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内地落马官员带“病”提拔现象研究》.分析了中国内地2002年至2012年11月15日落马的43名省部级官员带“病”提拔(边腐边升)的现象,发现其中多从地厅级开始有腐败行为,平均年龄为47.5岁。  相似文献   

2.
官员腐败的内在演化机理是当前反腐败工作的要点,如何实现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是共有难题,为了探究官员腐败诱因、腐败动机以及腐败能力,特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中国司法裁判网2009—2017年的283个镇街一把手腐败案例为研究样本,借助QSR NVivo 11质性分析软件,聚焦于腐败行为视角,研究镇街一把手腐败行为特性,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提供对策建议。研究发现,镇街一把手腐败案例存在共有的逻辑特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形成反差,工作中的能人形象与生活中的堕落行为并存,职务行为公开透明与贪腐行为复杂隐蔽对应,反腐的高压态势与贪腐的侥幸心理的反差,严密的纪律制度约束与贪腐行为团伙化的应对,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与权力使用任性的落差等,是镇街一把手想腐败、敢腐败、能腐败的具体外在表现。应该从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建构“不敢腐”的惩戒机制、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三个方面遏制镇街一把手腐败蔓延。  相似文献   

3.
俞宪忠 《东方论坛》2008,(5):104-110,120
由百姓纳税养活的政府官员,因为具有支配资源的各种垄断权力,有可能会不按照其承诺尽心尽责地执政为民,更有可能会做一些伤害百姓权利的事情。官民对立以及官员权力(power)侵害百姓权利(right)就是政府腐败的要害所在。“政府腐败”这四个中文汉字所内含的政治底蕴和政策含义是:政府官员要具备德才兼备的从政素质,面对寻租诱惑时有分寸地使用公共权力,拒绝与“肉”字有关的各种诱惑,把国兴科教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国策。有国家就有政府,有政府就有腐败。既不可能得到完美的政府与不完美的官员之间的公共组合;也不可能得到不完美的政府与完美的官员之间的公共组合;更不可能得到完美的政府与完美的官员之间的公共组合;仅仅能够得到不完美的政府与不完美的官员之间不尽完美的公共组合。  相似文献   

4.
继“表叔”、“房叔”、“雷人”等一批违纪腐败官员因网络举报落马后,近期又有人士通过微博实名举报地方高层官员,引发更为强烈的关注。 观察家们指出,互联网上正在掀起一股力量无可估计的反腐热浪,并倒逼反腐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公众腐败存在的证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角度,对“腐败”一词的内涵进行了论述,指出“腐败”不仅指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还有社会公众的腐败行为,而后者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使我们的反腐斗争不能彻底进行。因此有必要对公众腐败现象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民主选举、政党竞争执政在理论上一直被视为实现权力监督、医治权力腐败的灵丹妙药。但泰国从军人统治向民选政治的转型并没有带来国家政治清廉。泰国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反腐机制、强化和完善反腐法律体系、推行和完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发挥公民社会作用等反腐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泰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廉政建设之间存在冲突,以及政治经济利益的复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反腐的效果,泰国仍属“严重腐败国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国内反腐风暴中落马的官员大多数与工程建设有关。在其他国家,工程腐败同样是社会一大毒瘤。无论是战后重建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在苦苦寻求切除这一毒瘤的利剑。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统治者遏制腐败的七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远在奴隶制时代,就已经有了腐败现象。随着岁月的嬗递与朝代的更迭,腐败有愈演愈烈之势,奴隶主和封建统治者为了避免社稷覆亡的厄运,有效地遏制腐败,经过数千年的积累,我国古代已经制订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反腐倡廉措施,如制定律令,约束官员;官员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严惩贪污,奖掖清廉;考核官员,审慎用人;异地做官,实行回避;荐官贪滥,须受连坐;执法公平,抑制特权。  相似文献   

9.
与已有围绕腐败对经济增长、财富分配、社会稳定等宏观效应的研究不同,文章将宏观制度环境与微观企业决策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考察官员腐败对企业代理成本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理.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0-2012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官员腐败显著提升了企业代理成本.具体表现为,随着企业所在地区官员腐败程度的上升,企业费用率显著增加,资产利用率则显著降低.研究还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官员腐败对非国有企业代理成本的影响效应更明显;同时,市场化改革也有利于缓解官员腐败对企业代理成本的影响强度.  相似文献   

10.
吏治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厅局级干部,堪称领导干部了。一个人,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基层实践经历、若干个“台阶”的实际工作锻炼,没有显著的政绩和群众的信任,不经过组织的反复考察,我想,是到不了这级岗位的。然而,贵州有个叫做周叶的无业人员竟一步跨越七八个台阶,...  相似文献   

11.
行政权力腐败是每个政府都要遇到的顽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行政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健全法律制度,对官员既授权又相应地控权,并且建立奖惩、监督等制度,达到遏制行政权力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体制转轨国家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社会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刻 ,转轨本身产生出过多的任意处置权 ,腐败的现实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低 ,造成了腐败在转轨国家滋生蔓延。转轨国家要保证反腐败的有效性 ,就必须有效降低反腐败的成本 ,增大腐败的成本 ,今后反腐败措施是 :1.要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 ,减少任意决策权 ,缩小政府规模 ;2 .要对政府官员进行有效激励 ,实行“养廉工资” ,以期加大革职的代价 ;3.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 ,对政府官员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以增加腐败的现实成本。  相似文献   

13.
腐败现象的产生就其外部表现是复杂的,有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赃枉法等等。但从辩证归纳的角度分析腐败的产生又是有规律有特点的,其不外乎产生的先决条件、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三个方面。它们工成表里、相互依托促成腐败的生成。“权和利”的不正当结合是腐败产生的先决条件,权力行使者的素质是腐败产生的内在因素。导致腐败产生的外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的表现形式主要以“行贿”“人情网”等手段使掌权者就范,其根本目的是得到权力带来的非法利益和不正当事实。客观因素是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过程中,约束机制不完善…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对"一把手"腐败问题从委托代理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在现行官员体制下,一把手上下级之间是特殊的代理链,代理链往上看时是单线的,往下看时则是放射状的,代理的效率关键取决于一把手.接着,本文建立了一个上下级官员之间的博弈模型,对腐败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应对官员选择适当的工资水平而不是高薪养廉,对上级监督腐败进行激励和约束,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罚,降低监督成本,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15.
“听鼓者”是晚清官绅对有官职而无实缺的地方候补官员的一种形象称呼。在晚清,“听鼓者”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社会需求,其质量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候补官员的大量存在及其不良行为对晚清地方吏治具有破坏性的冲击,候补官员的腐败只是晚清官僚整体性腐败的组成部分。文章简要阐明“听鼓者”的内涵、职事的性质和方式;重点论述候补官员对晚清吏治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分析造成这些影响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反腐倡廉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中国政府与民众也乐此不疲。本文舍弃多视角研究方法,从思想角度多侧面地深入剖析当前公共官员腐败行为的思想性根源,并简要分析了党和国家关于“三个代表”、“以德治国”在整治腐败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腐败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腐败已经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特别是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腐败更是被视为最大的社会污染。针对这一问题,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腐败行为的类型、特点及其各相关评价指标在世界范围内的排名情况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搜集了1984~1999年度的相关数据,对每年政府官员受贿金额数目占GDP的比重与当年的基尼系数做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腐败与收入分配差距呈正相关,即腐败现象越严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越大。  相似文献   

18.
腐败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自从剩余财产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关于腐败及其治理,各国政府和广大学者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与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运用社会网络理论,通过分析"腐败网络"的类型特征和形成机理,探求腐败的内在根源和构成要素,提出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腐败现象,祸国殃民。反腐斗争的成败,关系到党的命运,国家的前途。邓小平同志对治理腐败十分关心,有许多重要论述。概括起来有: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治理腐败的根本;选拔好各级领导成员,是治理腐败的组织保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和法制,是治理腐败的重要手段。邓小平同志治理腐败思想的特征是:1.治理腐败的坚定性;2.反腐措施的综合性;3.依靠力量的人民性;4.治理腐败的长期性。其实质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0.
吴光于 《今日南国》2014,(11):14-14
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安小予,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元、校长范昕建,四川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曾黄麟,四川卫生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邹世凌,绵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苏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持续加大反腐力度,一个个来自高校的领导干部接连落马,引起社会关注。“象牙塔”本应是进行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的清净之地,为何成为腐败高发区?高校领导干部的权力为何频频失控?基建、采购领域有何监督漏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