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并源远流长。随着汉字书写的产生、使用和不断的发展,书法艺术以它独特的审美功能和人文情趣也日受关注。而书法的美学著作从东汉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并且延续至今。书法是中国所有传统文化中最具经典性的民族符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也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2.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并源远流长.随着汉字书写的产生、使用和不断的发展,书法艺术以它独特的审美功能和人文情趣也日受关注.而书法的美学著作从东汉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并且延续至今.书法是中国所有传统文化中最具经典性的民族符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同时也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3.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世界艺苑中的奇葩.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以其浑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之瑰宝.书法中的"书"特指"书写"中国汉字;"法"就是方法和规则,是指书写中国汉字的方法和规则.因此,写好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具体行动,也是我们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较好形式."写好中国字",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它已不仅是练习一项技能,而且对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书法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普及的艺术形式,它与汉字书写密不可分。在汉字的出现与书法的确立之间,虽然我们无法描述其间发生的一切,但是在商代的书写和契刻文字中,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对文字结构和书写节奏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书法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世界艺苑中的奇葩,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以其浑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之瑰宝。书法中的"书"特指"书写"中国汉字,"法"就是方法和规则,是指书写中国汉字的方法和规则。因此,写好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具体行动,也是我们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较好形式。"写好中国字",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它已不仅是练习一项技能,而且对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汉字蕴含并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了解时代文化的"活化石"。本文通过汉字中"男""女"的失衡现象梳理,分析汉字所体现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墨是中国传统书写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书法得以形成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媒介。在传统的书写过程中,人们往往赋予墨以特殊的文化意涵,乃至于墨本身也成为艺术品。在其他书写工具的冲击之下,墨虽然已经失去了既往的书写地位,但是在书写以及书法领域当中,其依然拥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墨的书写生命依然还在延续。书法人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书法与人类学交叉研究方向,在关注艺术作品以及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书写者之外,亦不能忽略支撑书写行为本身的物质媒介以及围绕着物质媒介展开的一系列因素和制度。  相似文献   

8.
硬笔书法是教师的职业基本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书写功能的认识逐渐淡薄,电脑的普及使书写的社会功能不断退化,导致大学生的书写水平越来越差。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普及书法文化和书法审美,提高书写技能,高等师范学校开设硬笔书法课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书法人类学是中国学者新近提出的一个学科概念,对它的研究有待展开。书法人类学不能仅仅关注作品,更要关注书写者,关注书写行为过程,关注书写者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文化语境,关注围绕作品所建构的社会互动网络,以及作品所具有的能动性。书法人类学要广泛吸收历史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书法家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凭借书法作品与周围形成互动关系。书法作品可被视为物质文化,可以借鉴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加以研究。书法亦处于特定的审美空间和文化场域之中,需要用整体性和语境性的视野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许鑫 《中国民族》2024,(1):109-111
<正>记者:王珊导演,感谢您接受《中国民族》杂志专访。作为一档宣传中国书法之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书法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取得了收视率和美誉度的双丰收。请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策划这档节目的初衷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书法是中国文字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跨越了几千年的时空,承载着我国汉字文化的外在的表达和交流,又默默传播着思想文化的内涵和底蕴。随着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推进的深入,高校书法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大学公共选修课的基本课程之一。高校书法教育在塑造大学生的人文修养,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端正和健全人格品质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就高校书法教学的作用作简要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吴倩 《中国民族》2024,(1):84-86
<正>中国文字与书法肇始于实用,早期主要用于传递信息与纪事。自在龟甲兽骨上书写、镌刻文字的商代始,到以书法为媒介寄情抒怀的魏晋时期,中国书法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逐步走向艺术自觉。这一阶段的书法发展以书体演进为主线,各体发展出区别于其他书体的书写技法与风格特征,并在此过程中反映了书法审美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说起收藏书画,其中“书”,指“书法”,人们习惯上往往指汉字书法──行、草、楷、隶、篆等等。我国收藏汉字书法的收藏家不少,但有一位青年收藏家──齐齐哈尔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巨炎却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倾注大量心血,大规模收藏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书法。 李巨炎,满族,研究生毕业,祖籍辽宁省新民县,196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克山县。他幼承家学,酷爱读书,尤其对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情有独钟,自1984年开始坚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学习与探索,先后发表文章、论文十余篇,受到学术界好评。 李巨炎自近年开始收藏中国少数…  相似文献   

14.
李宾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01-102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在古典文化中,书法艺术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对于书法的观赏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对其内在的含义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书写书法的时候,需要做到形神具备.什么样的书法可以称得上是有神韵呢?仅仅是和谐地组合了这些点、线、面和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积累一些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具有文化底蕴,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书卷气".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在古典文化中,书法艺术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对于书法的观赏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对其内在的含义进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书写书法的时候,需要做到形神具备。什么样的书法可以称得上是有神韵呢?仅仅是和谐地组合了这些点、线、面和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积累一些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让自己更具有文化底蕴,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书卷气"。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同样,在汉字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世代守护传承的文化瑰宝,有着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刘光 《中国民族》2024,(1):104-106
<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书法向来被视作有益身心的艺术,长期坚持临摹与创作、沉浸于静谧的书写状态,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书斋之中,人们凝神静气、调墨挥毫,“此时之手脑,只在点画方寸之间。紧张之心绪,为之松弛;疲劳之精神,借以调节”(陆维钊《中国书法》)。此种状态下,即便是一个初学爱好者,从书写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实则不比职业书法家少。也因此,中国书法拥有相当庞大的爱好者群体。他们享受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带来的曼妙之美,在一次次挥毫中体验笔毫、纸墨的奇妙变化,在书写过程中心绪得以调节、心灵得到陶冶、审美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8.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列组合与中国书法所追求的三重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爱国情怀。书法家孟云飞博士这一见解很有新意。书法尚法,法治环境下的自由平等,随心所欲不逾矩,既是书法境界,更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生活状态。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各民族交流互鉴的平台,协和万邦,照鉴未来,中华文明的恢弘长卷必将在新时代人文精神指导下续写伟大篇章。  相似文献   

19.
迈向田野的书法人类学,其认识论的前提便是寻求人的相互看。因此,需要从人的相互看的相互性视角的理解出发去看待书法的存在及其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这实质就是一种在田野之中感受或体会到的书法的存在。书法的书写,其根本而言是基于人的媒介物书写能力的体现,其沟通性的价值在社会与文化的整体性关联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人的这种书写能力表达的背后,书写有着一种从神圣性到纯粹信息传递的转化过程,由此带动当下时代书写的大众化趋向的发生。而书写大众化潮流的发展确实给予了书法人类学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字如其人”观念以新的理解。对于迈向田野的人类学而言,现代世界的文化转型大背景显然成为书写与书法新的存在方式的基本参照,而一种新跨界的书法理解由此而得以发生。  相似文献   

20.
<正>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在这个进程中,文化认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汉字和由汉字发展而来的中国书法居功至伟。自从有了甲骨文,也就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朝中、后期起,中华先民就开始使用汉字。随后,这种文字被移植到青铜礼器、法器(金文)、石头(石鼓文)上,这时期的汉字被称为大篆。夏、商、周三代,大体上但凡使用这些文字的群体,被后人统称为华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秦地的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以国家的名义号令颁行,自此,汉字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小篆结体优美,线条圆润流畅,由此,汉字开始从实用交流沟通工具向艺术表现层面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