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业务外包是企业通过将内部的某项职能或某项任务分包给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完成,从而达到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发挥本企业核心优势的一种管理模式。但目前在我国出现了以"劳务外包"为主、"业务流程外包"为辅,"真"外包难觅、"假"外包横行的异化现象。劳动法律、法规以及地方立法和司法实践虽然对业务外包的规制做了有益探讨,但仍存在发包人法律责任缺失、承包人主体资质不明和外包行为界定模糊等主要问题。研究业务外包劳动法律的规制,必须正本清源,从源头入手;端本正源,以效率为先;不忘初心,兼顾公平,最终实现雇主效益与劳动者公平的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2.
建筑业业务外包是建筑业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对外包用工发生事故伤害索赔时,现行法律规定存在着交叉、重合,对事故伤害的性质、责任归责原则、责任主体、赔偿项目等所作之规定均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因此,将社会保险关系与劳动关系适当分离,扩大现行工伤保险的适用对象,明确规定外包用工的各方之间对劳动者应承担的工伤赔偿责任,比勉强进行劳动关系认定,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就业形态多样化的发展中,个人外包、业务委托型就业者人数不断增加,形态呈现多样。从历史发展脉络可见,在明治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雇佣、外包、委任等合同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二战"以后,日本确立了劳动者、自营业者的两分法,并以使用从属关系为基准定义劳动者,结果,委托型就业者作为外包、委任合同的另一方当事者成为自营业者,不适用劳动法。由于自营业者与劳动者的法律地位不同,所以缺乏劳动法的保护。在劳动关系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中,应该明确个人外包、业务委托型就业者的概念和判定基准,对在民事法合同与劳动法合同之间的"契约劳动者",制定特别的法律适用规定,在劳动灾害、损害赔偿、合同更新与解除等方面比照劳动法实行适当保护。  相似文献   

4.
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原有的劳务派遣用工方式面临新的压力。大多数企业主动对照新的规定对原有劳动用工方式进行清理。并结合新法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主要作法是将劳务派遣转型为业务外包,即将本企业的业务分为核心主营和辅助两个层次.将辅助性业务以工作量为核算单位进行业务外包。此举可降低用工成本、减少用工风险、提高服务质量、有效合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但是对业务外包,必须充分认清其特点.注意正确处理业务外包过程中相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派遣与外包均为灵活用工方式,由于派遣与外包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地位不同,因此决定了在保护程度上派遣劳动者优于外包劳动者。许多企业为了规避对劳动者保护的法律责任,将派遣变相转为外包,使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受到损害。因此,对两者加以区分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通过管理权基准对派遣与外包加以区分,大力发展合法派遣和外包,并通过制定法律政策促进外包向派遣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颁布,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用工制度,加大了违法处罚力度。为了节约用工成本,不少企业纷纷采取了外包措施,就是将企业的部分用工发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来完成,自己不再直接招工操作。最近,江苏省南京市法院就审理了一起"包厨  相似文献   

7.
国家的法律法规设定的是企业对员工的最低要求,体现对劳动者的关爱、关注,是企业的道德属性,上不封顶。法律合规性审查是帮助企业找到履行业务的最低边界,这个边界在哪里,就需要通过法律合规性审查来找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符合法律规定,是预防劳动争议纠纷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劳动争议主体即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3条规定“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一、作为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主体的法律适用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权  相似文献   

9.
倪伟永 《中国劳动》2003,(11):46-47
一、相关概念: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中的违法行为;非法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根据《劳动法》第2条,劳动法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与劳动者形成的劳动关系,同时也调整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劳动法就是调整特定的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关系中的违法行为,是指各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行为。它首先不是一种劳动法律关系,它因种种原因实…  相似文献   

10.
正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既能够保持劳动力稳定,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又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力成本和风险,从而促进企业发展,有必要对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进行比较研究,找出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用工方式。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一是主体不同。劳动关系的主体是确定的,即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而劳务关系的主体是不确定的,可能是两个平等主体,如直接承包工程或临时性工作的某个或某几个人与用工单位;也可能是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如劳务派遣公司招聘职工,再根据劳务派遣协议把职工派往用  相似文献   

11.
《劳动合同法》于去年1月1日起实施。社会对该法的关注前所未有。据了解,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许多企业抱怨《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太过偏重而对企业的保护却过于原则。企业败诉案例趋多,有些企业败诉后总结原因,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而有些企业却一味抱怨,认为法律对企业不公。本文认为,企业必须依据法律规定,及时完善企业规章制度,防范企业用工风险。本文从规章制度的地位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2.
企业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管理与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畅  杨杰  江山  王敏 《中国劳动》2007,(4):36-41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始终是劳动者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劳动纠纷的高发地带,因此可以说是HR工作的敏感区域。由于会对企业的用工成本和管理机制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掘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同时避免其消极影响及法律风险,考验着HR们的智慧。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注定成为这部法律的争议焦点,相对于《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做了重大改变,导致了实施前后用人单位一系列的反抗行为,一时间辞职门、清退门、工龄归零门接踵而来,导致劳资关系一度紧张。为此,我们将在最近两期律师点津栏目中,从实务角度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作一番全面分析,希望能够给用人单位、劳动者以及从事劳动法业务的法律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劳动法》及其与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的颁发与贯彻实施,将规范劳动关系双方行为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普法教育的逐步深入,使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劳动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劳动关系双方都已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只要一方违反劳动法律规定,侵犯他方合法权益,他方就会自觉寻求劳动法律保护。由此,劳动争议不可避免。一、引发劳动争议的成因引发劳动争议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用人单位无视劳动者的正当权益,随意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是导致劳动争议的主要诱因;其次是劳动者自身原因或其他  相似文献   

15.
权利保护和利益平衡对劳动合同立法的意义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逐利行为的多样性是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其核心就是利益矛盾。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直接关系着劳动者和企业投资者或经营者的利益。劳动过程对生产要素配置的要求决定了企业是企业投资者与职工追求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共同体,同时劳动者和投资者对劳动利益追求的差异又使得劳资矛盾是劳动关系与生俱来的矛盾,这些决定了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为劳资之间的合作矛盾和冲突。劳动合同是明确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  相似文献   

16.
<正>全国人大常务会对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务派遣规制的修订,增加了用工比例的规定,对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实行行政许可,严格限制劳务派遣用工岗位范围,切实维护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的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增加对相应违法行为的处罚。新法如何实施,笔者认为,以下三个问题是规制劳务派遣违法行为所不得不考量的重要问题。劳务派遣与业务外包《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劳务派遣快速发展的原因,笔者还是认为是用人单  相似文献   

17.
浅论劳动派遣中的劳动平等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派遣中劳动平等的界定:派遣工与正式工之间的绝对平等与相对平等劳动平等作为劳动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保障各个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和劳动关系中都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获得同等的劳动权益,反对和禁止歧视任何劳动者,并主张对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劳动者群体实行特殊保护,包括择业自由、职业安定、劳动条件、民主管理和法律救济等方面的平等。劳动者赖以实现劳动平等的权利相对人,即保障劳动平等实现的义务人,包括雇主、劳动服务主体、国家等。劳动派遣中的雇主有两个层次——派遣机构和要派企业。与此对应,劳动平等有两种考…  相似文献   

18.
设立中企业,可以说是准企业,既不是通说中的合格用人单位,也不在不合格用人单位之列,其本身所处的特殊阶段,使得这种用人单位的法律地位和性质有其特殊性。对设立中企业应采取不同于正式取得营业执照企业、不合格用人单位、非法用人单位的法律适用规则,特别是对最终未能成立的企业要设置与非法单位出资人不同的法律责任。准企业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关系,从保护劳动者利益角度出发,应当按照劳动法赋予劳动者的权利来处理。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劳动者和服务产品需求方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达成交易,但劳动者此种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劳动的行为是否构成与网络平台的劳动关系,以及该等关系与劳动者原本与线下用人单位已建立的劳动关系是否存在矛盾?本文即是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与通行的司法的实践情况下对上述双重劳动关系进行了一定讨论。  相似文献   

20.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社会中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共享用工作为一种新型用工方式应运而生,不仅成为扶助企业与稳定就业的重要策略,而且也产生了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益。共享用工是基于企业间合作,在不改变原有劳动关系的前提下,员工输出企业的劳动者为员工输入企业提供实际劳动,待正常复工后返回原单位继续工作的用工方式。相较于传统用工形式,共享用工涉及员工输入企业、员工输出企业和劳动者三方关系,在法律构成上兼具标准劳动关系与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特征,其内在的公益属性更为显著。然而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共享用工尚存在法律关系不明、主体权责不清、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不足等现实问题,致使纠纷解决过程混乱,责任主体相互推诿,劳动者维权困难。这些都给后续持续发展带来障碍。为了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发展和新型用工形式的持续创新,需要进一步总结共享用工的法律构成要件,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和责任,完善薪酬发放、工伤保险制度等等,探索共享用工常态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