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收视率的持续下降和电视观众的冷落,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编导开始运用"故事化"手法对电视栏目纪录片进行重新包装、整合。通过对创作方式、选材角度、表现技巧等方面的改变,电视栏目纪录片在戏剧性和情节性方面得到了加强,收视率也逐渐提高,可它随即又陷入主题雷同、故弄玄虚、愚弄观众的危机中。如何走出刻意追求"故事化"的误区,已经成为当下电视栏目纪录片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观众研究向来是被边缘化的,针对纪录片观众的研究就更是稀有。论文以寻找纪录片中的观众为题,以演绎的方式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观众出场的审美与政治意蕴、媒介性质与观众身份确认、观众与纪实影像的心理秘密以及观众在纪录片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功能等。文章最后指出,在反身模式纪录片中"互动型观众"的加入,不仅使纪录片文本第一次成为一种开放的结构,更是完成纪录片"制作者的故事、影片的故事与观众的故事"联合上演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在纪录片创作中如何提炼日常中的"诗意",创造"镜头"与"意蕴"之间的审美内涵,是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在纪录片<好死不如赖活着>中,导演以"日常化"影像叙事,展现了极限状态下生命的力量和美善,使"日常化"的影像富有了震撼心灵的审美力量.纪录片的审美品格是纪录片"记录"力量的中心源泉.  相似文献   

4.
近年的纪录片创作表现出故事化趋势.纪录片故事化有其诸多原因并有助于加强传播效果.纪录片的故事化技巧包括细节、长镜头、组织拍摄、真实再现等方式.但纪录片的故事化不能构成对纪录片真实价值的扭曲.  相似文献   

5.
以故事性纪录片《解放商丘》为例,讨论了纪录片成功的基本规律:精彩的故事是故事性纪录片成功的一半;鲜为人知、撩人心弦的情节是故事性纪录片成功的支撑;真实典型的细节是故事性纪录片成功的亮点。  相似文献   

6.
从先秦"以言载道"到隋唐"以事娱人",宋前"话"字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使用者由政权阶级向普通大众游移,典范与政治教化作用逐步减弱,文化地位由雅入俗.不拘场合和身份的各种"谈话",又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话"的叙事特征和娱乐色彩,使得"话"的主要义项由僵化的政治言语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故事,并在宋代掀起一股平民文学浪潮,滋生了"平话"、"诗话"、"词话"等众多俗文学类别,揭开了元明清俗文学繁荣发展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何立入冥"故事发轫于宋人笔记,繁盛于清代文学,经历了由简至繁、由微而著的文学化进程。其演变过程中所彰显的独特的道德意义、出世之思,作为游历地狱故事主题之外的变调,与"胡迪骂阎"故事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秦桧冥报故事的多样形态。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是鲁迅构建的基本价值观和教育观,也是鲁迅"立人"思想的重要内容.鲁迅中学以鲁迅的英名命名,学校的显著特色是以鲁迅的"立人"思想为办学理念,全方位地建设以鲁迅"立人"思想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从理念、制度、课程、环境四个维度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操作和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初步建设起了富有个性特色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同类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9.
"新虚构"电影纪录片《科伦拜恩的保龄》围绕美国科伦拜恩高中校园枪击案,以实地体验、真人采访和现实材料追溯等新视角探寻社会悲剧背后的"枪支痼疾".结合此纪录片文本,据托马斯·霍布斯的"恐惧论"哲学提出的"集体恐惧"是对美国枪支崇拜诱因的一种解释,其表征和形成来自对美国的"恐惧"历史和政治劝说、媒体话语权力的"恐惧规训"的观照.  相似文献   

10.
"航拍中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余乐是福建人,2004年从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毕业后,在中国传媒大学读了3年研究生.在北京上学期间,他独立拍摄过不少纪录片.其中《河姆渡猜想》还获得了第9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国际纪录片人文类最佳创意奖.  相似文献   

11.
晚清肇始、绵延至今的弹词研究,将"案头"弹词小说与"书场"弹词讲唱分而治之,是几代学者的基本选择.本文在梳理百年弹词研究史的基础上,借鉴海外民俗学界相关思路,试图思考如何加强和深入作为民间说唱文艺的书场弹词研究.以苏州评弹为个案,探索如何把握这一吴语地区主要民间娱乐形式的完整个性及对基层民众生活的影响.探求"回到现场"作为研究方向的理论可行性,兼及"案头"与"书场"研究合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鸟鸣涧>有三种解读方法,从儒、释、道角度都解决不了以"物"如何"观物"的问题,王国维和邵雍的"以物观物"的理论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生态学的解读方法,才能实现"以物观物".生态学考察有机非有机物的"转变"(becoming)与"差异"(difference),以及"邻野生境"(milieus),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以物观物".生态学的方法为解读中国山水诗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地主经济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给予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深刻影响.地主与农民,特别是与长工、佃户之间的阶级对立,成为旧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在民间口头文学中,表现长工与地主抗争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文章系统而全面地考察了故事的各种异文,把这类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故事分为三个亚型,即"巧做活"亚型、"连环骗"亚型和"破难题"亚型,从叙事艺术与社会历史意义两个角度阐明了长工与地主故事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德经》"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一语,历来的注释家都释"走马"为"战马",英译为"The battle steeds".全句语译为"把战马用于耕田",英译为"The baule steeds...fir tilling thefields".避开了"以粪"未作解释.这里涉及到春秋时期(前7-4世纪)有否马耕?以及"以粪"二字究竟怎样解释?考古发掘出土的农具和文献记载都表明,从春秋至秦汉(前7-2世纪)的农田仍用人力耜耕.又从"粪"的字源演变看,古代的"粪"与"番"通用,"番"为"播"的原字."走马以粪"即骑马播种.这种原始的播种方式在20世纪50年代的新疆西北牧区尚有残余,在笔记小说中也偶有反映.这就是"走马以粪"的完整解答.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内涵,指出了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认识上的误区,并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贯穿"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出了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时代下,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依托微媒体平台,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教学,探索以"微课堂"带动学生自主学、"主课堂"启发师生互动学、"双课堂"触动学生反复学的方式,搭建微媒体学习平台,把握"微教材"学习内容,健全新教师培养机制,多措并举以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王统照的诗论特别强调"感情"、"理致"、"音乐化"问题,实质是要求情感与理致合二为一,音乐化形式与思想内容合二为一.他解释风骨是风华、情感与骨力、气魄合二为一.他认为新旧体诗难于一刀两断.诗非"做"不成,不是"写"出的.体现了他的"爱与美"的文艺观与和谐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搬演"在纪录片中的历史,及其在历史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形态,并以主要的篇幅论述了纪录片中的搬演在20世纪末如何在西方发生了演变,以及这种演变所具有的美学意义.在讨论"搬演"问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涉及到一些相关的、纪录片自身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专家冷冶夫曾用五句话概括了纪录片的创作手段: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纪录片是以视觉艺术为本体的,它的故事、情节都应该尽量通过画面语言来表现。画面的冲击力是任何解说词、背景音乐都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