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他们眼望上苍》中对珍妮的形象塑造和《紫颜色》中西丽亚的形象塑造,探讨了赫斯顿和沃克如何在作品中塑造全新的黑人妇女形象,并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的中心意象骡子、梨树和紫颜色的象征意义的分析,揭示两部作品之间的传承关系,特别是“妇女主义”思想在两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雅歌》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两部在主旨、文体、色彩、人物形象、最初出现的时间、空间等方面迥异的作品,但两部作品具有一个共性,即音乐性。两者都撷取音乐形象和风格特征,使之与作品特定的情景、氛围形成共鸣,利用音乐听觉感受来增强作品的叙事效果。从七个层面来分析两部作品的音乐性,可以从中解读两部作品创作手法、思想内容的迥异,同时,也期望引起人们对两部看似无关的作品的内在关联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以《水浒传》和《金瓶梅》两部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内在精神脉络为轴线,从女性贞节观念、婚姻自由、尊重情欲三个方面出发,试图对两部作品的女性观进行比较,论述《金瓶梅》正逐步扬弃《水浒传》所颂扬的传统的女性观念而不断向宏扬女性人性解放的女性观发展.  相似文献   

4.
促成《人虎传》转变为《山月记》有几个重要的因素 :主人公形象的再塑造 ;对变虎原因的重新阐述 ;对原著情节的解构。通过分析两部作品的联系与不同 ,从中总结出中岛文学中对于生命、文学、人生的不安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劳伦斯对林语堂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红牡丹》的影响便是典型.人物形象上,两部作品均塑造了青春自然、热情坦率的男女主人公形象;主题思想上,均表达了“追寻”的主题以及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而在美学风格上,均表现出浓郁的象征主义与自然主义色彩.将两部作品放在中西异质文明的大框架之下来考察,可以加深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中异同之处的比较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伊利亚特》和《封神演义》尽管风格迥异,但有很多相似之处。两部作品都是以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各自民族千百年来流传的神话人物故事,分别展现了西方和东方的早期神话。作品中对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侧面描写,体现了女性在男权为中心的早期社会中的地位。对比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发现东西方早期父权制社会中人们对女性相似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三国演义》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战争描写在两部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本论文将《左传》和《三国演义》放在一个平台上,以两部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为例证,对二者的战争描写进行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手法上很多方面不仅很好的继承了《左传》,而且有很大的发...  相似文献   

8.
笔记小说发展到清代,出现了《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两部鼎盛之作。两部作品均多有描述狐形象的故事,但由于作者在社会地位、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两部著作在缔造狐世界、塑造狐形象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文章分别从情节结构、审美意境、描写语言、形象塑造以及艺术手法几方面探讨《阅微草堂笔记》与《聊斋志异》描写狐故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比较研究《高兴》与《嘉莉妹妹》提供了新的批评视角。运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研究依据,结合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从狂欢广场以及广场语言等方面分别分析了《高兴》与《嘉莉妹妹》中城市的象征意义及其双重性,进而揭示了两部作品中相似的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父子关系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毕生探究的一大主题,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对心目中理想的黑人父亲的渴求。此外,其作品中浓郁的宗教情结同样不容忽视。鲍德温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部作品—《向苍天呼吁》、《阿门角》和《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黑人父亲形象,而且这些父亲形象都可以从《圣经》以及鲍德温本人的生活中找到原型。从《圣经》原型的角度解读这些作品中的黑人父亲形象无疑对理解作者本人及其作品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11.
周密 《南都学坛》2013,(2):63-67
二战后由于民主主义观念的确立,女权运动的展开,传统上的女性概念日趋受到人们的挑战,这些无疑影响到了川端康成的创作,我们从女性阅读的批判视角来解读川端康成战后创作的"中间小说",其中塑造的诸多男性角色不仅缺乏做丈夫的责任与理智、做父亲的勇气与担当,也不曾拥有男人的大度与刚毅等优点,表现出作者对传统的男权中心地位的怀疑与消解,从而奏响了一曲现代父权文化衰落的哀歌,而这些也与川端康成受到战后现实精神的呼唤和对和平的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关。  相似文献   

12.
川端康成在其名作《雪国》中以深邃的文化理念和别具一格的观察视角营造了独特的感觉世界。他以新颖的艺术视角和细腻的文字成功地建构了叶子和驹子的形象。两位身份卑微的女子在命运挫折面前保持着纯朴之心和积极虔诚的人生态度。那夜空中火花般的生命力是川端康成独特的审美视角,是他在文学空间里构筑的感觉世界。川端康成在文本中运用了象征、...  相似文献   

13.
当代日本文学研究中,关于川端康成对侵华战争的态度的论述,明显存在不足和误区。在梳理部分日本学者看法的基础上,指出川端康成对战争的反感与负罪感,而并非所谓“旁观”等观念,探讨了这一观念所产生的文化语境的复杂性。结合文本揭示了川端的疗救方策,肯定了其反对军国主义与热爱和平和正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是一个擅长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女性形象的塑造几乎贯穿其毕生的创作,他的作品渗透着对女性的独特感觉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研究他的女性观,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位人性作家复杂、矛盾的女性思想及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余华的小说创作深受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影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余华经历了两次创作转型:由抒情转向叙事、从想象/观念世界走向现实/真实世界,两次转型不是告别川端康成和卡夫卡,而是更加贴近两位大师的精神世界。余华的创作转型与整个新时期文学整体审美范式的转变几乎同步进行,从川端康成到卡夫卡不只是余华一个人的创作现象,而是一种共相,是新时期文学告别感性走向理性、求变创新走向世界的诉求与标志。  相似文献   

16.
对于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来说,文学内部生命的展示集中于对爱学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开掘。日本的川端研究者已注意到这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了评述,但过于宽泛,缺乏系统性。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川端小说“爱”的主要形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并从人生美学、日本传统美学、宗教美学和日本近代作家“爱”的觉醒思潮四个主要方面阐释川端爱学的美学源泉。  相似文献   

17.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之一。1968年,通过《雪国》、《古都》、《千只鹤》等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面向于改革传统的文学技法和表现形式,注重现实的感觉,把欧美现代派的小说技法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合起来。川端文学在具备民族个性的同时,也具备了世界性的意义,川端文学以及新感觉派文学给中国文坛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川端康成是一位个性鲜明的现代作家,空灵、幽玄是川端康成小说极力营造的一种艺术美,对这种艺术美的捕捉与叙述角度却非常独特。镜子,是川端文学十分钟情的一个意象,作品往往以镜的反射、折射、叠印来营构一个意蕴深远、意境朦胧的“镜中世界”。镜中世界的营构与作家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也是作家自觉艺术革新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杨晓瑜 《南都学坛》2002,22(1):74-76
驹子、陈白露分别是川端康成、曹禺悲剧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倾注了作家对悲剧人物的挚爱 ,呈现出美的韵味 ,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在对待人生、社会的态度 ,在对待“悲”与“美”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上的根本差别 ,从而使其悲剧有着不同的内涵 ,即 :川端康成是“既悲且美 ,悲美同在” ,曹禺是“因悲而美 ,悲美相映”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与川端康成分别对20世纪的中国和日本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二者都致力于以女性为中心铺陈故事,以诗意的语言建构起女性中心话语权,在其思想主题、表达技巧、审美追求等方面也具有高度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