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世纪末(公元1190年),西夏刊出一部由骨勒茂才编撰的西夏文和汉文互译音意的幼学书《番汉合时掌中珠》(以下简称《掌中珠》)。此书按天·地·人三才的体例编排,每条词语分四行:中间两行,右为西夏字,左为该西夏字的汉文意译字,左右两边各一行,其中,右为西夏字的汉文音译音,左为汉字的西夏文音译字。下面以“天”字为例加以说明(为印刷方便,西夏字按先后编号集中附后,文中“□”号代表西夏  相似文献   

2.
大凡两种民族语言之间可以用文字系统地通过对音体现其语音关系,至少说明这两种民族语言的音系以及语音构成极其相似,西夏语和汉语的情形正是如此。《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人编的一部夏汉袖珍双解词典。与现代中国人编的《英汉词典》或美国人编的《汉英词典》所不同的是,《掌中珠》既便利于西夏人学习汉语,同时也便利于汉人学习西夏语。可见《掌中珠》的作者在编排体例上还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它的每条词语均由四行字组成:第一行汉字为第二行西夏字的注音,第四行西县率为第三行汉字的注音,,第二行西夏字和第三行汉字则互为夏汉字…  相似文献   

3.
勉语早期汉语借词浊声母的数量及其所牵涉的众多古声类颇具特色,它们主要借自汉语塞音与流音*r-或*l-结合的复辅音。借自古汉语清声母的词经历了向鼻冠塞音加清塞音复辅音的转变,鼻冠音使其后清塞音浊化之后消失;借自古汉语浊声母的词则经历了向鼻冠塞音加浊塞音复辅音的转变,鼻冠音的脱落使它们成了纯全浊声母词。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西夏语同藏语词汇之比较》一文(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中依据西夏《番汉合时掌中珠》的西夏语词的汉字注音,特别是关于人体器官的词汇的汉字注音大多与藏语对应词相同或相近的现象,再加上西夏党项羌早期是青藏高原上的西羌部落的一支,与藏族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关系,因而认为西夏语应当与藏语有密切的关系,且很有可  相似文献   

5.
考察西夏文献《番汉合时掌中珠》,夏汉对音和汉夏对音中西夏文几乎没有四品舌上音类字,而《五声切韵》和《同音》中却都列有“四品舌上音”类。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简单地“直抄”,而有可能是实际语音的反映,也说明 12世纪的汉语舌上音类正处在一个变化时期。西夏语的四品舌上音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舌上音。  相似文献   

6.
关于《玄应音义》舌音的分合,诸家有不同看法。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概率统计法和译音辩讹考察法对《玄应音义》中舌音声母进行穷尽式研究可以发现:《玄应音义》中舌音混注比例低,端知两组应该分立;从概率统计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属不同类别;从玄应注音体例和实际注音情况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区分清楚,没有混同;玄应为“文字品”比声中上咢声和舌头音代表字所作注音显示其语音中知、端组分立;译音词新译与旧译间对音用字的差异显示玄应语音中知、端二组声母有别。由此可以确定:《玄应音义》中作为声母音位,舌上音已经分立,少数后世的舌上音字残留读舌头音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番汉合时掌中珠》是西夏文与汉文对照的词典,作者署名为“骨勒茂才”,一般认为这四个字就是作者的人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茂才”二字并未作为正文直书於“勒”字下,而是两个较小的字,旁跨在正行右侧,颇似汉文落款的谦称格式。“骨勒”二字连书,由此可见,肯定是人名。查“茂才”二字,自汉代以来便把具有优异才能的人称为“秀才”,这个称号历代封建王朝常用来作为荐举的科目之一。后汉光武帝名叫刘秀,为了避讳,当时曾改“秀才”为“茂才”。到了唐朝初年仍置秀才科。北宋则设有“茂才异等科”,再改“秀才”为“茂才”。《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页三六四七载:“仁宗初,诏曰:‘朕开数路以  相似文献   

8.
一、彝族的族称和历史阶段 彝族的族称解放后统一用“彝”字,最早用“彝”字作彝族族称的是清道光《沾益州志》。彝族在各地的自称或他称多达数十个(参见《彝族简史》)。多数自称或部分他称的第一个字的声母大部分为n(n)或1,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为sh或ch、t等。n(n)、l是族称,sh、ch、t为亚族称。亚族称是由人名演变为家支(族)名,再演化为支系名。汉文文献中记载的“夷”有时泛指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时专指彝族。汉文文献中的“夷”实为彝族自称ne或ni“尼”的同音异写。“夷”、“尼”、“宜”在古汉语里同读一音,“夷”与“尼”、“宜”读音相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古全浊声母在今晋方言中的四种类型进行了探源,认为今读送气清音声母的最早源头是唐五代汉藏对音《大乘中宗见解》所代表的西北一支方音;今读不送气清音声母的最早源头是唐五代注音本《开蒙要训》所代表的西北一支方音;与北京官话相同的类型,最早也曾受到汉藏对音《千字文》和《大乘中宗见解》的影响,但最早的源头只能是北宋《皇极经世书声音图》所代表的音系;与北京官话相反的类型,则可能是前两种类型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已经为普通话的时态助词“了”注了音(“了”音·le),这里为什么还要讨论它的音读呢? 我认为,辞书的注音不完全,·le不能代表时助词“了”的全部音读。而这种不全面的注音,直接影响了该字字音的规范和统一。比如“抓住他,别让他跑走了”中的“了”,有人按辞书所注去读,读作·le;有人按口语实际去读,读作·lou;  相似文献   

11.
魏晋音是周秦古音过渡到中古《切韵》音的桥梁。晋·郭璞“为今语作而不为古语作”的《尔雅》注,是研究魏晋音特点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就《尔雅》郭注反切上字,与离之不甚远的《广韵》,按唇、舌、齿、牙、喉5音逐字对照比较,试图归纳其声母体系诸特点。至于韵母体系,则将于下篇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西夏文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文是西夏王朝创制和使用的一种文字。西夏大庆年间(公元一○三六——一○三七年),统治者李元昊命令他的宠臣野利仁荣创制了西夏字。西夏字产生之后,被定为“国书”,在官方文书中使用。宋景祐四年冬(公元一○三七年),西夏设立蕃汉二字院以教授蕃(即指西夏文)汉文字。《西夏书事》云:“元昊既制蕃书,尊为国字,凡国中艺文诰牒,尽易蕃书,于是立蕃字、汉字二院。汉习正、草,蕃兼篆、隶。”当时,用西夏文翻译了不少汉文典籍以为西夏人诵习之用,如《孝经》、《尔雅》、《贞观政要》等。西夏著名学者斡道冲还曾以西夏文写了《论语小义》和《周易卜筮断》等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明末利玛窦的罗马字注音文章中的材料,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汉语专有名词等的意大利文标音材料相互参证,对利氏所记的官话音声母系统进行分析、拟测,把利氏注音文章中26个声母符号归纳为明末官话21个声母。指出明末官话全浊声母消失,/n/、/l/有别,/v/声母留存,/η/声母正在消变,见系细音字的声母尚未腭化成/t/等,知二庄组声母存在/ts/、/ts/两读的可能,“儿”类字尚未发展成卷舌元音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
喻母考     
喻母是古汉语语音中的一个声母。对于喻母,清代以来,学者们作过一些研究,归纳起来,其说有四: 1、喻为影浊说。清代江永在《音学辨微》中说:“影最清,喻之清;喻次浊,影之浊。”认为影母是喻母的清声,喻母是影母的浊声。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中说:“凡影母之字,引而长之,即为喻母;晓母之字,引长之,稍浊,即为匣母。匣母三四  相似文献   

15.
《集韵》中的“某某读”并不都是指前代经师的特异读音,为数不少的“某某读”是《集韵》编纂者错误地沿用前代经师音注中的特殊音切而造成的:一是误把“注非其字”的音切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音切,一是误把“非注音”的直音看成是“为其字注音”的直音。  相似文献   

16.
《说文》“賨,南蛮赋也,从贝宗声。”崔鸿《蜀录》:“巴人呼赋为賓”(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三)。《永顺府志》:“土人呼官长曰冲,又曰送,又曰踵”(《来凤县志》卷三十二·杂缀志·缀拾·故宫博物院藏书)。“賨”是汉字记巴语音,“送”是汉字记土家语音。本文拟从汉文造字和注音方面来探讨这两个字是巴语也是土家语同一单词在汉文音译时的异写。  相似文献   

17.
用反切比较法和反切结构分析法重新统计观察<经典释文>首音中重纽反切,可以发现《经典释文》首音重纽反切结构具有两条规律:(1)用A或B类切上字时,切上字决定被切字的重纽归属;(2)切下字的声母类型可以区分被切字的重纽归属.按A、B类上字和非A、B类上字分别考察《经典释文》的重纽反切,仅有0.9%的反切不能区分重纽,这跟前贤认为《经典释文》不能清楚地区分重纽的看法大不相同.区分重纽时,规律1先于规律2起作用,但A、B类上字的区分率(45.13%)远远低于下字声母的区分率(95.80%).因此,规律2是反映重纽的语音内涵的主要规律,规律1是反切和谐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康熙字典》将“(齿页)”字收在页部正编,将“(齿赞)”字列入齿部备考,以为一与头有关,一乃齿之属,仅据《字汇补》注音,而不详其义。《中华大字典》以其无义,迳将二字汰除。 按,二字出《改併五音类聚四声篇海》,亦有音无义,不同部居,为《字汇补》所本,《康熙字典》未识其源。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今古方言大略》二字联绵为释  相似文献   

19.
反切注音法是我国长时期使用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它的特点是用两个汉字去拼切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用它表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用它表韵和调。《广韵》中的每个小韵都注有表示读音的反切,共3872个。清代陈澧创造“反切系联法”,将《广韵》中这些反切的上字进行系联,得出了当时的声母系统,将其中的下字进行系联,得出了韵母系统。所以从陈澧以降,凡研究《广韵》  相似文献   

20.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为了注音释义,《说文》一共援引《诗经》例句达380条,其中用以注音者15条,用以释义者365条。用以注音者如:《说文·目部》“(目必),直视也。读若《诗》曰‘泌彼泉水。’”《说文·瞿部》:“矍,佳欲逸走也。读若《诗》云‘矿彼淮夷’之矿。”《毛诗》“泌”作“毖”,“(禾广)”作“憬”。可见,考察《说文》引《诗》注音,不仅可以明白字的读音,还可以了解《诗经》的异文。因这易于理解,故这里略而不论。用以释义者情况则相当复杂。王念孙说:“《说文》之训,首列制字之本意。而亦不废假借,凡言一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