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关于古代突厥语法(8—13世纪时期的突厥语),从1893年12月15日丹麦学者汤姆逊(V.Thomsen)解读古代突厥文字(也称鄂尔浑如尼(OrkhonRunic)文字)以来,已先后有数种德文、俄文写成的专著出版。前者如拉德洛夫(W.Rad loff)在1897年发表的《古代突厥语法概要》(Gram matischeSkizzederalttuerkischenInschriften,收入该氏的《蒙古古代突厥碑铭———新编》(Diealttuerkis chenInschriftenderMongolei,NeueFolge))、葛玛丽(A vonGabain)的经典著作《古代突厥语法》(Alt tuerkischeGrammatik)(第一版1941年,因二次大战未能流传开来,1950…  相似文献   

2.
从16世纪伊始大约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东蒙古(靼鞑蒙古)以亦不剌、阿尔多厮(即满都赉阿固勒呼)和俺答汗为首的一些部落相继入迁青海,活动于西海(青海湖)地区。他们的入迁,打破了明初以来这一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又与明军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威胁着明廷的西北边防,因而在明清许多文献中;他们被冠以“海夷”、“海寇”,我们则称之为西海蒙古。西海蒙古的活动是整个蒙古历史及中国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有明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西海蒙古与藏传佛教之间的关系做一考察,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从16世纪初叶伊始的大约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东蒙古(鞑靼蒙古)以亦不剌、满都赉阿固勒呼和俺答汗为首的一些部落相继入迁青海,活动于西海(青海湖)地区。他们的入迁,打破了明初以来这一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役属诸番,令其交纳“添巴”,又与明军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威胁着明廷的西北边防。因而,在明清许多文献中,他们被冠以“海夷”、“海寇”。  相似文献   

4.
公元第一千年的中叶至后半叶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回鹘人的遗迹是中央亚细亚游牧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回鹘人曾经积极地参加建立与颠覆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的活动,创建过自己的国家,在中央亚细亚地区政治史和军事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遗迹。公元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被黠戛斯人灭亡之后,回鹘人被迫离开自己在蒙古的生存之地,分别迁移到东亚和中央亚细亚邻近各地。原先回鹘汗国的基本游牧民、回鹘的亲族铁勒诸部落迁居吐鲁番之后,还在那里建立了国家,并且一直存在到13世纪蒙古征服时期。属于公元8至9世纪回鹘汗国时期的各种考古遗迹——古城、堡垒、建筑设施、纪念碑、铭文、印记、墓地等在蒙古和南西伯利亚得以保存下来。蒙古的回鹘文化遗迹的研究能  相似文献   

5.
蒙古民族语言是在原蒙古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但不是其简单的延续或古代形式,而是经历了语言接触、语言融合的发展历程。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在早期曾与通古斯语族语言有过相互影响的过程,后又经历了匈奴化、突厥化过程,于13世纪初随着蒙古民族的形成而发展成为民族语言。  相似文献   

6.
9-15世纪间居住于新疆及河西走廊地区的回鹘人佛教文化昌盛。在与北方民族(如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的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回鹘佛教也随之为这些民族所接受。尤其在蒙古统治时期,回鹘佛僧地位甚高,他们或充当皇帝与藏族喇嘛教帝师之间的翻译,或充当蒙古皇室贵族的老师,或传扬弘化佛教,深为蒙古统治者所器重。他们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契丹、党项、女真,尤其是蒙古古代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央亚地区各国,无论是定居民还是游牧民,都遵循着同一个发展规律。多数民族在中世纪或者近代走上了封建主义发展阶段,西藏、阿富汗及许多突厥民族则早已迈入发达的封建制。中世纪早期,蒙古地区既生活着操蒙古语的部落,同时也有许多操突厥语部落。我认为,公元4-6世纪时蒙古地区的柔然汗国是第一个处于封建制阶段的国家。公元6-8世  相似文献   

8.
“铁勒”一名最早见于《周书·突厥传》。《隋书》、《通典》和《旧唐书》都专门列有《铁勒传》。按照中华书局的标点本,《隋书》所载的铁勒部落多达四十个;而且它们的分布范围极广,从独洛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土拉河)地区一直到拂菻(即拜占庭帝国)之东。不少中外学者早就对这些部落作了种种考证,但是由于《传》中的许多部落名称并不直接见于其它的汉文史籍,所以在若干部落的比定上出现了很大的分歧,而且对于少数部落迄今仍然没有  相似文献   

9.
佛教劝善故事“还魂人的故事”是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的,其中《乔吉德仙女传》和《古苏喇嘛传》在蒙古族中的影响相对深远。这两个“还魂人的故事”与古代蒙古法律文献之间具有诸多可比之处,特别是在保护喇嘛阶层特权方面,佛教劝善故事和古代法律文献之间是互为表里的。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蒙古族社会 ,维护社会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主要是上天崇拜和祖先崇拜。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 ,维护社会道德的精神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佛教伦理思想完全改变了旧时蒙古人的道德结构 ,使蒙古人他律性的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律性的道德规范。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藏传佛教因果报应说作了对比 ,分析和揭示了佛教道德思想在蒙古人中传播的过程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原蒙古语到契丹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语是东胡后裔诸语言中的一支 ,东胡人的后裔———鲜卑人、室韦人、契丹人的语言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室韦人的语言被称作原蒙古语。原蒙古语经过一系列突厥化过程而形成古蒙古语。研究蒙古语的形成过程 ,必须结合东胡后裔的历史来观察东胡后裔诸语言的发展 ,及其同蒙古语族各语言之间的历史关系。对原蒙古语的研究 ,于蒙古族族源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慕容鲜卑是来自塞外的少数民族,在十六国时期建立了4个燕国政权.在发展过程中,慕容鲜卑人逐步接触、了解了佛教.虽然在慕容鲜卑统治下,诸燕国的佛教信仰情况不宜估计过高,但因诸燕时期始终保持了较为宽容的宗教态度,从而使佛教得到了一个较为平和的发展空间,并最终导致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辽西龙城地区成为我国古代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中心.这是慕容鲜卑人对于我国古代宗教发展的贡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河南地区是中国古代佛教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洛阳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和发展 ,至隋唐时代臻于极盛。本文先就建寺、度僧尼、凿窟造像、佛事活动诸方面阐述了隋唐时期河南地区佛教的盛况 ,又从佛经翻译和佛学著述讲论、佛教宗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佛教东传朝鲜、日本等方面论述了隋唐时代河南佛教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最后从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了隋唐时期河南地区佛教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康熙三十五年本《蒙古律例》(以下简称康熙本 )是 1 6 2 7- 1 6 94年间清朝针对蒙古而制定的法律法令的汇编。这个时期是清朝向中亚扩张的时期 ,也是它同一些反对势力不断进行战争的时期。期间 ,漠南、漠北蒙古 (即喀尔喀 )领土上的一些独立的汗国 ,虽然进行了顽强的、长期的抵抗 ,但是 ,最终还是一个接一个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1 7世纪中叶 ,持续了近 2 0 0年的封建割据使这片领土分化成为漠北蒙古 (即喀尔喀蒙古 )、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 (即准噶尔蒙古 )。漠北蒙古居住在蒙古的阿尔泰山、杭爱山以及杭爱山以东的地方。漠南蒙古各部落分布…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先生(1890——1969)是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原中山大学教授。他毕生从事历史学的研究与教学,尤以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学、敦煌学、突厥学、藏学、唐代和清代文学、佛教典籍的研究著称于世,培养出一批在文史研究方面的杰出人  相似文献   

16.
因明学是古代印度以逻辑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认识理论。因明随着佛教的传入以佛教典籍的译介方式传入蒙古地区并与蒙古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有别于藏传因明和汉传因明的蒙古因明。蒙古因明属于藏传因明,它是在蒙古地区传播、发展的藏传因明。但它不完全等同于藏传因明,它是蒙古族学者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进行解读、研究的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因明,是藏传因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分支。  相似文献   

17.
佛教传入蒙古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蒙古帝国时期;第二阶段是蒙古封建阶级衰落时期;第三阶段是满清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时期,蒙古的封建领主出于政治目的,始终保护着佛教。在此时期,蒙古的王公们开始信奉佛教,游牧部落开始放弃萨满教。曾有一些喇嘛编年史家企图把佛教在蒙古的传播说成是成吉思汗的所为。有关他派遣使者到西藏大喇嘛公噶宁布那儿去的事情常常被人记载下来。不过,目前尚未发现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高句丽人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后迁居朝鲜半岛中段及其以北立国。从高丽史书《三国史记》的地名表来看,高句丽统治时期的朝鲜半岛中段及其以北,大量地名所包含的词汇语义同满—通古斯语及日本语相通,而和韩语关系相对疏远。因此它们很可能来自上古时期就已存在于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北半部、占高句丽人口绝大多数的土著民族秽人的语言,而原居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后东迁与众多秽系部落融合的貊人可能是上古时期来自草原东部和辽西一带的原蒙古人。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56个民族。哈萨克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由古代乌孙、突厥、契丹的一部分和后来蒙古的一部分在长期相处中发展而成。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907,582人,占全国总人口的0.09%。主要分布在西北边陲新疆,哈萨克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现已全面使用新文字。解放前,基本上属于封建社会,保留部落制残余。解放后,建立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及自治县,实现了社会改革,废除了封建特权和剥削制度,逐步转向定居游牧,各项事业  相似文献   

20.
突厥佛教始兴于6世纪下半叶佗钵可汗统治时期,曾受到中原、印度及中亚粟特佛教的交互影响。由于佛教戒杀生、戒争斗的教义与突厥游牧射猎、尚勇好武的习俗多有抵牾,故佛教在漠北未能扎根而不久便趋于衰亡,惟中亚西突厥人因受当地佛教的影响而流行的时间较长,延至8世纪中期,后随着伊斯兰教势力的东浸而衰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