结合,对所谓"曹操墓"的真正墓主,进行探索和研判。主要结论是:1.墓葬刻石文字含有丰富而特殊的文化信息,因此带有刻石文字的器物应当是真品,而非后世伪造的赝品;2.从墓葬所蕴含的特殊文化信息,可以确立真正墓主的时间、空间和身份等具体指向;3.经过种种具体指向的全面排查筛选,所谓曹操墓的真正墓主,应当是曹操的儿孙即曹宇、曹奂父子,而曹奂是曹魏的末代君主;4.曹宇、曹奂墓园的正式名称是王原陵,具体方位在邺县西面,这在宋代典籍中有确切而可靠的记载;5.各项指标综合比较的结果,曹宇和曹奂是真正墓主的可能性,远远超过曹操。  相似文献   

18.
童力群 《南都学坛》2002,22(3):55-58
雍正十年十一月至雍正十一年四月 ,早被革爵圈禁的纳尔苏 ,派嫡幼子福静向隋赫德索银三千八百两。事前有“曹家人”到平郡王府“行走” ,事后有雍正帝及宝亲王弘历为之开脱。曹家得银后可摆脱困境 ,捐纳州同。因此 ,对曹兆页家的穷困问题 ,有必要作通盘的思考 ;对“曹雪芹从乾隆九年开始创作《石头记》”的定论 ,大可怀疑。应大破“自传说” ,大立“他传说”。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从汉魏丧葬礼仪制度的视角,研判所谓"曹操墓"的墓主身份及其相关问题。主要结论是:1.按照汉魏君主的丧葬礼制,其随葬品上谥号书写的规范格式,是谥号加身份,绝不会再加上国号;2.君主谥号书写的规范格式,来源于孔子创立的正统儒家理念,并由孔子亲手在儒家经典《春秋》中树立起权威性样式,目的是凸显天子高于诸侯国君的独一无二至尊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功用;3.曹操生前已充分享有天子特权,并在安排自己陵园中公然以天子自居,所以曹操封号"魏王"的"王",完全不能理解为普通诸侯王公的"王",而是周朝天子称谓"周王"的"王",是与皇帝并称"帝王"的"王",也就是天子;4.在其权位继承人曹丕和丧事主要经办大臣司马孚等的一致支持下,曹操丧葬必定会以天子等级办理。其随葬品上谥号书写的格式,应当是"武王",而绝非加国号"魏"字的"魏武王";5".魏武王"称谓的出现,非但不是认定墓主为曹操的关键性物证,反倒成为证明墓主绝不可能是曹操的关键性物证;6.仅仅因为随葬品有"魏武王"的称谓,就将墓主认定为曹操,是在不了解当时丧葬礼制和政治现实的情况下,做出的根本性误判;7.陵园中两座墓葬的相对位置,也是以上误判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20.
宋代曹组、曹勋为父子词人。曹组词为俗而能雅,曹勋词则为大雅避俗。究其原因,在曹氏家庭教育环境中,曹组作为传统士人,虽仕途遭阻,心态复杂,但正统观念始终存在。曹勋的词风一方面是对父亲的反动,另一方面却又来自父亲的教育。从作词基本功与审美追求两方面来看,曹氏父子的联系在两宋众多父子词人中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