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导语:中国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在改革开放之前,几乎只是作为西方哲学史的一部分内容出场的,而且由于局限于知识背景等等原因,很多人往往是以近代西方哲学的立场来看待现代外国哲学,从而导致了很多误解和歧义。其实,从上世纪初中国学者一开始涉足现代外国哲学,就关注到了当时西方哲学发展的最新动向。如今,汉语语境下的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已经有了长足进展,而且一些中国学者开始以超脱于西方学者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现代外国哲学,从而已不仅仅限于对西方的思想翻译、评价和复述的简单传承,而且在与西方学者平等对话、交流和讨论中提出了让人耳目一新的新理论。江怡教授正是一位从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研究到提出哲学拓扑学这样新理论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2.
共和主义: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和主义是人类政治思想史中一个古老的伟大传统。通过对古典共和主义的思想纲领的历史梳理与逻辑归纳可知,古典共和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于其“混合均衡政体”思想。与从古典共和主义到现代共和主义嬗变的紧密联系的四大价值取向是从贵族共和到民主共和;从直接民主到代议制民主;从美德共和到制度共和;从混合均衡到分权制衡。这种转变是和基于个人权利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政治思想是伴随政治权力的形成而产生的.在共和主义政治哲学中,政治权力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始终是共和主义思想家们关注的重点.回顾共和主义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当代复兴的坎坷发展历程,其政治权力观经历了从至善到非道德、从分立制衡再到无支配的历史演变.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考察共和主义政治权力观,有助于深入探究共和主义这一古老的西方政治传统.  相似文献   

4.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化背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允熠  张弛 《学术界》2007,(6):24-35
西方学者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本文从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因素和知识环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来源、语言符号转化中的中国化因素等三个方面概述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探析其结论的缘由和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开花、结果,决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坚实的文化和心理基础;谁要是不懂得一些儒家思想的传统,谁就不能理解毛泽东思想;中国式的文化和哲学传统影响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范畴和术语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与西方政治思潮具有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在此背景中言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首先需要有方法论的自觉。在近代人类政治观念的演变过程中,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彻底颠覆了古代关于共同体的政治观念。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颠倒则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维度上展开,古典经济学所具有的政治哲学张力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被重新设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对于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史学发展两大主流的中国古典史学以及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史学均有鉴戒功能 ,但同有鉴戒功能的两种史学在当时社会与学术上的地位是不同的。学术上 ,中国古典史学的地位基本上是呈上升趋势发展的 ,而西方古典史学只是一门艺术。在社会中 ,中国古典史学是政治机制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西方古典史学则从属于基督教 ,并由此导致中、西史官地位的不同。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有二 :一是思想文化背景不同 ;二是中、西史学运行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7.
深入分析施特劳斯自然法思想的中国价值,突出有三点.第一,回归起点:重新认识西方学术.施特劳斯出于对现代性危机的深切关怀,不断回归古希腊大哲的经典,以古人的思想来理解古人,解读出与众不同的自然法思想,让中国学者需要重新认识西方学术及其传统.第二,追求美好生活之途径:重回中国古典.施特劳斯认为,现代世界已然不能给予人类社会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生活之途径是返回古典,聆听苏格拉底等大哲们的自然法教诲.中国在追求伟大民族复兴梦,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上,也可回到中国古典,挖掘古代智慧.第三,坚守封闭社会:中国问题中国分析.施特劳斯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封闭社会,有其独特性.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历史和发展之路,只能中国问题中国分析.  相似文献   

8.
福柯晚期思想转向伦理学,还原了古典哲学原本内涵的修身目的。现代西方思想中求真意识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张力,导致现代性中修身工夫维度的缺失,因而他试图以重建伦理主体来纠偏。这一思路对中国哲学话语之现代重构的启示在于,面对中国思想的汉宋之争,传统思想呈现为重伦理道德而轻求真意识的偏颇,五四学人以启蒙理性的求真意识予以矫正。以福柯为代表的西方后现代思潮已开始反思过度的求真,在为启蒙之理性求真矫正之时,中国哲学语境的重构就陷入二难之中:一是继续深化中国现代化对启蒙理性之求真意识的内在需求,它尚未完成;二是需要反思西方对启蒙理性的反思而转向修身工夫的现实根源,它为时尚早。福柯的启示是,此尚未完成的真理和为时尚早的工夫必须与当下现实整合起来,作为中国哲学语境重构之奠基。此即福柯所说的一种当下现实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李磊 《河北学刊》2004,24(5):68-70
经典的原义是指权威性的基本著作 ,人类思想史从外观上看就是文献的积累和权威性基本著作的逐步经典化。人类社会在语言出现之前 ,传统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来生成及沿袭。语言的产生 ,进而文字的产生 ,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形成 ,即以思想为形式的传统出现了。语言除了担负起记载传统的重任外 ,还担负起逾越时空差距延续和保全传统的功能。按人们的最一般理解 ,所谓传统乃是那些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确立和诠释经典的最重要目的就在于促使传统的保全与更新。任何具体的传统都有其局限性。由于历史的经年流逝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 ,再加上语言自身的流变 ,经典的本义难免会被遮蔽和曲解。因此 ,要维系和保全传统 ,求得传统真相 ,就离不开对传统典籍的诠释。经典有一个形成与确立的过程。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 ,经典的形成过程相对简单 ,而在跨文化背景下 ,则要复杂得多。在跨文化背景下解读和诠释经典 ,既涉及语言的变化与转换 ,也涉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是在东西文化交流和融会的宏大场景下生成的。自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以来 ,许多中国哲学家在传播西方哲学的同时 ,融会中西哲学 ,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也使中国哲学走向了世界。可以设想  相似文献   

10.
"道成肉身"对希腊哲学困境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薇 《河北学刊》2004,24(5):63-66
经典的原义是指权威性的基本著作 ,人类思想史从外观上看就是文献的积累和权威性基本著作的逐步经典化。人类社会在语言出现之前 ,传统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来生成及沿袭。语言的产生 ,进而文字的产生 ,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形成 ,即以思想为形式的传统出现了。语言除了担负起记载传统的重任外 ,还担负起逾越时空差距延续和保全传统的功能。按人们的最一般理解 ,所谓传统乃是那些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确立和诠释经典的最重要目的就在于促使传统的保全与更新。任何具体的传统都有其局限性。由于历史的经年流逝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 ,再加上语言自身的流变 ,经典的本义难免会被遮蔽和曲解。因此 ,要维系和保全传统 ,求得传统真相 ,就离不开对传统典籍的诠释。经典有一个形成与确立的过程。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 ,经典的形成过程相对简单 ,而在跨文化背景下 ,则要复杂得多。在跨文化背景下解读和诠释经典 ,既涉及语言的变化与转换 ,也涉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是在东西文化交流和融会的宏大场景下生成的。自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以来 ,许多中国哲学家在传播西方哲学的同时 ,融会中西哲学 ,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也使中国哲学走向了世界。可以设想  相似文献   

11.
王路 《河北学刊》2004,24(5):59-63
经典的原义是指权威性的基本著作 ,人类思想史从外观上看就是文献的积累和权威性基本著作的逐步经典化。人类社会在语言出现之前 ,传统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来生成及沿袭。语言的产生 ,进而文字的产生 ,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形成 ,即以思想为形式的传统出现了。语言除了担负起记载传统的重任外 ,还担负起逾越时空差距延续和保全传统的功能。按人们的最一般理解 ,所谓传统乃是那些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确立和诠释经典的最重要目的就在于促使传统的保全与更新。任何具体的传统都有其局限性。由于历史的经年流逝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 ,再加上语言自身的流变 ,经典的本义难免会被遮蔽和曲解。因此 ,要维系和保全传统 ,求得传统真相 ,就离不开对传统典籍的诠释。经典有一个形成与确立的过程。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 ,经典的形成过程相对简单 ,而在跨文化背景下 ,则要复杂得多。在跨文化背景下解读和诠释经典 ,既涉及语言的变化与转换 ,也涉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是在东西文化交流和融会的宏大场景下生成的。自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以来 ,许多中国哲学家在传播西方哲学的同时 ,融会中西哲学 ,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也使中国哲学走向了世界。可以设想  相似文献   

12.
“空间转向”对现代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和西方都有其理论话语.西方的认识论哲学和现代性进程很大程度上遮蔽了空间本体的话语言说;而中国古典美学是空间性美学,在传统文论、文学、哲学中对“空间”的体察和钟情俯拾皆是.整个古典美学从文艺活动到艺术思维,从诗性话语到思想传统,都体现出浓厚的空间特质,主要表现为“散点流观的审美表征”、“境由心生的主体空间”和“诗性同情的空间思维”.古典空间美学的精神实质和方法论价值在现代美学建构中继续发挥作用,经由“体验”为核心的美学方法论到“同情”的普遍性原则,再以“反思”的形式进行检验,形成了“体验——同情——反思”的方法论模式.而这一方法论有效弥补了现代美学哲学方法论与科学方法论的弊端与悖论,最终通达美学本体特质的审美至境与古典梦回.  相似文献   

13.
自然法学说是西方一切法哲学流派的滥觞,对价值的不懈追求则构成了这一学说的核心所在。古典自然法学派,在整个西方法哲学的发展历程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典自然法哲学家们的思想为建构现代西方文明的法律大厦奠定了基石。本文拟从学说、贡献及其局限等方面对古典自然法学派予以评析,并就它的兴盛与式微作一番反思。  相似文献   

14.
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武汉大学学术丛书”之一推出的《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一书,是杨祖陶教授长期深入研究德国古典哲学、慎思明辨的心得之作。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经过对历史材料的精心筛选,系统地展现了从康德到费尔巴哈思维发展的逻辑进程,深刻地论证了德国古典哲学向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本书首先作为断代哲学史的专题研究,对德国古典哲学这一特定思潮产生的社会基础、文化背景与思想前提,作了具体论述;尤其是对西方近代哲学及其所提出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发展,作了极为独到的分析。这种分析,不是对当时思想材料和有关命题的罗列和汇集,而是一开始便展示出思想内在的逻辑矛盾及由此而激发的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的螺旋进程,揭示了从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一般意义上思维和存在的对立进到德国古典哲学纯粹意义上的主体(作为思维的思维)和客体(作为存在的存在)对立的内在必然性,读来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5.
王文臣 《理论界》2009,(3):129-130
德国古典哲学之所以在西方哲学中具有"经典"的意义,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研究主题具有传承性,其发展也一脉相承,并且这种传承居于哲学发展的主流地位.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最终成果是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则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不仅如此,德国古典哲学还与马克思哲学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再次深入了解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在新时期下把握好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消解中,海德格尔把现代科学技术看作是西方哲学的完成,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也是对传统西方哲学视界的批判。对一种不同于形而上学视界的新的思的视界的寻求,使古老的东方思想进入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视界。但后现代主义哲学仍难以超出西方哲学的视界,它对东方思想的引用和诠释,仍是从个人自由主义的纯粹理论态度出发的。古典东方思想是“心性之学”,它力求通过心灵的修养来获得秩序良好的社会或心灵的安顿。只有以仁爱之心、慈悲之心体悟宇宙和生命,才能进入东方思想的视界。  相似文献   

17.
反思传统理论研究与实践发现,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本质上是一个跨文化传播问题.少数民族文化的异质性是跨文化传播的原因,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品性和现代传媒手段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能与路径.从实现有效传播的各个组成即传播者、受众文化背景以及传播媒介看,我们需要培养大量少数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同时还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特质及深层文化心理进行研究以实现传播的针对性;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传播的日常生活化.  相似文献   

18.
卢卡契作为一个评论家,他是以这样一种特殊状况引起人们关注的:他年轻时接受过德国古典哲学以及同时代的生命哲学、社会学和存在主义的影响,从信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探索者。他是在东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学者,经历坎坷,毁誉多变。他的一生,有人视作现代“一部小小的欧洲思想史”。这经历与经验本身,就值得后人探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从文艺复兴时代的启蒙理性的滥觞到生活世界的重建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认为启蒙理性所建立的知识架构、价值体系和世界图景,经过科学观念的扩张和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近代理性哲学的发展而走到自己的逻辑终局。现代哲学对生活世界重建的不同路径,既体现了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反叛的总趋势,又勾划出现代哲学不同流派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勾勒与周来祥美学理论述评韩德信一中国近、现代美学发展态势从形成过程看,它是从接受西方美学思想到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建立中国美学体系的过程;从其理论形态上看,它是由近代对立崇高阶段向现代辩证和谐美过渡的过程。鸦片战争隆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