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京津冀的发展为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很大机遇,但河北省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还有着很大困难,这些困难有来自北京方面的.有来自河北省自身的,也有来自其他各省在转移劳动力方面的积极努力给予河北省的压力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崔艳丽 《理论界》2006,(3):59-6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民收入的高低与农民劳动力转移数量密切相关。本文介绍了辽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及特点,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加快和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和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作用。明确目标任务;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管理和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序;完善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 ,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诸多难点 ,应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刘易斯模型、劳动力异质性与我国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易斯模型把乡一城劳动力转移建立在劳动力同质性的假定基础上,但这个假定不符合事实,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符合我国实际.从调查数据可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它所带来的问题表现为:农村留守劳动力低素质化、农民工非正规就业化、农民工非市民化、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民工教育和培训以及返乡创业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化”协调发展存在产业结构问题突出、农村劳动力市民化成本高、制约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三方面的问题。可从转变观念、改革户籍制度、加速农民市民化等几个方面优化配置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曾经是一个人口流动率极低的国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当地乡镇企业以及异地转移。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本文试图从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转移状况、影响转移的因素以及转移所带来的影响等角度,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全面回顾,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称性关系。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产业结构和体制结构会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影响到劳动力流动的流向、规模和特点。云南省经济结构调整的特征分析,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未来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困难和压力,促进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中原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省内转移数量超过省外转移、向中部地区转移数量增长迅速、转向中小城市的数量持续增加、转向第三产业人数超越第二产业等特征。对中原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表明,可通过提高城镇工业化水平、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和拓展农业内部转移渠道三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0.
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有益于消灭城乡对立。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有: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素质相对较低、转移服务机制不完善、拉力不足。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需要改革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造更多非农就业岗位、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劳动力来源,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文章在对南阳市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劳动力本身、制度和土地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并深刻论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现代农业建设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政府引导、消除制度障碍、深化农村改革和优化外部环境等方面给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现代农业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能够通过专业化分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扩大就业门路,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同时,它还作为现代农业和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枢纽,通过产品加工促进工业化,间接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交易机制促进市场化,间接驱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从而保障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质量和有效性.据估算,1996-20016年农业产业化年均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740.93万人,约占同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年均转移规模的11.32%.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当前,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缺失显性化,用国家正式制度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特点,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战略思路及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闽西北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农业劳动力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非农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内拉力,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农民自发的选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计划生育、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等负效益。提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广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建立与完善劳动力中介组织,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发展农村小城镇与返乡创业相结合,加速农村城镇化;扩大金融信贷渠道;完善农地“三权”分离机制,促进农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强政府的服务完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和现实基础,从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农民工教育及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寻找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性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环节.但在目前,转移培训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尽人意.其原因主要在于,作为转移培训供需关系中的需方--中央政府和接受转移培训农民处于不利的博弈地位.因此,增强对地方政府的激励和约束,推广分解式培训模式和有偿培训券的使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培训对象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是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政府行为缺失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自发性和无序性,政府行为不当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高成本和低效益.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滞后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落后状况。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主要包括政策指导行为、制度保障行为、公共服务行为、法律规范行为、宏观调节行为、人力资源开发行为、市场服务行为、监督和仲裁行为、舆论导向行为等。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大面积向城市转移就业过程中却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现象,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真正转移不回流,稳定就业和良好的心理适应是必备的重要条件,而和谐劳动关系对其条件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细致分析劳动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基础上,从社会环境营造、企业职责界定及政府功能发挥等方面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现有农村人口2 300万人,农业劳动力1 300万人,但其中却有400万富余劳动力处于失业和隐性失业状态.转移农村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既是重庆市农村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是重庆市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要把这种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只有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调整农业结构,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小城镇战略,促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内部转移、就地转移和跨区域转移,并使之充分就业,这对于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结构性变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演变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要全面反映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就必须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的变化去考察。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正是从就业结构的变化开始的。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不仅来自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而且来自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障碍。要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就必须谨慎地进行产业选择。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遇到两难的选择:即用资本密集型企业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固然从近期看不利于吸收、消化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同时,还会由于资本的严重短缺而导致的高昂机会成本,但从长远看却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