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在中国是传统教育,是道德规范,是社会风尚。然而,在某些人眼里,似乎关心和孝敬的只是男方的父母。俗话就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女儿出嫁了,与娘家就脱离了关系,父母养老也落空了,靠不住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讲得最多的也是媳妇侍奉公婆,孝养公婆,至于女方的父母呢,好像可以少养甚至不养,有道是“女不养爷娘”啊。当然,也有孝顺的女儿女婿会有所表示,但一方面因居住相距而远水难解近渴,另一方面只被视作人情往来,而并不准备完全担负赡养之责,所以也往往是锦上添花,做不到雪中送炭。这样…  相似文献   

2.
孝,在儒家思想里是五伦之首。孝经有云:“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寥寥数语描述了华人社会中传统的亲子关系。日常生活中,孩子要尊敬和服从父母;当父母年迈体弱多病时,孩子要奉养父母,使父母在晚年时可以老有所依。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不孝儿是被世人唾骂和鄙视的。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梁先生也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教育子女的问题,梁先生在《孩子》一文中说得最是透彻。在他看来,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正确的引导。实际生活中做父母的大多溺爱孩子,他甚至略带调侃地新解"孝子"。说从前的孝子是孝顺父母,如今的"孝子"是"孝顺孩子","孩子是一家之主,父母都要孝他"。在文中,梁先生说见过  相似文献   

4.
生活守则     
张圣起 《老年人》2005,(12):11-11
有位老人去世了,他的儿子为表示悲痛,花钱请来了“专业哭丧”者,还用扩音器把这哭闹的喧嚣播放.弄得村里鸡犬不宁。事实上,这做儿子的平时并不孝顺,常常谩骂父母。有时老人连饭都吃不上。他办丧事,如此虚张声势,不过遮人耳目,赚个孝名罢了。  相似文献   

5.
我的父母均住在离城10华里的郊区,一年到头我没少“剥削”他们。不过,却少有人骂我“不孝”。嘿嘿!  相似文献   

6.
我妻有颗大孝心●于沙一个女子,在家里,只达到“贤妻”、“良母”两个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达到第三个标准:“好儿媳”。因为,有的女子,常常轻视甚至无视这第三个标准,对丈夫的父母,尤其对出生农村的丈夫的贫穷父母,不恭不敬,不孝不顺,对家庭的幸福难免不...  相似文献   

7.
徐莉 《老年世界》2010,(14):6-7
儿女双全在身边,老人却住在养老院——遇上这样的情况,人们除了会叹一声“老无所依”,恐怕还要狠狠地骂一句“儿女不孝”。可是,当眼下越来越多的老人独自在家中守着饭桌,深夜硬撑着等待儿女回家,工作忙碌的儿女为父母精心选择一家养老院,真的还是一桩“不孝”的“罪行”吗?  相似文献   

8.
曾经和当今的中国一样,认为子女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不孝行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很多老人需要等候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入住国家的养老院 政府鼓励更多私营老年公寓或养老院的设立 澳洲 两位老人的度假村式养老 六十多岁的Ray,几乎每天都要驱车去父母的住处转一圈。有天早晨去得早,看见老爸小跑着出门往餐厅去,开心写在脸上,老妈步速较慢,但也已出门,看到儿子来,拉住他,“早茶的曲奇可好吃了,去得晚了就没了。你爸跑得快,他去占位。”这一刻,Ray觉得送老人来这里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参子 《老人天地》2010,(2):13-13
我的父母均住在离城10华里的郊区.一年到头中我没少“剥削”他们;不过,却少有人骂我“不孝”。嘿嘿!  相似文献   

10.
游宇明 《老年人》2008,(4):16-16
笔者的一位朋友是公认的孝子。他原先每月都要回一次老家看望父母,而这次却三个月没有回去了。为什么?朋友告诉我:他的弟弟下岗10年,只在外面打了一年工之后就不再出去了,一家三口靠“啃”父母每月不到2000元的养老金过日子。父母过不下去了,就一次次暗示他这个老大多给钱。他说: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但他不能接受的是,  相似文献   

11.
像参天大树,为我遮风挡雨——这就是父亲,这就是母亲,这就是家。 不幸的人,父母已远走,满怀的爱无处投递;幸运的人,父母健在,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本刊编辑部正在推出“我的父亲母亲”名人专栏,邀请各领域名家、名人,以他们饱蘸激情的笔触,书写感人至深的父母情。  相似文献   

12.
樊发稼 《老年世界》2006,(16):23-23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父母老了,病也多了。在有些子女看来,老人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  相似文献   

13.
慕霞 《老人世界》2010,(12):30-31
古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我们是上个世纪60年代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年轻人,立志要做一个又红又专的革命青年,为了建设新中国,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弹指一挥间,40多年过去了,我很少在父母身边好好地尽过孝。直到我们退休搬迁回故乡能为父母尽孝时,父亲早已在40多年前病故,留下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  相似文献   

14.
凤舞 《当代老年》2014,(12):22-23
“微信日记”,记录父亲最后的时光平毅,48岁,家住焦作市解放区幸福社区,是教育机构的一名老师,有一儿一女,父母健在。71岁的老父亲平文芳退休前曾是一位公安民警,性格豁达,是家里的“老小孩”。平毅每次回娘家,老远就能听见父亲爽朗的笑声。  相似文献   

15.
成熟的力量     
在众人眼里,她是父母的摇钱树。自从工作后,父母不断向她伸手要钱,从每年3万元到每年5万元,几乎是她除去生活花费后能余下的所有钱。当她稍微表现出对父母的不满时,不孝女的骂名就在亲戚间传开了。其实父母不缺钱,在家乡有房子、有退休金,日子过得并不差,可向女儿索取的手从来都没放下过。最过分的一次,是父母要求她拿出20万元给弟弟买房子。那时,她自己还住在简陋的出租房里。  相似文献   

16.
我的减肥史     
从小我就胖,胖到令父母不安,让自己觉得不孝的地步。于是就在医生的建议下设法控制饮食。设法少吃一点,尤其是肉食。不过,我的食欲和肉欲却总是惊人的旺盛,所以控制饮食的效果并不彰显。孟子云:“七十者不食肉不饱。”我相信我的70岁早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7.
观察     
《职业》2011,(31):4-4
“80后”育子—-家庭拼养某些同定节假日把孩子们送到一个家庭,下一次周末或假日又拜托给这群孩子中的另一户,轮流照顾孩子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小孩。拼养——已经成为很多80后父母的时髦育子方式。  相似文献   

18.
林颐 《当代老年》2008,(4):35-35
他是一名演员,也是个孝子,他说:“父母是我幸福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最大动力!”他希望能尽孝父母膝前,然而,他的职业决定了他不可能有大量时间陪伴存父母身边。该怎样来处理这个矛盾呢?他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每天打一个电话。  相似文献   

19.
赡养父母,尽心尽力,这在中国可谓世代相传,天经地义。然而,近些年来,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却存在着另一种演变。不少家庭的子女,婚前靠父母供养,结婚靠父母操办,婚后成家有了孩子还要靠父母侍候,父母成了子女生存所依赖的“拐杖”。这种有悖于伦理道德的“刮老”现象,在当今相当普遍。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在我国有50%以上的老年人倒贴子女钱财,且呈逐年上升之势。“刮”钱财有种说法,说中国人一生只做两件事,一是养崽,二是养老。这话是否有失偏颇,另当别论。但就大多数人来说,积蓄一点钱财养老,似乎是一种习惯。这点钱,也许不…  相似文献   

20.
陈鲁民 《老年世界》2008,(10):29-29
攀咬名人能快速出名.这是谁都知道的“秘密”。但咬健在的名人却有相当风险,若咬得不准,事实有出入,会惹上笔墨官司,弄巧成拙.人家要是再告你个诬陷罪,更让你吃不了兜着走.说不定还有牢狱之灾。相比较而言,咬历史名人,就比较保险.不论咬得对不对,准不准.他都不会从棺材里爬出来和你对簿公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